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静脉形态与左侧旁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冠状静脉形态与左侧旁路的关系。  方法 :6 7例左侧游离壁旁路和后间隔旁路的患者在旁路成功射频导管消融后行冠状静脉窦逆行显影 ,测量射频导管消融靶点距冠状静脉分支开口的距离 ,小于 5 mm认为二者相关。  结果 :全部 6 7例成功的进行了冠状静脉造影 ,5 7例 (85 .1% )旁路位于冠状静脉分支开口处 ,4例位于冠状静脉狭窄或扩张处。  结论 :左侧旁路与冠状静脉形态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老年男性患者,因治疗需行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术,行左侧肘静脉插管术。插管过程中因遇阻力向外退管时导管折断。折断在静脉内的导管长32cm×1.3mm PICC(PRODIMED DIVISION PLASTIMED规格60cm×1.3mm),静脉导管断在血管内,并向近心端游走,急诊行经股腔静脉折断导管取出术。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6F鞘管,将260cm超滑导丝送入6F右冠导引导管制成尾端固定、  相似文献   

3.
肿瘤病人深静脉留置导管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肿瘤病人深静脉置管的护理问题。方法 选择右侧股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为穿刺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结果 术后发生输液不通畅较常见,其常见原因为管腔内血栓堵塞和体位不当,也可出现局部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肿瘤病人深静脉置管后易出现输液不通畅以及其它护理问题,应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桡动脉途径建立方法,评价该途径用于左侧房室旁路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例A型预激综合征(左侧房室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 F长鞘作为5 F消融导管进行左心室二尖瓣环标测和消融途径;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置人两个6 F动脉鞘并插入冠状静脉窦和右心室电极导管,用于心房和心室局部记录和刺激的途径.结果 20例病人顺利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二尖瓣环标测局部电图稳定,左侧旁路均被成功阻断;消融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1.7)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结论 桡动脉途径配合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插管可安全有效地消融左侧旁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经肘正中静脉分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术(AVS)操作流程改良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7月的54例AVS作为对照组,2019年8-12月的66例AVS作为改良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AVS操作流程(双导管策略):先用MPA1导管采集右肾上腺静脉血(如失败,换用Tig导管),再换用Tig导管采集左肾上腺静脉血,最后用Tig导管采集下腔静脉血。改良组采用改良的AVS操作流程(优先单导管策略):先用Tig导管采集下腔静脉血,再直接后撤Tig导管至左肾上腺静脉采血,最后反转Tig导管至右肾上腺静脉采血(如失败,换用MPA1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到位率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放射量、造影剂用量以及导管费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的左右侧导管到位率[98.5%(65/66)比100%(54/54)、86.4%(57/66)比87.0%(47/5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的手术操作时间[(11.4±3.5)比(17.8±4.6)min]明显缩短,放射量[(10.3±3.2)比(15.4±4.9)mGy]明显降低,造影剂用量[(10.9±3.7)比(17.6±4.8)mL]更少,且导管费用[(260.6±84.6)比(331.0±0)元]更节省(均P0.05)。结论改良后的AVS操作流程操作时间更短,放射量更低,造影剂用量更少,费用也更节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肘正中静脉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AV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3年2月至12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连续50例经肘正中静脉行AVS,记录选用的导管,并统计两侧取血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AVS成功定义为肾上腺血样皮质醇与外周血样皮质醇比值≥3。结果 50例患者均先使用5F MPA1导管寻找右侧肾上腺静脉,其中47例插入,其余3例改用5FTIG导管插入,而左侧肾上腺静脉均使用5FTIG导管插入。90.0%(45/50)患者右侧取血成功,94.0%(47/50)患者左侧取血成功,88.0%(44/50)患者双侧取血成功。术中平均导管操作时间(16.5±4.3)min,X线曝光时间(5.2±1.5)min,造影剂用量(14.9±4.5)mL。1例(2.0%)患者发生右侧肾上腺血肿。结论经肘正中静脉行AVS安全可行,双侧取血成功率较高,但因样本量小,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7.
