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前后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651名,首剂接种前进行全面评估(如心血管病史、血压等),排除有接种禁忌证者,筛选合格者接种两剂(每剂0.5 ml,间隔21 d)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通过于每剂接种前、每剂接种后30 min分别测量血压,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同时,对接种后不良反应进行被动随访,利用统计学分析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老年人群血压的影响,并评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一剂和第二剂前后均未见血压明显改变,接种前轻度高血压患者在接种后亦未见血压明显升高。接种后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仅收集到轻微不良反应4例。结论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老年人群血压无显著影响。老年人群中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充分评估健康状况的前提下,可全面有序地推进身体状况稳定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公安人员按不同方案(0~14 d、0~21 d、0~28 d)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21年1-2月以山西省太原市405名公安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将其分为3组,分别按照0~14 d、0~21 d和0~28 d方案接种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采用RT-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活病毒微量病变法检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分析3组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GMT、血清阳转率和安全性。结果 0~14 d、0~21 d和0~28 d方案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血清学阳转率均为100%,其中0~21 d组[166.70(95%CI:148.30~185.10)]和0~28 d组[179.50(95%CI:156.50~202.60)]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接近(P>0.05),均明显高于0~14 d组[86.08(95%CI:72.36~99.80)](P<0.001)。3个方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2/135)、0.74%(1/136)和1.49%(2/134)(P=0.750),均为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公安人员按不同方案(0~14 d、0~21 d、0~28 d)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均表现出较好的血清阳转率和安全性,0~21 d和0~28 d接种方案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GMT高于0~14 d方案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贵州省≥3岁人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式设计,于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省沿河县招募符合条件的人群,按照(0,28)d免疫程序接种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收集每剂次疫苗接种后30 min内和0~28 d的不良反应,分年龄、剂次、患病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294/19 458),所有不良反应均发生在接种后7 d内,严重程度为1级或2级,以接种部位疼痛最常见。3~、18~和≥60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1%(58/5 721)、2.44%(220/9 017)和0.34%(16/4 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剂次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0%,233/19 458)高于第2剂次(0.37%,61/16 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岁组中健康人群和患基础疾病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6%(9/2 520)和0.32%(7/2 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结论 ≥3岁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安全性良好,在老年健康人群和患基础疾病人群中接种均具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18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新冠灭活疫苗)的安全性,为人群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20年12月—2021年6月浦东新区新冠灭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浦东新区共报告新冠灭活疫苗AEFI病例2 430例,其中一般反应1 240例(51.03%)、异常反应260例(10.70%)、心因性反应699例(28.76%)、偶合症231例(9.51%),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0.63/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17.06/10万剂次和3.58/10万剂次。女性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27.71/10万剂次)高于男性(14.72/10万剂次),第1剂次(28.08/10万剂次)高于第2剂次(12.12/10万剂次)。结论 浦东新区接种的新冠灭活疫苗在安全性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3~11岁儿童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基础免疫28~42 d后对原始株的免疫原性及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交叉免疫反应。方法 于2022年1-7月在山东省乳山市招募3~11岁已按照(0,28)d免疫程序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的受试者,基础免疫后28~42 d采集静脉血3 ml,检测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计算中和抗体阳性率和GMT。结果 纳入免疫原性分析共395人,其中3~5岁组212人,6~11岁组183人。受试者完成基础免疫后28~42 d,血清中对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74.68%、99.24%和97.22%,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完成基础疫苗后28~42 d,血清中对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68.19、10.51、53.65和31.10,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11岁儿童中接种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良好,可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产生一定的交叉保护。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的大流行,给全球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降低其发病率和重症率的重要措施。目前全球共有6种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即蛋白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策略是将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剂次完成接种,是解决疫苗短缺、应对病毒突变株、提高疫苗效力的有效策略,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展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序贯免疫策略研究。