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过程中的药品质量、药品供应、医疗机构与医生激励问题、患者信任问题、药品回款率问题、区域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价格机制、加强监测监管 ;加强资格审查,健全监管制度 ;发挥医保调节,加强“三医联动” ;强化主体责任,保证回款效率 ;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患者认知 ;扩大试点范围,规范集采流程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为进一步优化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提供参考,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提供相关政策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政策梳理和文献回顾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医保支付的逻辑关系。文章首先梳理了药品集中采购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特点和趋势;进而重点探讨了药品集中采购与医保支付体系的关系以及两者配套改革对于解决药品问题的现实可行性。研究认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已经演变为省级平台限价下的议价、最低价联动采购方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可为医保支付标准的形成提供依据,但国家药品谈判以及省级医保特药谈判存在功能重叠;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等制度安排可助推医药分开,配套相关改革可为解决"药价虚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结余留用"一直都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逻辑,意在在预付制的前提下建立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生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2020年6月,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各统筹地区要落实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政策,并做好与医保支付标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间的衔接,做好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助工作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机制。定期调整周期为半年或一年,根据药品监管部门的注册审批、生产流通监管信息,药品集中采购部门招标或挂网采购周期,价格监测部门以及医疗机构使用情况实施集中调整。不定期调整则针对创新药品、涉不良事件药品及临床急需药品等特殊类别的药品进行相关机制下的个案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我国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执行状况,为该政策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思路。方法:通过梳理政策实施现状,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该政策执行对医保部门、中成药企业、医疗机构、医生及患者产生的效果影响。结果: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医保部门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有效缓解医保基金收支压力;中成药企业成本结构得到改善,且行业集中度有所增强;扭转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结构;患者用药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其用药多样性需求未得到满足。结论:制定合理药价区间,不断完善公立医院医生收入激励机制,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仍是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台湾地区医保药品在采购和支付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大陆地区推进药品采购模式和支付价格改革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梳理台湾地区在医保药品采购和支付方面的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并与大陆地区药品采购和支付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台湾地区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用药需求,自主采购药品,采购价格由供需双方直接谈判形成。政府仅对医保药品的价格进行管理,对新药采用国际参考定价办法;原厂药、BA/BE学名药、一般学名药的支付价以国际参考价格为上限,依次降低。药品质量也在医保支付标准考虑之列。此外,药品的支付价格依据采购价格实行动态调整,当二者差值大于30%时,健保署便会调整支付价格以减小二者的差价。结论:台湾地区通过制度设计和调整,较好地统筹了药品采购和补偿两个环节,形成了合理的药品采购价格和支付价格,这些经验可为中国大陆地区完善药品采购和支付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药品集采政策对安徽省药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方法:利用安徽省医保局成立前后5年的药品采购数据,采用链式拉氏价格指数模型比较了不同采购政策下的省级药品价格指数和不同采购政策对价格指数的贡献率。结果:实现了2018—2022年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价格的动态分析和预测,固定了安徽省药品采购指数数据样本,以此作为后续 5年常态化指数测算样本。医保局成立后组织实施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与传统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比较,价格指数有显著下降,不同政策对价格下降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国家集中采购、集中采购扩围品种梯度降价、省级集中采购、国家医保目录入围谈判和省级重点药物监控政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承诺采购量和谈判目录范围的大小。结论: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有利于控制药品费用,节约医保基金,有必要通过省市联盟等方式扩大承诺采购量和增加集中采购药品目录范围,尤其是扩大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的集中采购范围和地区覆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某地三家不同规模医疗机构连续4年的药品采购情况和典型药企连续4年的四费构成情况,综合评价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医院和药企的影响。方法 以三家医院2018年一季度—2021年一季度的药品采购数据为基础,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医院药品成本的变化情况。以药企连续4年的财报为基础,分析药企四费的占比及变化趋势。结果 各医院连续5个季度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金额逐季递增,采购成本下降显著。药企的研发费占比呈上升趋势,销售费占比呈下降趋势。结论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机构的绩效,也促进了相关企业提升其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药品带量采购"是安徽省综合医改试点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这项措施将改变药品流通企业固有的利益格局,出台后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受到部分中、小药品流通企业的强烈抵触。药品带量采购是在省级集中招标确定中标药品生产企业和医保支付参考价格,全省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由医院组成联合采购组织,发挥药品采购"量大"优势,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的举措。政策设计的初衷一是通过带量采购,医疗机构能够节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首轮"4+7"试点四个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选择其药品价格、药品费用、仿制药替代率指标,评价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阶段性效果。研究表明,首轮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取得了显著的降价效果,降低了群众药费负担,也提高了过评仿制药的使用量。然而,首轮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执行中也存在部分品种被临床同类品种替代、仿制药金额替代率反而下降等情况。建议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医药产业国情,追求总采购成本最低、品种遴选中充分考虑临床用药特殊性、发挥经济激励措施作用、并采取加强公众教育、推动医疗、医保等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开展了"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开启了医保主导带量采购的新篇章。2019年,11个地区带量采购试点启动落地,9月扩围采购覆盖至25个地区,见证了药品采购机制创新和重大变革推进落实。