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气短、乏力一月余就诊,行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5~40次/分左右,于2年半前经左侧锁骨下静脉行VVI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定期随访程控均情况良好。4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不规则左胸前区及肩部跳动感,后行胸部X片提示电极断裂,予以更换电极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头晕6年,阵发性意识丧失2天"入院.诊断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雅培双腔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1年随访动态心电图可见心房电极间歇性起搏心室,复查影像学排除心房电极脱位,程控参数正常排除心房电极穿孔,是一种少见的心房电极间歇性起搏右室流出道的现象,此种现象在较高电压时更常见,提醒我们在临床工...  相似文献   

5.
全自动型起搏器(DDD),具有根据病人自身心率变化而自动转换不同起搏方式的功能。我们在为1倒病人安装DDD术中,行心房参数测试时心房起搏信号不能规律出现.经分析明确为起搏器呈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VDD)起搏所致,现将情况简介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82岁。胸闷、胸痛4天至当地医院诊治,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予临时起搏器植入治疗。因症状未缓解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行急诊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起搏电极导线穿透心尖部室间隔进入左室心尖部,并穿透心尖部肌层进入心包腔,合并心包积液。经多科室联合会诊,急诊行全麻下心脏损伤修补术+起搏导线安置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7岁.13年前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3年前因电池耗竭,更换双腔起搏器.1年前因囊袋破溃、渗液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囊袋清创术+电极离断后包埋术+脉冲发生器取出术,清创术后1个月经静脉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4个月前囊袋局部伤口再次破溃、渗液,诊断为囊袋感染,给予经上腔途径拔除电极导线,在激光...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48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半月,2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夜间呼吸困难入院.入院后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电极感知和起搏功能间歇性不良,起搏后P波形态提示为心房下部起搏;胸片检查发现心房电极脱落于三尖瓣口处.重新植入心房电极后起搏器工作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2岁,反复晕厥1个月,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后3天后胸闷不适。2个月体表心电图未发现心房起搏信号后P′波,心电图示起搏电极脉冲-心房传导延迟,S-A间期:416 ms。经过调整起搏器电极位置后起搏脉冲-心房传导间期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最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2岁。永久起搏器导线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中见起搏导线穿过三尖瓣后瓣近前瓣处瓣缘,将后瓣叶顶起致关闭不全,导线与三尖瓣腱索粘连缠绕。将起搏导线拉出,行三尖瓣成形术(阶段性De Vaga成形),重新放置起搏导线。提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时,需操作规范、轻柔,必要时使用实时三维心脏超声。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3岁。起搏器更换术后第5天动态心电图发现心房脉冲起搏心室产生QRS波,心室起搏脉冲起搏心房产生P波,短AV间期心室安全起搏,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通过起搏器程控证实房室导线反接,手术调整导线连接,使起搏器恢复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25岁,17年前行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更换起搏器入院。经静脉途径行起搏器电极拔除过程中因电极老化发生电极断裂,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拔除电极失败,改为胸腔镜经右房切开在直视下最大程度剪除残余电极。后重新安装希蒲系统起搏器。  相似文献   

15.
席丽丽  吴亚平  候普娟 《心电学杂志》2004,23(4):239-239,251
患者男性,73岁。因发热、咳嗽、咳痰5天入院。体检:BP130/70mmHg,P60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较粗,未闻及湿性啰音。临床诊断:肺部感染。常规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检查(图略)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Ⅰ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抗炎、对症治疗后感染控制,植入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6岁。因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体表心电图可见逆传P波,间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发作,发作PMT时干咳,将起搏模式程控为非跟踪模式后干咳消失。  相似文献   

17.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73岁,因“上腹胀痛不适3月余”入院,诊断“横结肠腺癌”拟行外科手术。患者2年前曾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双腔起搏器,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时间RR间期散点图出现多层变化与患者是否清醒或活动有关,相应的Lorenz-RR散点图示出现相应变化,且起搏频率的上、下限边界消失。逆向出不同时段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白天”出现“大量”的P波过感知现象的起搏心电图,推测可能为“起搏电极导线破损”所致的起搏功能障碍,经X线胸部影像证实其推测。患者通过更换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顺利完成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1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第10天自觉左侧腹部跳动感,一直未缓解,术后24天胸片及CT均证实右室电极导线穿出心影。在麻醉科、心外科保架下成功地进行了右室电极导线调整术。术后随访1个月起搏正常。  相似文献   

20.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