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于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指标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 4.3,确诊时平均年龄(52.6±9.9)岁.最常见症状为乏力(68.8%)、皮肤瘙痒(43.8%).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增高,分别为(452.44±365.45)U/L和(385.25±192.67)U/L,10例(62.5%)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增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94.13±48.38) U/L及(101.5±73.58)U/L.10例患者血清IgM增高,所有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结论 P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长期慢性乏力、皮肤瘙痒,血清ALP、GGT、TB及血清IgM水平升高及AMA /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和对AL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A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和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的差异,并分析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血清生化指标:AIH患者AST、ALT水平明显高于PBC、PSC患者(P<0.05),PBC和PSC患者ALP、GGT水平明显高于AIH患者(P<0.05),PSC患者TB水平最高,AIH患者IgG明显增高。血清自身抗体:PBC患者AMA阳性率为72.38%(141/195),AIH患者ANA阳性率为56.45%(35/62),PSC患者SMA阳性率是0。重叠综合征患者中ANA、AMA阳性检出率均为71.43%(5/7),SMA阳性检出率为14.28%(1/7)。并发症:PBC、AIH、PSC患者最终均可以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结论:AL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各民族可患病,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酶谱、免疫学及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的临床特点、常伴疾病及治疗反应,提高对PBC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因PBC住院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9例患者中女性33例,男女比例为1:2.06;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5.8±15)岁,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平均为4.8年(1个月至18年)。②症状和体征:黄疸81.6%、瘙痒75.5%、乏力67.3%、脾大73.5%、肝大61.2%、腹水44.9%。③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r-谷氨酰转肽酶(r-GT)都升高,43例血清胆红素(TBil)显著升高,42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39例谷丙转氨酶(ALT)升高。ALT和AST均为轻中度升高,且以AST升高明显。37例患者同时存在高脂血症。38例患者(占77.6%)血清IgM升高、37例患者检测了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M2亚型,AMA阳性34例(占91.9%),M2亚型阳性33例(占89.2%)。④合并干燥综合征(SS):符合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的有15例(占30.6%)。⑤肝穿刺病理取材满意5例,病理组织学分期III期3例,II期2例。⑥治疗反应:常规保肝治疗效果不佳,40例加用熊去氧胆酸者能明显改善胆汁淤积指标,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肯定。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黄疸、瘙痒、肝脾肿大,血清ALP、r-GT和IgM水平升高,AMA和(或)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对诊断和组织学分期有帮助,熊去氧胆酸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重视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早期诊断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HCC)及肝内胆管癌(ICC)中的应用。方法:对98例HCC患者和125例IC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IL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HCC组(PPPP结论:ALT、AST、GGT、ALP、TBIL在ICC组均有明显升高,对HCC及IC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临床/病理诊断PBC的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抗线粒体抗体(anti 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阴性患者及合并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征.结果:本组患者中女性占78.6%(33/42),确诊时的平均年龄(61.1±10.8)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乏力(76.2%,32/42).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明显升高,转氨酶轻中度升高(73.8%,31/42),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TBil、凝血酶原时间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0,r=0.696;P=0.005,r=0.424);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P=0.002,r=-0.462).88.1%(37/42)患者血清IgM升高,81%(34/42)患者AMA/AMA-M2阳性.AMA阴性患者血清IgA、IgM水平低于AMA阳性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水平高于AMA阳性者.15例PBC患者合并SS,和未合并SS的PBC患者比较,生化及免疫学等多方面检查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ALP、γ-GT及TBA水平升高及AMA/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IgA和IgM较低及血清TCho水平较高外,其他临床特征和AMA阳性者相似;合并SS的PBC患者临床特征和无SS的PBC者相似.  相似文献   

6.