2020年第二批集中采购全国覆盖,标志着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创新的全面铺开。虽然实际的政策效果还需时间来验证,但其对于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的影响已经可以预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对定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影响。方法:分析福建省省本级、福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331万参保人员2016年4~9月及上年同期门诊和住院药品消费数据,按年度统计药品费用、用药情况以及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执行情况。结果:改革前后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目录内费用占比从22.50%上升为64.95%;公立医院及非公立医院改革前后门诊药品前10位一致仅排序略有变化,改革后两者门诊支付标准内费用占门诊费用比例分别为73.21%、39.30%;公立医院住院前10位药品品种及其金额变化较大,其中联合采购价差较大的药品费用增幅较高,而非公立医院相对稳定。结论: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显著影响了临床用药品牌选择和用药结构;以药品集中采购结合联合带量采购形成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措施更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各省(区、市)前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首年采购完成情况,为更好地执行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首年采购数据,对比分析前四批带量采购药品的约定采购量完成率和中选产品采购占比。结果:随着带量采购批次的增加,医疗机构报量趋于准确且完成率的季度波动幅度逐步缩小,中选产品采购占比维持在80%左右且逐季递增。结论:前四批药品带量采购政策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后续需完善医保基金结余留用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准确报量;实时对接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防止滥用非中选产品;关注非正常中选价格,消除可能的寻租空间;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过评仿制药的真实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品集采政策对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心血管药品采购的影响,为药品集采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心血管药品在各级医疗机构的采购量变化情况,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性检验判断心血管药品采购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药品集采政策实施后,心血管药品中选产品采购量大幅增长;各级医疗机构集采品种采购量增幅随采购周期的延长而降低;试点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选产品采购量显著增长,联盟地区仅基层医疗机构非中选产品采购量显著下降,基层医疗机构可替代品种采购量呈下降趋势。结论:药品集采政策效应可能存在滞后性,且随采购周期的延长而逐渐弱化,可替代品种的采购量增长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基于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人工晶体植入术单病种医保住院费用,分析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医保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情况的影响,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分析政策实施前后两组数据中住院总费用、晶体材料费用、药品费用、手术费用等费用明细以及基金支付情况的均值差异。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总费用及晶体材料费用分别下降21. 46%和60. 08%,患者平均个人支付费用降低了52. 00%,医保基金支付率提高了13. 57%。结论 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效果显著,国家在全面推进带量采购模式的同时,要完善医疗价格体系、医保支付制度等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作用,以达到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梳理我国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分析其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采用政策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法,分析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结果: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全面铺开,品类宽度大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纳入了相当比例的注射剂。大多依据药品原创性划分质量层次,分组规则有待规范,少数不区分质量层次的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面临更高的质控要求;采用多种采购方式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最低中标与谈判议价相结合的中选规则, 限价标准不一;采购量分配比例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接近,进行了按降幅分配采购量探索。结论: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借鉴国家经验为主,未来要明确采购目标,修正药品采购乱象;完善采购规则,推进方案制定规范化;完善医保支付标准制定条件,推动医保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7.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组织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作为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投入和实践.本文揭示了药品分散采购存在的5个方面的问题,论述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5个方面的作用与意义;并对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的组织实施和集中招标采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在某三级甲等中医院的应用,为完善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中医院3批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的5种抗肿瘤药品实施前后1年的使用数据,分析药品价格降幅、患者日均承担药费、患者实际节省药品费用等指标。结果 与实施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前相比,该三级甲等中医院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的5种抗肿瘤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66.19%,患者日均承担药费(DDC)平均降幅为66.19%,其中,醋酸阿比特龙片的DDC降幅最大,为77.05%。结论 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体现了价值医疗的理念,肿瘤患者群体药耗负担明显减轻。建议以价值医疗理念助力医保调控,优化抗肿瘤药品的一致性评价体系,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抗肿瘤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  相似文献   

19.
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已实施两年多,为对该政策效果进行评估,选择该政策目标中的降低药价和减轻群众药费负担作用为评估指标,收集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该政策实施后并没有显著降低药价,也无法控制群众药费负担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1995年,镇江市实施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经过近10年的不断探索、完善、创新,已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市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网络,并率先在国内对定点小型医疗机构实施医疗保险药品远程采购。试点初期,定点一级医疗机构和定点医务所、室(以下简称医疗机构)购药渠道混杂,各自为政,药品采购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1998年初,镇江市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药品采购流通过程的行为,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实行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进行集中采购和供应(以下简称药品集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