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源化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鼠源BCMA CAR-T后疾病再进展的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两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BCMA CAR-T细胞,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分别予鼠源/人源化BCMA CAR-T细胞输注。输注后监测CAR-T细胞扩增、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体外试验检测鼠源/人源化BCMA CAR-T转染效率、对MM细胞株的杀伤活力及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水平。结果例1及例2输注鼠源CAR-T后3个月分别为完全缓解(CR)及疾病稳定(SD)。16个月及18个月后出现疾病再进展,且例1出现髓外病变,输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挽救治疗后,分别达到部分缓解(PR)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疗效,例1髓外病变4个月消失。两例患者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治疗期间,CAR-T细胞体内扩增峰值、体内持续时间均较鼠源输注期间水平升高。人源化BCMA CAR-T治疗期间IL-6、IL-8、IFN-γ、IL-10及TNF-α峰值高于鼠源CAR-T峰值。两例患者输注鼠源CAR-T期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均为1级,无神经系统毒性(ICANS);人源化CAR-T治疗例1 CRS为3级,ICANS为2级,支持对症治疗后好转,例2 CRS 2级,无ICANS发生。体外试验证实48 h效靶比为1∶1时,人源化BCMA CAR-T、鼠源CAR-T细胞分别与例1、例2患者共培养,BCMA+肿瘤细胞残余比例分别为(17.38±5.18)%对(28.27±4.58)%、(13.25±1.62)%对(22.77±1.77)%,人源化BCMA-CAR-T对原代MM的细胞毒作用优于鼠源CAR-T细胞(P<0.001),且IFN-γ、TNF-α及IL-6释放水平均高于鼠源CAR-T细胞(P值均<0.001)。结论鼠源BCMA 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RRMM患者再次输注人源BCMA CAR-T可能有效且安全性可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供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供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对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靶向杀瘤过程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T细胞来源,经CD3磁珠分选及CD19 CAR慢病毒转染制备CD19 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D19 CAR-T细胞转染率及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采用CFDA SE细胞增殖示踪荧光探针试剂标记CD19 CAR-T细胞后测定其荧光强度;LDH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B细胞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CD19 CAR-T细胞CD19 CAR转染率为(51.34±5.28)%。②24 h后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及U2932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地塞米松,48 h后低浓度(4 mg/ml)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U2932细胞杀伤活性高于低浓度(0.75 mg/ml)地塞米松,而高浓度(12 mg/ml)甲泼尼龙杀伤活性低于高浓度(2.25 mg/ml)地塞米松。但各个时间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组对EHEB细胞的杀伤活性均低于对应时间、剂量的地塞米松。③CD19 CAR-T细胞在不同浓度糖皮质激素作用下的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④CD19 CAR-T细胞与不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其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更明显。结论CD19 CAR-T细胞靶向不同肿瘤细胞株过程中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扩增和增殖抑制作用大于甲泼尼龙,高剂量组该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人骨髓瘤细胞系ARP1、MM.1S和NCI-H929建立异种移植模型,并对三种细胞移植后生长周期、肿瘤负荷和生物学特点进行比较。方法将ARP1、MM.1S和NCI-H929细胞分别由皮下或尾静脉植入经137Cs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每周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监测肿瘤负荷。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或骨髓中CD138+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CD138和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ELI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micro-CT评价骨病变。结果皮下移植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的小鼠在两周内均可形成局部肿瘤,免疫荧光检测支持浆细胞肿瘤。尾静脉移植后第20天时可在ARP1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出κ轻链[(8.2±1.0)ng/ml]。尾静脉移植6周左右,ARP1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下肢逐渐瘫痪等表现,骨髓中能检测到人CD138+CD38+细胞群,予硼替佐米治疗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5.7±0.2)%对(21.3±2.1)%,P<0.01]。MM.1S和NCI-H929组小鼠骨髓中未检测到人CD138+CD38+细胞群。结论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系构建的小鼠模型可作为MM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5.
½«    «   ½   &#x; ÿ   &#x;      ê   Ï   &#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7):557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CART19s输注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 CI 8.7~22.5)个月和32.2(95% 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P=0.010;OS:(75.0±12.5)%对(24.6±10.2)%,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P<0.001;OS:0对(52.0±10.8)%,P<0.001]。截止随访终点,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复发,1例出现CD19阴性(CD19)复发。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数目对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20年9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0例初诊MM患者,应用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荧光原位免疫杂交(cIg-FISH)技术检测患者的HRCA,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0例患者中,无HRCA、1种HRCA、2种HRCA、3种HRCA的患者分别为120例(33.3%)、175例(48.6%)、61例(16.9%)、4例(1.1%)。