卢德权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62-1163
目的:探讨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PBC的血清线粒体抗体(AMA)水平和AMA-M2,对30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AMA-M2阳性。结论:AMA-M2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有助于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AMA-M2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某些生化指标的差异,为临床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31例AMA-M2阳性患者为PBC组,并以同期检测的有生化异常的10例甲肝抗体阳性的患者为HAV组,172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的患者为HBV组,28例丙肝抗体阳性的患者为HCV组,将PBC组患者的某些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总胆红素、ALT、AST、ALP、GGT、LDH、CHE)分别与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比。结果:PBC组与HAV、HBV、HCV组患者的ALP、GGT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P、GGT在PBC中明显升高,可通过其升幅初步鉴别PBC与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0例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PBC患者中,女性24例,女∶男比例为4∶1;确诊时年龄平均为55岁;主要症状:乏力、皮肤瘙痒、纳差;主要体征:黄疸、肝大、脾大,晚期多有腹水;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患者以r-GGT、ALP升高为主;所有患者AMA阳性及AMA-M2阳性;治疗采用以熊去氧胆酸(UDCA)及甘草酸类制剂为主的综合保肝治疗,治疗3个月后血清ALP和 (或)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者有11例,显效率为36.7%;25例患者治疗后乏力、皮肤瘙痒症状改善,血清ALP和 (或)总胆红素下降,有效率为83.3%;2例晚期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3例死于晚期肝硬化并发症,1例消化道出血,1例肝性脑病,1例慢性肝衰竭.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以乏力、皮肤瘙痒、黄疸、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肝功异常以ALP 升高、胆汁淤积为主;自身抗体异常(AMA-M2阳性),UDCA及联合甘草类制剂可改善部分患者的肝功及症状,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临床/病理学诊断的PBC2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学与病理学特征。结果:25例中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均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21例;碱性磷酸酶(ALP)均明显升高,为524.9±214.4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17例,为461.1±248.9U/L,总胆红素升高8例,为274.1±161.6mol/L,均以DBIL升高为主。行肝穿刺病理检查12例,其中符合11例。熊去氧胆酸可延缓病程、改善胆汁淤积指标。结论: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ALP、γ-GT水平升高及AMA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浆可溶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PBC、25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血浆r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分析sTRAIL与GGT、ALP的相关性。赔呆: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为(1543.9±344.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98.5±264.7)pg/ml,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为(1624.1±415.8)pg/ml,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与GGT、ALP呈正相关(r=0.63,0.71,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sTRAIL与GGT、ALP均不相关(r=0.43、0.31,P〉0.05)。结论: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升高,且与GGT、ALP呈正相关,提示sTRAIL可能参与PBC患者肝内胆管损伤,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血清酶谱、免疫球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PBC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指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抗线粒体分型,应用生化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以4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作对照.结果:48例PBC患者ANA、AMA和AMA-M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P、γ-GT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 05).PBC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以IgM为主.结论:PBC患者有胆汁淤积表现(血清ALP和γ-GT异常升高),有高滴度的ANA、AMA和AMA-M2抗体,这些表现有助于P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诊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27例早期PBC和44例中、晚期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学及病理学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PBC和中、晚期PBC相比,一般资料无差异;临床表现轻微;血清生化学指标多以ALP、GGT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少见;免疫学AMA及AMA—M2阳性率无差异,部分病例ANA、RF亦可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为Ⅰ~Ⅱ期。结论:早期PBC临床表现不明显。对无症状、不明原因的ALP、GGT升高患者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筛查,阴性时行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对PBC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53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Chen G  Li L  Gao J  Li F  Li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25-16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 15 3例PBC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35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有典型的皮肤瘙痒者占 43 79% ,肝肿大占 46 41% ,脾肿大者占 39 87% ,有皮肤、巩膜黄染者占 84 30 % ,随病情进展血清胆红素 (SB)逐步上升 ,而胆碱酯酶 (CHE)逐步下降 (P <0 0 1) ;丙氨酸转氨酶 (ALT)、人血白蛋白在病程晚期明显下降 (P <0 0 5 ) ,ALT、CHE与SB呈酶 胆分离现象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在病情晚期反而上升 (P <0 0 5 ) ;碱性磷酸酶 (ALP)、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在病情早期即明显升高 ,随病情进展到中期ALP明显下降 (P <0 0 5 ) ,到晚期GGT明显下降 (P <0 0 1)。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者占83 7%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M2 )阳性者占 6 9 3%。 35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病例中 ,10例为AMA阳性者 ,2 5例为血清学检测全阴者。