本文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与腺病毒载体疫苗、与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序贯免疫策略及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与mRNA疫苗、与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序贯免疫策略5个方面对国内外新冠病毒疫苗序贯免疫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和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浙江省某县中小学生新冠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抗体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构建抗体浓度预测模型。【方法】以浙江省某县为研究现场,对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中小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收集性别、年龄、接种疫苗种类及接种疫苗时间等信息,采集研究对象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新冠病毒抗S+N IgG抗体,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构建抗体浓度预测模型。【结果】女性的IgG抗体浓度高于男性;年龄增大,抗体水平下降;接种2剂者抗体浓度高于接种1剂的;KX疫苗接种者抗体浓度高于2种疫苗混合接种者,以及GY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接种者;时间间隔越长,抗体水平越低。研究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预测模型的模型拟合情况及预测能力均优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结论】性别、年龄、疫苗接种剂次、疫苗种类、疫苗接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接种人群抗体水平,为未来新发传染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新加坡累计报告已有4 758 601人完成至少一剂次新型冠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4 714 655人完成两剂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2 207 341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新加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现状,解读新加坡国家疫苗接种计划内容,系统梳理新加坡新冠病毒疫苗上门接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冠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上呼吸道标本核酸转阴时间,为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期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10日湖北省荆州市某单位新冠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感染者年龄、性别、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2022年流感疫苗接种史以及发病日期、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日期以及往后隔日核酸检测结果。发病日期或首次核酸阳性较早者定义为第0 d;连续2次(至少间隔24 h)核酸检测阴性定义为核酸转阴。采用生存分析计算转阴时间,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亚组比较。对定点收治医院感染者进行基因测序,监测荆州市流行毒株。结果 共10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0.96:1,年龄以40岁以上人群(65例,63.73%)居多,所有感染者既往均接种3剂次灭活疫苗,73例2022年7—8月接种4价流感疫苗。研究期间35名感染者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均为Omicron BA.5.2变异株。感染者发病(或核酸检测首次阳性)5 d后核酸阳性率为97%。核酸转阴中位时间为12 d(95%CI:12~14 d),18 d后核酸均转阴。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感染者核酸转阴时间存在差异(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人群中异源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设计, 于2021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和衢州市开化县2个研究现场, 招募已完成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为受试者;根据接种间隔时间分为A(3~4个月)、B(5~6个月)、C(7~9个月)3组, 每组各320例, 三组受试者均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加强接种前、接种后14、30、180 d采集血液样本, 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收集接种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 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960例受试者年龄为(52.3±11.5)岁, 男性占47.4%(455例)。加强接种14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GMT(95%CI)分别为65.26(54.51~78.12)和60.97(50.61~73.45), 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CI):44.79(36.94~54.30)];加强接种30 d后B组和C组受...  相似文献   

11.
陈鸣 《健康指南》2021,(2):31-31
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已经启动,本次接种的全部是国产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传统经典的制备方式,易于规模化生产,安全性和有效性好。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提示疫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简称新冠疫苗)在紧急接种期间的安全性,为该疫苗后期在全人群中的推广接种提供参考。  方法  在合肥市抽取19家预防接种门诊作为免疫安全性主动监测点,于2020年12月15日-2021年2月10日对合肥市接种新冠疫苗的18~59岁重点人群进行观察,对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有效观察18 574人,累积接种新冠疫苗33 433剂次,接种发生一般不良反应713例次,发生率2.13%,第1剂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高于第2剂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58%(χ2=38.92, P < 0.001),2家公司生产灭活疫苗一般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 P=0.082);在注射部位红肿、注射部位硬结、发热等不良事件中,1、2和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65%、1.42%和0.06%,未发现≥4级及罕见和极罕见不良事件。  结论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的抗体产生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在普通人群中采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静脉血422人份,采集时间分别为接种第一针后1周和1个月,第二针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第三针加强免疫后1~3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冠病毒IgM、IgG抗体及总抗体水平,分析接种后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一针后1周和1个月的IgG阳性率分别为1.3%和22.4%,接种第二针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gG阳性率依次为89.0%、63.2%和57.3%,第三针加强免疫后1~3月的IgG阳性率为97.7%,总抗体阳性率为100.0%。