依据HRCA数目将患者分为无HRCA组、1种HRCA组、≥2种HRCA组,三组患者的R-ISS分期、血红蛋白、白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诱导治疗后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髓外病变(P=0.018)、HRCA≥2种(P=0.001)、未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01)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乳酸脱氢酶≥220 U/L(P<0.001)、HRCA≥2种(P=0.001)、未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0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无HRCA组、1种HRCA组、≥2种HRCA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8、22、14个月(P=0.005),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60个月、30个月(P=0.001)。结论HRCA数目≥2是影响初诊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CA数目越多,肿瘤负荷越重,进展及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993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40例LP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为非IgM型LPL组,317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结果23例非IgM型LPL患者中,2例分泌单克隆性IgA,14例分泌单克隆性IgG,7例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非IgM型LPL和WM患者中位年龄均为62(35~81)岁。与WM组患者相比,非IgM型LPL组患者女性(56.5%对27.3%,P=0.007)、脾大(60.1%对43.8%,P=0.100)、结外侵犯(21.7%对12.3%,P=0.672)比例更高。非IgM型LPL组18例患者进行了MYD88基因相关检测,阳性率55.6%。非IgM型LPL组1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启动治疗的患者比例与WM组患者相当(94.4%对92.7%,P=0.488)。非IgM型LPL组16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价,一线治疗总体缓解率87.5%,中位随访时间33.9(3.5~125.1)个月,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1.4%和68.9%。WM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66.2个月和78.1个月。两组PFS、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0、0.544)。结论非IgM型LPL与WM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相似,但非IgM型LPL组女性、结外受累比例更高。非IgM型LP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与WM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HR=1.703,95%CI 0.167~0.233,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HR=2.626,95%CI 0.439~0.541,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HR=2.349,95%CI 0.603~0.696,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HR=1.806,95%CI 0.121~0.399,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  &#x;   ìíü    &#x;  ¬   &#x;    ÿ   Ú    &#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4):32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和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确诊的8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9例淋巴瘤相关HLH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2个月,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2个月,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总生存(OS):P=0.041,无进展生存(PFS):P=0.01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OS:P=0.031,PFS:P=0.030),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OS:P=0.005,PFS:P=0.040),是否伴淋巴结肿大(OS:P=0.007,PFS:P=0.012),是否伴脾脏肿大(OS:P=0.276,PFS:P=0.324)是影响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OS和PFS的因素。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改善淋巴瘤相关HLH患者的生存,尤其是T细胞淋巴瘤相关HLH。结论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临床特点相似,但长期生存率和预后影响因素不同。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不仅需要联合化疗,B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瘤相关HLH患者需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T细胞淋巴瘤相关HLH患者应考虑脾脏切除手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在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后28 d内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170例血液肿瘤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回输后28 d内发生感染的临床与病原菌特征。使用泊松回归评估基线特征与感染密度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T细胞回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6例、多发性骨髓瘤(MM)42例,99例患者在28 d内共发生119次感染,累积感染发生率为(58.2±3.8)%;其中细菌感染98次(45.9%),总感染密度为2.01,首次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回输后12(1~18)d。多因素泊松回归显示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 d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的患者在28 d内与感染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显示≥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4,95%CI 1.29~5.72,P<0.001)。结论感染是血液病患者CAR-T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肿瘤的感染发生率与类型有所差异,但均以细菌感染为主。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天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与感染密度相关;3级以上CRS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180、ChiCTR180001814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243例65岁以下接受auto-HSCT的初治MM患者,同时以同期176例≤65岁适合移植但未进行auto-HSCT的初治MM患者作为对照,评估auto-HSCT对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为平衡auto-HSCT和非auto-HSCT患者之间各因素的分布,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技术按照1∶1比例匹配以减少组间的偏差。