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地、反复地改变或伤害个体身体组织,造成一定创伤的一种行为。青少年群体是发生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反复的自伤行为会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流行病学看,国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西方。目前针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鼓励青少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最大程度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尽可能消除非自伤性自伤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总结了当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3个方面提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有效措施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27例)。采用本院自制的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级、是否寄宿、父母婚姻状态、自评学习成绩、是否感觉孤独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是否被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ASLEC评分均为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影响(P<0.05)。结论 影响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的因素有Barratt...  相似文献   

3.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4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NSSI行为分为NSSI组和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NSSI行为调查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比较NSSI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主要因素。

结果

有62例(44.29%)患者出现NSSI行为,其中出现1种NSSI行为者2例(3.22%),2种者10例(16.13%),3种者15例(24.19%),4种者11例(17.74%),5种者9例(14.52%),≥6种者15例(24.19%)。2组患者的抑郁症严重程度、合并睡眠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难自己、责难他人、沉思、人际关系、受惩罚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促发因素(均P<0.05);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则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NSSI行为,与认知情绪、社会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结果】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结论】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VIP、Wan Fang、Springer、Pub Med、Wiley Online library、Science Direct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3篇文献,253 264名被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为[21.9%(95%CI:17.9%~2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21.6%(95%CI:17.5%~25.6%)]、农村[20.5%(95%CI:13.7%~27.3%)]、独生子女[21.7%(95%CI:15.9%~27.5%)]、高中生[28.2%(95%CI:24.8%~31.7%)]、中部[23.5%(95%CI:17.7%~29.3%)]、2015年及之后调查[22.5%(95%CI:17.5%~27.4%)]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更高。测量工具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较为普遍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青少年自杀行为暴露与其自身NSSI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山东省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队列研究。选取参与了2015年基线调查和2016年第一次随访调查,并且基线调查中不存在NSSI行为史的5 1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社会心理学信息、终生及过去一年NSSI情况、自杀行为暴露史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自杀行为暴露与一年后NSSI间的关系。结果 5 154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49±1.48)岁,女性占48.5%。9.0%的青少年报告曾暴露于自杀行为,其中6.0%暴露于自杀未遂,4.9%暴露于自杀死亡,7.3%暴露于朋友/熟人的自杀行为,3.1%暴露于亲属的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暴露组的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高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于自杀死亡(OR=1.91,95% CI:1.22~3.01)和暴露于亲属自杀行为(OR=1.79,95% CI:1.02~3.12)与NSSI风险增加有关。结论 暴露于自杀死亡或亲属自杀行为可能会增加青少年NSSI行为风险。自杀事件发生后,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预防自我伤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诊断NSSI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抑郁程度、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N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79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275例,平均年龄(14.97±1.72)岁,共有287例(36.10%)伴有NSSI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过校园暴力(OR=1.874)、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3.740)、目睹家庭暴力(OR=5.618)、与酗酒或物质滥用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OR=4.702)、存在冲动感(OR=2.575)、存在负性生活事件(OR=6.080)和童年创伤(OR=8.482)、情感虐待(OR=7.272)均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有关。结论 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与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有关,应针对性采取心理治疗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评定研究对象过去2年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冲动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8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657例出现NSSI,发生率为39.03%。其中男262例,女395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4.63±3.0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7±1.21)年;268例为偶发NSSI,389例反复出现NSSI。下臂及腕部、手是发生NSSI患者的主要自伤部位(分别为40.03%、3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程度越严重(OR=2.255)、遭受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