完成两针接种程序人群中,男性IgM阳性率27.8%(15/54)高于女性14.2%(1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与女性IgG阳性率、总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IgM阳性率在20~35岁组为10.2%(9/88),明显低于36~67岁组(25.0%,2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针加强免疫后Ig G、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据专家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目前尚无法被彻底消灭,它将像流感病毒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所以,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径.越多的人接种疫苗,越有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免疫屏障,阻断疫情的再次发生. ·种类及特点· 目前,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种类主要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上市疫苗共5款,分...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苗,你约上了吗? 最近很多人到第二针的接种时间了,却发现,预约不上,心里十分着急. 能推迟接种吗,还是,干脆只打一针就好了? 理想接种:在8周内完成两针 目前国内上市的新冠疫苗,主要为灭活疫苗,都需要打两针. 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两针的接种间隔时间,建议大于等于3周,并且在8周,也就是56天内尽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截至2021年4月15日,经成都市入境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被分为疫苗接种组和疫苗未接种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临床指标、血清抗体和淋巴细胞检测。采用WPS 2019软件整理数据,采用R 4.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包括疫苗接种组20例(出现临床症状4例)和疫苗未接种组5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疫苗接种组的首针接种时间分布为2020年7-11月,其中接种2剂次疫苗采用一次性接种方式有10例,采取2次间隔接种方式有10例,2次接种间隔14~57 d,完成疫苗接种与发病时间间隔87~224 d。两组病例的分类和临床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疫苗接种组病例分类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较高(40.00%,8/20),而疫苗未接种组的临床分型以普通型的比例较高(76.36%,42/55)。两组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个靶标(ORF1ab和N基因)Ct值、淋巴细胞亚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低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但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IgG及总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结论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可迅速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对感染者产生一定保护作用,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病例分类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接种/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境外输入性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4日—4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接种灭活疫苗后境外输入性COVID-19患者(接种疫苗组),及同期来自相同输入国家的未接种新冠疫苗的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95例医务工作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灭活疫苗后,血液中免疫抗体结果,探讨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规律和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7月解放军第305医院完成两剂新冠灭活疫苗注射后第30、65、91天、6个月、9个月时95例医务工作者的静脉血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Ig)M、IgG、中和抗体和总抗体滴度,动态分析抗体检测结果,确定抗体免疫持久性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等。结果 在注射两针新冠灭活疫苗后第30天几乎全部受试者均产生了IgG、中和抗体和总抗体,部分受试者仍保留较高水平的IgM抗体;其中,吸烟可影响总抗体的产生,而低体质量组可产生更多的IgG抗体,当超过60 kg后,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接下来的检测时间点,四种抗体的滴度均有下降,至9个月时,除IgG外其他抗体阳性率已不足50%。结论 注射两针新冠灭活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特异性IgM、IgG、中和抗体和总抗体,但随着时间进展,抗体滴度明显降低,抗体阳性率下降,机体保护作用下降。因此,建议接种过两剂新冠灭活疫苗6个月后再次接种加强针疫苗,以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自体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的发生情况,为真实世界中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便利抽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在贵阳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的≥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问卷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调查AEFI的发生情况。结果 1 157名受种者中,122人发生AEFI,发生率为10.54%,均为一般不良反应。局部反应共112例次(90人),以注射部位疼痛最常见64.29%(72/112),58.89%(53/90)的受种者在接种疫苗1~2 d症状自行好转;全身反应共46例次(38人),发生频率最高的为乏力32.61%(15/46),55.26%(21/38)的全身反应在接种疫苗后1~2 d自行好转;6人同时出现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AEFI的发生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加强免疫方式发生AEFI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5,P <0.05),灭活疫苗同源同厂家加强免疫发生AEFI的比例为12.59%(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预测新冠病毒mRNA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不同临床终点的保护效力。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收集新冠病毒mRNA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运用统计模型预测第二剂次加强免疫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1、BA.2、BA.5和BQ.1.1引起的感染、有症状感染和重症的保护效力。结果 接种四剂次辉瑞疫苗(简称BNT162b2)后1、2周和90 d时预防BA.5和BQ.1.1感染的保护效力均低于50.0%,预防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力为54.2%~72.4%,预防重症的保护效力高于90.0%。接种三剂次BNT162b2和一剂次辉瑞基于原型株和BA.4/5研发的二价疫苗(简称二价BNT162b2)1个月时针对BA.5和BQ.1.1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力分别为97.6%(95%CI:95.0%~98.8%)和90.8%(95%CI:83.9%~95.0%),针对重症的保护效力分别为99.5%(95%CI:99.0%~99.8%)和98.1%(95%CI:96.5%~99.0%)。结论 四剂次单价mRNA疫苗、三剂次BNT162b2和一剂次二价BNT162b2均可以有效降低感染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