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室,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事,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通过电极导线发放起搏脉冲进而起搏心脏,引起心房/心室除极,成为起搏器的基本起搏功能.起搏器发放的起搏脉冲在心电图中表现为时限极短的钉样信号,其为起搏器的工作标志,精准确认起搏脉冲信号是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58岁。因间断心悸、胸闷2年,头晕、黑矇加重10h入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静止并结性逸搏。诊断为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于1997年4月7日安置VisTADDDModel941永久起搏器(起搏模式DDD、起搏频率65ppm)。测试电极导线参数及电极位置满意后固定电极(心室伞状电极:起搏阈值0.6V、R波幅度16.4mV、心肌电极阻抗524Ω;心房J形电极:起搏阈值0.8V、P波幅度2.6mV、心肌电极阻抗821Ω)。起搏器与电极相连接后,置于囊袋中。起搏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65bpm,间断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静止时,未见心房起搏信号,呈VVI起搏。X线显…  相似文献   

8.
王斌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2):111-114
在我国 ,AAI起搏器占整个植入起搏器数目的10 %左右。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增加 ,AAI起搏器的植入数目逐年增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VVI起搏心电图 ,在此我们将讨论AAI起搏心电图。一、AAI起搏器工作原理心房单腔起搏器包括AAI、AAT和AOO起搏器 ,但后两者在临床上极少使用。AAI起搏器是指心房起搏、心房感知型起搏器 ,起搏器感知自身信号后的反应是抑制起搏脉冲的发放。尽管AAI起搏器的工作原理与VVI相同 ,但有其自己的特点。1 .电极放置的部位。AAI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放置在右心房心耳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运用的原理 ,适应证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间传导阻滞。置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1.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VV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 V、0.58±0.27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 V、1.06±0.54 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 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 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 V或阻抗小于30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2.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4.
全自动型起搏器(DDD),具有根据病人自身心率变化而自动转换不同起搏方式的功能。我们在为1例病人安装DDD术中,行心房参数测试时心房起搏信号不能规律出现,经分析明确为起搏器呈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VDD)起搏所致,现将情况简介如下,供同行参考。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基础疾病诊断:1冠心病;2糖尿病型;心电图: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2次/分。选用西德Biotronik公司Physioso1DDD型起搏器,设定起搏频率60次/分,按常规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分别送入心室、心房起搏电极。电极到位固定良好后行参数测定,心室电极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3岁。在某院植入起搏器2年。因活动后偶感心慌、胸闷月余就诊。查体:BP130/85mmHg,心率70次/min,律不整,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电图图1示:双腔起搏心电图节律不整,呈VAT与DDD两种工作方式。开始3次与末尾2次激动的窦性P-P间期900ms,频率67次/min,感知的A-V间期180ms,QRS呈完全性左柬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型,符合右室心尖部起搏。第4次心室起搏(Vp)提前出现,之后(第5~8次)转为房室顺序起搏连续出现4次,心房逸搏间期或V-A间期860ms,房室延迟时间140ms,自动起搏周期1000ms,即DDD起搏低限频率60次/min,仔细观察第4次Vp之前T波峰至终末有肌电干扰伪差信号,考虑心房电极误感知并启动A-V间期引起心室起搏早搏,其后在程控的V-A间期内无P波出现,DDD起搏器自动转为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17.
全自动型起搏器(DDD),具有根据病人自身心率变化而自动转换不同起搏方式的功能。我们在为1倒病人安装DDD术中,行心房参数测试时心房起搏信号不能规律出现.经分析明确为起搏器呈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VDD)起搏所致,现将情况简介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19.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心脏起搏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2):96-97,100
自1958年10月第1台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人体至今尽管仅仅44年 ,但心脏起搏治疗的迅猛进展令人难以想象。就连主攻起搏器专业的医生都会感到起搏新技术的知识日新月异 ,使人目不暇接 ,而一般的内科医师、心电图医师在其爆炸样进展的面前更会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一、心脏起搏器起搏部位从单腔发展到四腔最初植入的起搏器为心室单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导线经周围静脉插入 ,最后在右心室心尖部肌小梁处被动固定 ,进行右心室心内膜起搏。此后又有心房电极问世 ,用同样方法植入的心房电极导线在右心耳的梳状肌中固定 ,并进行心房起搏。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