结果

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

结论

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 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11.
陈果  周欢  郑珉 《智慧健康》2022,(26):213-217
目的 观察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应用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患者心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5日-2021年8月26日本院诊治的92例NSSI患者,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心理干预,试验组实施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观察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伤频次及伤害严重程度情况。结果 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ASLEC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每周自伤频次少于对照组,最严重自伤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移情焦点联合情绪调节团体干预用于对青少年NSSI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可明显提高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改善情绪障碍,预防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态系统视域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确定其相对重要性排序。方法 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对黑龙江省和山东省682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生态系统中家庭、学校、同伴和社区各子系统风险因素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及相对重要性。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家庭风险、学校风险、同伴风险及社区风险均成显著正相关(r=0.75、r=0.43、r=0.66、r=0.35,P<0.01);优势分析中仅家庭风险、学校风险和同伴风险进入回归模型,按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家庭风险(贡献率为45.31%)>同伴风险(贡献率为34.38%)>学校风险(贡献率为20.31%)。结论 生态系统视域下,来自家庭、同伴和学校中的风险因素均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密切相关,其中家庭层面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最重要的生态风险因素,关注家庭处境对预防和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青少年伴和不伴焦虑者对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及相关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青少年NSSI行为的精准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全国9个省份20家综合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疾病门诊连续招募12~18岁的抑郁发作并在过去一年中有过NSSI行为的青少年,至少由两位精神科医师依据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临床诊断为抑郁发作,采用10项凯斯勒量表评估其焦虑,10项凯斯勒量表焦虑维度评分≥8分定义为抑郁伴焦虑,<8分则定义为不伴焦虑。采用自伤方式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压力心态测验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感知社会支持的多维量表来评估受试者自伤、自杀意念、压力心态、自尊及主观社会支持四种心理状况在抑郁伴焦虑组和不伴焦虑组的差异。结果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在抑郁伴焦虑和抑郁不伴焦虑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并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发病危险因素,并构建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22年1—12月在广州市某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诊治的10~18岁NSS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1∶1的设计原则,在病例所在学校相同班级中招募性别相同、学习成绩大致相当的同学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青少年一般资料、生理因素及进行量表评估,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青少年NSSI发病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分析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病例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人,2组10~18岁青少年人格特征-神经质、人格特征-外倾性、心理弹性、焦虑、抑郁、心境障碍、社会支持、校园欺凌、家庭环境、家庭亲密度、负性生活事件情况、童年创伤经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D-RISC评分(OR=0.882)、SAS评分(OR=1.121)、SSSA评分(OR=0.871)、FES-F评分(OR=0.889)、FACESII-CV评分(OR=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HDL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在中山市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诊治的79例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是否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采用DSM-5中关于NSSI建议的诊断标准界定)分为不伴NSSI组40例和伴NSSI组39例,采用NSSI行为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患者进行测评,同时测定入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自伤行为评分、SDS评分和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DL水平与自伤行为评分、SDS评分和SA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高HDL有正相关,提示临床精神科医师应重点关注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 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检出率分别是49.0%、21.4%和29.6%;男女生最多发的NSSI分别是用拳头击打硬物和掐伤自己;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在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状态和抑郁症状等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男生、留守、轻度和中度级以上抑郁症状、较差的自评成绩、较少的好友个数均是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安徽省中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多种内外因素与NSS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为防控大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苏州某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6 366名,通过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问卷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问卷,调查童年期不良经历及NSSI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与NSSI行为间的关联性。结果 受访在校大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9.0%,男性、大一、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亲密伙伴个数≤2的大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χ2值为28.62~100.78,P值均<0.01)。童年期不良经历检出率为76.8%,其中情感忽视检出率高达75.1%,其他依次为躯体忽视(15.7%)、躯体虐待(15.1%)、情感虐待(14.8%)、性虐待(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童年不良经历者是大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5.15,95%CI:4.04~6.56),且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均是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3.04~5.50,P值均<0...  相似文献   

19.
自我伤害(自伤)是指个体不论意图如何,蓄意以不同方式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多开始于12岁左右并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以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各国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自伤率约在10%左右,且各国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青少年自伤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神经生物学、基因、环境及心理等多个方面。经典的理论模型为素质-应激模型。随着DSM-5将非自杀性自伤障碍(NSSID)列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疾病,NSSID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行为认知疗法对抑郁发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对照组患者提供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行为认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AMD评分和HAMA评分的指标比较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51.61%(P <0.05)。结论 对于青少年NSSI抑郁发作患者而言,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行为认知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患者负性的认知,而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行为认知能力,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整体的治疗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