结论  5 0 %以上的PBC无典型临床症状 ;80 %以上的PBC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确诊 ;部分依临床资料不能确诊病例 ,应行肝脏组织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胆汁性肝硬化(PBC)与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制定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3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其中AIH患者49例、PBC患者43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43例,检测各类型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并对AIH/PBC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泼尼松及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治疗,评价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生化指标,AIH/PBC组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IgM水平显著高于AIH组(P<0.05), AIH/PBC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IgG水平显著高于PBC组(P<0.05)。自身抗体指标,与AIH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M2型线粒体抗体(AMA M2)检出率增高(P<0.05);与PBC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检出率增高(P<0.05)。病理学检查,AIH/PBC组患者存在高发生率的碎屑样坏死(100.00%)、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83.72%)及胆管病变(69.77%)。对AIH/PBC患者实施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85.7%,显著于各种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兼有AIH和PBC患者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其诊断依据。泼尼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AIH/PBC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生化及病理特征。方法对具有肝穿刺标本的14例AIH-PBC重叠综合征、26例Ⅰ型AIH和29例PBC(Scheuer分期Ⅰ、Ⅱ期)患者进行比较,重点分析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生化特点及病理特点。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异;AIH-PBC重叠综合征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以及抗核抗体(ANA)或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明显高于PBC(P<0.05或P<0.01)。肝组织学示界面炎/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及胆管病变。结论 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出AIH和PBC双重特征,不同于单纯的PBC和AI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肝酶谱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对常见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日立7170S生化分析仪对425例肝胆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各种肝胆疾病中血清酶(ALT、AST、ALP、GGT)与总肝胆汁酸(TB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变化。结论:TBA测定是肝胆疾病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胆疾患的患者同时检测血清酶ALT、AST、ALP、GGT和TBA,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61-363
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与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其在预测肝功能衰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根治性肝切除的肝癌患者95例,检测其血小板计数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水平,按照血小板计数的不同,分为低血小板组和正常血小板组,分析两组肝功能及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95例肝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肝切除治疗后第1天发生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33例(34.7%),血小板正常者62例(65.3%)。低血小板组与正常血小板组术前ALT、AST、GGT、ALP和T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周ALT、AST、GGT、ALP和TB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正常血小板组治疗后ALT、AST、GGT、ALP和TB水平均低于同期低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治性肝切除治疗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为TB和血小板计数(OR=2.98,95%CI 1.12~4.59,P=0.031;OR=4.15,95%CI 1.24~5.38,P=0.006)。结论:肝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肝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与肝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可作为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分析30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及免疫学指标、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中女性∶男性比例为4∶1,临床症状以黄疸最为多见(90%),其次为乏力(80%);15例患者(50%)出现腹水,12例患者(40%)B超提示门脉高压,3例患者(10%)食道静脉曲张,3例患者(10%)胃底静脉曲张;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升高;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血清IgM水平升高;行抗线粒体抗体检查者77.78%(21/27)阳性;早期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短期内显示一定疗效。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ALP及γ-GGT、TBIL水平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及血清IgM升高有助于诊断PBC,肝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及组织学分期;患者早期合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短期内显示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李梵  闫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9):3016-3018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PBC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实验检查的特点.方法 分析66例肝功能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PBC患者,分析入院时(治疗前)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凝血酶原活动度(PA)、腹水化验等指标.结果 66例PBC中女性61例(92.4%),平均(53.7±9.9)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腹胀(90.9%)、乏力(87.8%)、食欲减退(62.1%)、皮肤瘙痒(34.8%).最常见的体征为黄疸(75.8%)、脾大(68.2%)、肝大(57.8%).对Child Pugh计数分级法为A和B级的34例与C级的32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 进行成组t检验,两组患者ALT、AST、GLO、TC、TG、ALP、GGT、HB、PLT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失代偿期PBC患者仍以中年女性多见,以腹胀、乏力、食欲减退、瘙痒、黄疸、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胆汁淤积为主,伴有ALP、GGT显著增高,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兆彬 《中外医疗》2012,31(33):92+94-92,94
目的分析临床资料,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对86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例PB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60%),尿黄(51%),腹胀(30%),皮肤瘙痒(20%)。患者ALP和GGT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239.6±139.2)U/L和(253.6±225.1)U/L,ALT和AST轻度升高,平均为(197.2±284.9)U/L和(167.9±174.1)U/L。48%的患者IgM水平明显升高,平均为(3.6±2.4)g/L,67%的AMA-M2阳性和61%的ANA阳性。结论 ALP、GGT、AMA-M2和ANA有利于PBC的早期诊断,这样有利于延缓病情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