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准确性、预测性、稳定性及有效性.方法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10.1~-26.0 D,平均(-13.9±3.4)D 124例193眼,按术前预矫等值球镜分别观察术后1年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年屈光回退率与性别、年龄、切削方式无关(P>0.05),而是随着术前预矫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前预矫屈光度越高,屈光回退程度越明显.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0.6以上.结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准确性、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差,但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我们可以积极地为患者实施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LASIK远期补矫的原因、角膜瓣异常类型、补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LASIK补矫病例,首次术后≥6mo补矫者为远期组,<6mo者为近期组。远期组6例8眼,近期组9例15眼。分析远期补矫原因、补矫术中及术后角膜瓣异常类型、最佳矫正视力及残余屈光度。随访9-36mo,平均13.5mo。结论 LASIK远期补矫原因包括眩光及夜间视物模糊(6/8)、双眼视力不对称。近期组主要原因是远视力不满意(13/15)。远期组8眼均出现上皮小片状缺失,7眼补矫术中发生瓣异常。补矫后所有眼眩光减轻或消失,2眼较首次术前提高1行远视力。近期组15眼均有角膜上皮水肿或脱失,14眼出现瓣异常,随访期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减1行。结论 LASIK补矫近视是一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疗效。方法:应用美国威视公司生产VISX-S4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治疗超高度近视眼168例(336眼)按屈光度分为两组,A组为-10.00D~-13.00D118例(236眼),B组-13.25D~-17.00D50例(100眼),术后随访6mo以上,对术后视力及屈光度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75%达到1.0,98.3%达到或超过术前预矫视力。结论: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高效可预测性强的方法,随屈光度的增高,矫正效果愈差,回退率愈高,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才能确保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34例67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分别在术后1周,1月,3月,6月检查视力和屈光度,比较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1周视力就有十分明显的提高;6月裸眼视力≥0.5占83.58%,残留屈光度在±1.00以内者占35.82%。 相似文献
5.
黄卿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6,3(6):509-511
目的了解以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方式对超高度近视[≥10.00(近视+散光)]进行手术术后回退情况,探讨对其进行影响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总结81例134眼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回退情况,根据术前屈光度和手术光区把他们分为~10.00≤D≤-13.00、-13.00〈D≤15.00、-15.00D≤D三组和6.0〈光区≤6.5、5.5〈光区≤6.0、5.0〈光区≤5.5、4.5〈光区≤5.0四组,分别在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并运用x。检验来判断各组间的差异是否有临床意义。结果术前屈光度各组近视回退眼数在组中所占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光区各组近视回退眼数在组中所占比例之间的差异经x^2检验6.0〈光区≤6.5、5.5〈光区≤6.0,两组与5.0〈光区≤5.5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与4.5〈光区≤5.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术光区的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比术前屈光度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6.
LASE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削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评估2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行LASEK治疗的39例75只眼和同期行LASIK治疗的41例79只眼高度近视分别进行6个月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LASEK组术后1周至1个月达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部分出现视力回退,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5.83%,主要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及Haze形成;LASIK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4.35%,主要并发症为屈光回退,角膜上皮内生或角膜瓣皱折等。结论:LASIK与LASEK均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伴低视力患者LASIK术后远视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伴低视力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 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接受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伴低视力患者17例34眼,术前平均屈光度(取有效等球镜度)为-17.50±4.30D,所有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不高于4.5。LASIK采用美国SCMD公司的可调式气动微型角膜刀和Coherent公司的SchwindKeratomⅢ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应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作视力检查,采取五分记录法,进行LASIK术后裸眼视力(NCVA)和BCVA的评价。采用SPSS11.0软件的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前NCVA为3.42±0.32,BCVA为4.36±0.13,2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的NCVA和BCVA分别为4.44±0.15和4.46±0.13;4.48±0.16和4.50±0.14;4.49±0.17和4.55±0.13;4.43±0.12和4.57±0.11;术后各阶段NCVA和BCVA都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01);术后1个月即有33眼(97%)NCVA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但NCVA在术后第12个月较第6个月有显著性下降(t=3.806;P<0.05)。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有显著性疗效,虽然术后存在一定的回退现象,但其BCVA仍较术前有较显著的提高。对于高度近视伴低视为患者,LASIK可以显著提高其NCVA和BCVA,甚至可以使其脱离低视为人群。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463眼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术后裸眼视方与术前相比,75.29%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不完全角膜瓣占0.86%,游离角膜瓣占0.43%,角膜瓣偏位占0.22%,角膜缘出血占7.