结果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共筛选出128例患者(每组64例)。64例患者诱导治疗后接受auto-HSCT,24例(37.5%)获得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16例(25.0%)获得完全缓解(CR),15例(23.4%)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9例(14.1%)获得部分缓解(PR),auto-HSCT组疗效明显优于非auto-HSCT组(P=0.032)。与非auto-HSCT组相比,auto-HSCT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明显延长[OS:87.6(95% CI 57.3~117.9)个月对53.9(95% CI 36.1~71.7)个月,P=0.011;PFS:42.2(95% CI 29.9~54.5)个月对22.4(95% CI 17.1~27.7)个月,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auto-HSCT是OS(HR=0.448,95%CI 0.260~0.771,P=0.004)和PFS(HR=0.446,95%CI 0.280~0.778,P=0.003)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auto-HSCT可改善适合移植初治MM患者的OS和PF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1例淋巴瘤合并P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2(16~74)岁。10例患者PNS症状先于淋巴瘤出现,出现PNS症状至诊断淋巴瘤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11例患者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例、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7例患者进行了肿瘤神经抗体的检测,2例阳性,分别为抗Ma2抗体和抗Yo抗体。11例患者中,PNS症状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者3例,定位于周围神经系统者4例,定位于肌肉者3例。11例患者中8例在诊断淋巴瘤前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皮肌炎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激素治疗获益不明显。11例患者在诊断淋巴瘤后均采用针对淋巴瘤的化疗。其中9例行疗效评估,7例为完全缓解,1例为疾病稳定,1例为疾病进展。淋巴瘤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PNS症状均获得极大改善。中位随访时间为42(4~95)个月。截至随访终止日期,11例患者中6例存活,3例失访,2例死亡,整组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结论PNS可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可并发于各种类型的淋巴瘤。早期通过化疗达到肿瘤的完全缓解可使多数患者PNS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序贯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二次allo-HSCT的41例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为移植后骨髓形态学或髓外复发且二次移植前接受CART治疗。结果全部41例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16(3~46)岁。移植后骨髓复发31例(75.6%)、髓外复发5例(12.2%)、骨髓和髓外复发5例(12.2%)。复发后接受CD19-CART治疗35例(85.4%)、CD22-CART治疗2例(4.9%)、CD19-CART联合CD22-CART治疗4例(9.8%)。二次移植后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48.9%(95% CI 23.0%~70.6%)、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1.8%(95% CI 17.3%~64.9%),累积复发率(RI)为8.8%(95% CI 2.9%~26.4%),非复发相关死亡率(NRM)为51.1%(95% CI 31.2%~83.6%)。首次移植后复发时间≤6个月组(10例)二次移植后1年OS率低于复发时间>6个月组(31例)[45.0%(95% CI 12.7%~73.5%)对75.0%(95% CI 51.4%~88.8%),P=0.017]。结论CART序贯二次allo-HSCT可使部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患者获得长生存,但NRM较高,移植方案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血管内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增加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于淋巴结内的血管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IVPTCL,NO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男性,66岁,PET-CT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活检示正常淋巴结结构消失,淋巴滤泡部分破坏。高倍镜下显示大量血管弥漫增生、扩张,其内见异型淋巴样细胞团局限生长于管腔内,部分浸润大血管壁,细胞中等偏大,胞质中等,核不规则,可见单个或多个核仁,染色质呈凝聚状,部分空亮,核分裂象可见。肿瘤细胞表达CD3、CD43、CD8、GrB、TIA-1及穿孔素等;原位杂交EBV-EBER(−);TCR基因重排检测(+)。予CHOP联合西达本胺方案化疗,患者不足2个月因感染、心肺功能衰竭死亡。检索相关文献,收集到有明确分型的血管内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56例,其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47例(男性27例,女性2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8例(男性3例,女性5例),仅有1例为原发于脑组织的IVPTCL,NOS。本例为第2例报道的IVPTCL,NOS,且为第1例原发于淋巴结内的病例报道。结论血管内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为高度侵袭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此病累及淋巴结的报道少,尚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2):102
目的探索开发一种靶向CLL-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并验证其功能。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和AML原代细胞CLL-1靶点的表达水平。构建CLL-1 CAR载体并制备出相应慢病毒,感染激活后T细胞生产出CAR-T细胞,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CLL-1 CAR-T细胞的功能。结果AML细胞系和原代AML细胞中均表达CLL-1。制备的CLL-1 CAR-T细胞转导率为77.82%,在AML细胞系以及AML原代细胞中,CLL-1 CAR-T细胞能明显特异性杀伤表达CLL-1的靶细胞系和原代肿瘤细胞。相对于未转导的T细胞,CLL-1 CAR-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和原代肿瘤细胞时分泌IL-6、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更高(P值均<0.001)。在AML人源性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相对于未转导的T细胞,CLL-1 CAR-T细胞表现出有效的抗白血病活性并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未达到对22(95% CI 19~24)d,P=0.002]。结论靶向CLL-1的CAR-T细胞成功开发并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一种靶向CD52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52 CAR-T),探索其对CD52+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以CD52为抗原结合区的CD52 scFv、4-1BB为共刺激分子的二代CAR-T细胞。慢病毒载体包装后感染T细胞,制备CD52 CAR-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52 CAR-T细胞CD4、CD8细胞亚群及其分化状态。