谢艳萍 《内科》2012,7(4):432-435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过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PICC具有三向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反流和气体进入血管。PICC因其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及高渗黏稠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路,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直接操作并且方便护理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过去几十年护理文献已经证明PICC是安全并有效的^[2]。现将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治疗左侧隐匿性旁道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激综合征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较常见 ,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我科采用导管消融施以射频电流能量 ,使产生心动过速的心肌变性毁损 ,心动过速失去解剖—生理基础 ,从而达到根治该病 ,取得显著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5月 ,对左侧隐匿性旁道 11例行导管消融。其中男 6例 ,女 5例 ;年龄 14~ 6 0岁 ;病情 1~ 30年。1.2 方法1.2 .1 射频消融术 :病人平卧位 ,局麻下经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和股动脉分别置入冠状窦电极 (CS)、电生理导管电极 3根至右室 (RV)、希氏束 (HIS)、高右房(HR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及髂静脉支架植入术一站式治疗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20-01入住该科确诊的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采用超声引导下顺行穿刺左下肢腘静脉或小隐静脉建立通路,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技术后置入溶栓导管,一期或二期植入髂静脉支架。结果16例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有11例患者选择左侧腘静脉穿刺,5例患者选择左侧小隐静脉穿刺,穿刺成功率为100.00%,平均抽吸量为(178.20±14.20)ml,技术成功率为100.00%,尿激酶用量为(150.59±60.92)万U。7例患者一期植入髂静脉支架,9例患者为溶栓后植入髂静脉支架,血栓清除率Ⅲ级患者13例,血栓清除率Ⅱ级患者3例。无致命性出血、症状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顺行左下肢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及髂静脉支架可以为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简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可提高远期效果,降低远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静脉穿房间隔和经动脉逆行途径行左侧旁道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33例左侧旁道患者,71例经主动脉逆行标测消融(经主动脉逆行组),62例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旁道消融(经静脉穿房间隔组)。比较两组放电时间及次数、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经静脉穿房间隔组的放电时间及次数、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较经动脉逆行组均明显缩短(P<0.01),即刻成功率100%;经主动脉逆行组有3例左前外侧旁道者需改经静脉穿房间隔消融成功,即刻成功率96%(68/7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15.3±11.3个月,共有3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中经动脉逆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2.8%;而经静脉穿房间隔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6%。结论经静脉穿房间隔心房侧左侧旁道消融可行、安全、有效,消融导管易于到位,消融时间及放电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肿瘤患者多伴有末梢循环不良的现象,因此寻找表浅的静脉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反复穿刺及强刺激性药物的作用常会造成表浅静脉的严重破坏[1],不能保证药物入量和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深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锁骨下静脉置管作为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的一种常用手段,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一项临床技术手段.但导管相关感染是其明显的并发症[2].本文以锁骨下静脉置管治疗的肿瘤化疗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正>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深静脉置管的技术,为患者建立输液通道,利于患者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成本效益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常用于肿瘤放化疗治疗中,近几年在癌症患者静脉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恶变而导致的,转移性肺癌是有其他部位原发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在其化疗中需行静脉导管辅助治疗,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此过程中极易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影响导管的留置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化疗效果[5-9]。本文以225例患者为对象,探究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静脉空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1].  相似文献   

14.
<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不但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留置期间导管不容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患者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可由护士床旁插管等,因而在临床被广泛应用。PICC虽然可比中心静脉导管产生相对较少的并发症,但据报道也可引起静脉炎、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漂移或脱出等[1]。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左侧股静脉入路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分别经双侧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各一次,比较经双侧穿刺针的塑形弯度,穿刺房间隔所需时间。按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经右侧股静脉送消融导管至左房,经左侧股静脉入路送肺静脉标测电极至左房(A组,n=67);经右侧股静脉送肺静脉标测电极至左房,经左侧股静脉送消融导管至左房(B组,n=63)行房颤射频消融,观察两组患者X线总曝光时间,消融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无差别。经双侧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时穿刺针的塑形弯度相同,成功穿刺房间隔所需时间无差别[(51.85±15.14)s vs(55.71±10.66)s,P=0.097]。两组患者X线总曝光时间[(3.27±1.13)min vs(3.58±0.92)min,P=0.082],消融时间[(57.90±12.23)min vs(54.81±9.18)min,P=0.108]无差别,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积液、股动静脉瘘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经左侧股静脉行房颤射频消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低能量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 2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先经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 ,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途径。  结果 :2 2例患者全部成功 ,17例 (77.3% )成功靶点与冠状静脉分支或畸形有关。 15例有效靶点记录到振幅较大的房室旁路电位 ,其振幅于 A波和 V波之比大于 1,前传 V波和逆传 A波较心内膜标测分别提前 2 6 .1± 5 .1m s和 2 2 .5±9.2 m s。  结论 :低能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可以安全、有效的阻断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118例经B超、胸片或肺部CT片证实存在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常规胸腔多次穿刺抽液组及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引流胸水组较常规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组并发症少,胸水消失时间缩短,综合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可作为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多采用临时或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首选血管通路,但是导管感染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留置导管的使用[1].我院血液透析中心在加强血液透析导管管理的基础上,选用头孢噻肟钠联合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导管感染,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导管在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收集80岁及以上需要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的高龄患者132例。按穿刺途径不同分为两组:PICC导管组(n=72)和颈内静脉组(n=60)。结果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颈内静脉组显著延长,分别为(146.84±100.46)d和(36.60±35.61)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导管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和滑脱分别为2例和1例,均较颈内静脉组(10例和9例)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高龄老人可应用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具有易于掌握,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可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且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优点[1-2]。但是,随着PICC在临床的普及,其相关并发症也初露端倪。其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被认为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且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