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瓣下异物2.8%,屈光欠矫或过矫9.8%,层间角膜炎症0.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对角膜相对较薄的超高度近视,应用分区切削模式进行LASIK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5例(185眼)超高度近视,因选择6.0 mm直径的切削区,剩余角膜厚度小于250μm,而进行LASIK分区切削治疗,分区切削分为2~3区,切削光区4.7~6.0 mm。随访时间6~20月,观察手术前后的屈光状态、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月视力达到最好并趋于稳定,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3月183眼(98.92%)裸眼视力超过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回退47眼(25.41%),术后眩光51眼(27.57%),分析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切削过度区光滑,无偏心切削。与标准手术相比可节省角膜厚度20%~25%,视力、屈光度变化与分区多少及近视度数有关。少数患者出现的眩光、夜视力下降等并发症,1个月后减轻或消失,角膜地形图均为正常负性形态。结论LASIK分区切削模式是对角膜相对较薄的超高度近视进行激光治疗有效安全的方法。可节省角膜组织,具有安全可靠,稳定性、可预测性强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186例308眼,按术前屈光度将患者分为2组。对1a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前近视-6.0~-10.0D(等值球镜,下同)术后1a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者分别为95.76%和77.58%,剩余屈光度为-0.32D±0.46D。B组术前近视-10.25~-20.00D,术后1a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62.24%和37.06%.剩余屈光度-0.92D±1.13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力及屈光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视力及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1例54眼,术前屈光度介于-10.00~-17.00D之间,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d,1wk;1,3及6mo的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其轴向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平均视力较术前增加,球镜度数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至术后6mo尚未达到稳定,术后散光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术后散光的轴向可发生一定的变化。结论:认真分析术前资料,科学的设计切削参数,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虹膜定位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
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定位引导的SB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LASIK治疗的患者42例84眼,年龄22~35岁,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9.00~-11.00D,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残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瓣厚度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6mo,UCVA≥1.0者SBK组为93.8%,超薄瓣LASIK组为92.9%,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残余屈光度在±0.50D以内者SBK组为89.1%,超薄瓣LASIK组为84.5%,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BK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46±0.012μm,超薄瓣LASIK组为0.056±0.015μm,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SBK组角膜中央残余基质厚度为328.6±14.7μm,超薄瓣LASIK组为301.2±21.6μm,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27,P=0.001); SBK组、超薄瓣LASIK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为11.38±4.02s和17.81±4.89s,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虹膜定位引导的SBK和超薄瓣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效果,与LASIK相比SBK制作角膜瓣的预测性更好,可以降低医源性圆锥角膜发生的概率; 术后干眼症状轻、恢复更快,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前及术后矫正视力的情况。方法对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我院行LASIK术,并随诊6个月以上的69例133只超高度近视眼的术前及术后的矫正视力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手术后1周平均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略下降,但随时间(六个月以内)的推移有上升趋势。术后1个月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的为105眼,占总眼数的78.95%;术后六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的为140只眼,占总数的97.75%;其中术前相同的为92只眼,占总眼数的68.17%;高于术前2行的为38只眼,占总眼数的28.58%;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以上的仅3只眼,2只眼为不规则散光,另一只为角膜瓣层间脂类异物,占总眼数的2.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前的矫正视力是预测术后的重要参考,LASIK可以提高部分超高度近视眼的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远期屈光回退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96例(167眼)高度近视患者(术前SE-6.00~-10.00D),随访5~6a,对其中发生屈光回退的37眼和未发生屈光回退的130眼术前及术后5a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检测LASIK术后不同时期的屈光度和屈光回退率;进行屈光回退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a、5a SE分别为(-0.08±0.31)D、(-0.09±0.32)D、(-0.15±0.47)D、(-0.15±0.46)D、(-0.21±0.51)D、(-0.55±0.80)D,均小于术前(P=0.000);术后不同时期屈光回退率分别为0、1.20%、2.40%、3.59%、5.40%、22.16%;屈光回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生5个对屈光回退有意义的变量:(1)术前SE(P=0.003);(2)术前CCT(P=0.018);(3)术前与术后5a CCT变化值(术前CCT-术后5a CCT)(P=0.009);(4)术前与术后5a角膜曲率变化值(术前角膜曲率-术后5a角膜曲率)(P=0.019);(5)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P=0.001)。