通过体外杀伤实验、脱颗粒实验及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功能实验,观察CD52 CAR-T细胞对CD52+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了pCDH-CD52 scFv-CD8α-4-1BB-CD3ζ-GFP表达载体,感染人T细胞,获得靶向CD52的CAR-T细胞。②感染CD52 CAR表达载体的第6天,T细胞中表达CD52的细胞可被清除[CD52 CAR-T组CD52+ T细胞为(4.48±4.99)%,Vector-T组为(56.58±19.8)%,P=0.011]。③CD52 CAR-T的自我杀伤不会影响T细胞的增殖,培养后期CD52 CAR-T组的增殖速度高于Vector-T组。④T细胞表型检测发现CD52 CAR可以促进CAR-T细胞向中心记忆T细胞及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减少CAR-T细胞向终末效应细胞分化。⑤CD52 CAR-T细胞与HuT78-19t及MOLT4-19t靶细胞以效靶比1∶1共培养24 h,HuT78-19t细胞可被清除,而对MOLT4-19t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2.66±1.60)%对(56.66%±5.74)%,P<0.001]。⑥脱颗粒实验显示,HuT78-19t细胞对CD52 CAR-T细胞的激活作用显著高于MOLT4-19t细胞[(57.34±11.25)%对(13.06±4.23)%,P<0.001]。⑦CD52 CAR-T与HuT78-19t细胞共培养48 h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IFN-γ(3706±226)pg/ml、TNF-α(1732±560)pg/ml]远高于MOLT4-19t细胞组[IFN-γ(1577±846)pg/ml、TNF-α(74±12)pg/ml](P值均<0.01)。结论该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CD52 CAR-T细胞,为进一步的靶向CD52的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LymphGen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验证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资料完整155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标本,从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75种基因突变情况,研究LymphGen基因分型在新疆DLBCL人群及不同细胞起源(COO)分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对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①155患者中 105例(67.7%)能进行基因分型,其中MCD型14例(9.0%),BN2型26例(16.8%),N1型10例(6.5%),EZB型8例(5.2%),A53型27例(17.4%),ST2型20例(12.9%)。②各基因亚型在不同COO分型中分布不同(P=0.021),生发中心型(GCB)组中以ST2为主(28.8%),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组中以A53及MCD型为主(35.8%、17.0%),BN2型在两组中均较多分布(23.1%、26.4%)。③不同基因亚型PFS、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05):N1型2年PFS、OS率仅为(21.3±18.4)%,A53型3年PFS、OS率分别为(60.9±11.3)%、(46.8±10.9)%。④MCD型3年PFS、OS率最优,但5年PFS、OS率较差。⑤LymphGen基因分型预测O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6,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结论LymphGen基因分型在DLBCL人群中分布与以往报道有差异,LymphGen基因分型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TP53基因突变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9例初诊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9例B-ALL患者中,34例(7.1%)TP53基因突变阳性,共检测到36个TP53突变,其中移码基因突变10个(27.8%),错义突变23个(63.9%),无义突变3个(8.3%)。共有34个(94.4%)突变位于DNA结合结构域(第5~8号外显子)。伴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平均突变基因数目(2.3个)与无TP53基因突变组(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阳性和Ph-like阳性患者在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TP53突变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3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TP53基因突变阳性组(χ2=4.694,P=0.030;χ2=5.080,P=0.024)。多因素分析中,1个疗程诱导化疗未完全缓解(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4例伴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在第1次CR(CR1)状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移植后复发输注供者来源的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后获CR2。11例巩固化疗过程中复发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6例行抗CD19 CAR-T细胞治疗,4例获得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缓解后桥接allo-HSCT,其中2例持续CR。结论伴TP53基因突变B-ALL患者中错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DNA结合结构域。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复发后CAR-T细胞治疗清除MRD后应尽早行allo-HSCT。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在allo-HSCT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输注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能获得较好的持续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A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48例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中位年龄34.5(2.0~74.0)岁,导致IAHLH的病原体中,病毒16例(33.3%),细菌17例(35.4%),寄生虫13例(27.1%),真菌2例(4.2%),患者发病至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中位时间为40(10~160)d,发病至确诊为IAHLH的中位时间为67(23~270)d。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如下:发热48例(100%),脾大34例(70.8%),血细胞减低38例(79.1%),铁蛋白升高45例(93.8%),甘油三酯升高7例(14.6%),纤维蛋白原降低17例(35.4%),NK细胞活性减低26例(59.1%),可溶性CD25升高35例(74.5%)。25例(52.1%)患者起病时伴淋巴结肿大。明确导致HLH的病原体后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36例(75.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3.3%(14/15)的寄生虫及真菌所致IAHLH患者获得了病情缓解,细菌及病毒相关IAHLH仅有66.7%(22/33)的缓解率。患者5年预期总生存(OS)率为72.3%(95% CI 50.3%~69.8%),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大于2倍正常上限(OR=20.0,95% CI 1.1~378.3,P=0.046)及诱发HLH的病原体感染未控制(OR=19.9,95% CI 2.9~134.5,P=0.002)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预后较好,诊断后应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有效控制病原体感染为关键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