屈光回退多因素分析:产生4个对屈光回退有意义的变量:术前SE高、术前与术后5a角膜曲率变化值小、术前与术后5a CCT小、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小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回退。它们对屈光回退的影响作用(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者易出现屈光回退)从大到小依次为:术前SE|-0.581|>术前与术后5a角膜曲率变化值|-0.370|>术前与术后5a CCT变化值|-0.302|>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0.231|。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6.00~-10.00D的近视。术前SE高、术前与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值小、术前与术后CCT变化值小、术中角膜中心切削直径小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回退。手术技术和激光治疗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LASIK的预测性,避免屈光回退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182例(360眼)近视患者(6.00--10.00D)行LASIK,术后随访1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4眼(1.1%),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28%),游离瓣2眼(0.56%),角膜血管翳出血8眼(2.2%),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7眼(1.9%),结膜下出血60眼(16.7%);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9眼(2.5%),中心切割>0.5mm15眼(4.2%),中央岛形成2眼(0.56%),术后12月屈光回退>1.00D者9眼(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LASIK矫正高度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10月在我院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436例(832眼)。根据近视程度分成A组:-6.00~-10.00 D者598眼;B组:-10.25~-14.00 D者234眼,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即有明显增加。术后1月接近术前矫正视力,3月时视力趋向稳定。术后3月裸眼视力达预期矫正视力者A组566眼(94.65%),B组205眼(87.61%)。实际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屈光度差值在±0.75 D范围内者AB两组分别为92.14%和81.20%。3月后屈光回退者A组33眼(5.52%),B组21眼(8.97%)。近视程度较高者术后回退比例也较高。尤其是大于-10.00D的超高度近视。结论LASIK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慎重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操作和正确处理相关并发症的技巧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LASIK术后角膜组织增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LASIK手术后角膜组织的增生程度。为LASIK手术控制程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测定手术前、术后10天、术后3月的角膜厚度。计算术中实际切削量及术后增生量。结果 术中实际角膜切削量是拟切削量的90~98%,角膜组织增生量为17~18%。结论 以“PRK+10%”作为LASIK的控制程序是可行的。观察术后角膜组织增生情况。对手术后治疗和疗效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LASIK治疗远视眼的初步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评价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远视眼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9例原发性远视眼患者( 1.00~ 8.50D),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6mo(3~9mo)。结果 至术后6mo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 0.22D±0.79D,84.2%的患者屈光度在±1.0D以内,89.5%的患者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结论 LASIK可有效地治疗 1.00~ 6.00D的远视眼且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安全性。对手术技术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双面式(Both side)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es,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63例(121眼)超高度近视病人行改良的LASIK--双面式LASIK(Both side LASIK,BSL),观察其术后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情况,并同传统手术设计方案的安全系数及损伤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瓣膜面最大矫正屈光度达-6.0D,最深切削深度达44.62μm,角膜基质床剩余厚度(285.97±22.60)μm术后第一天裸眼远视力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周、3周、1月、3月、6月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术后1月屈光度平均为(-0.83±1.35)D,术后6月为(-0.87±0.47)D.角膜地形图均为规则形态.BSL手术的安全系数大于传统手术设计方式的安全系数(P<0.05),而损伤指数小于传统方式(P<0.05).结论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4例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综合验光仪和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双眼调节聚散及近距离立体视功能,双眼调节聚散指标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positive and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NRA)、调节滞后、水平隐斜视、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odation,AC/A).结果 LASIK 术后1个月、3个月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52±1.69)D、(11.53±3.48)D,低于术前(13.14±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6个月(12.52±3.19)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PRA分别为(-2.13±1.18)D、(-2.36±1.17)D,与术前(-1.88±1.3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2.82±1.36)D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A及调节滞后两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不同时间远近距离隐斜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AC/A比率均较术前降低(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近立体视锐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交叉视差锐度及非交叉视差锐度均高于术前(均为P <0.05).结论 LASIK对高度近视患者双眼调节、集合及其相互作用协动参数无明显不良影响,同时可提高高度近视患者近立体视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