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介入手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住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病患90例为受试者.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n=45)给予常规开颅手术诊治,研究组(n=45)给予三维数字减影血管(3D-DSA)造影下介入术进行诊治.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影响.方法:筛选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后均行显微夹闭术治疗,掷骰子后分组,有15例为研究组,15例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ERSA模式,对照组使用一般护理模式,样本在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入选,统计临床指标、并发症,评估生活质量.结果:统计下床、拆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保守治疗和动脉瘤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4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组(简称手术治疗组)(n=67)和保守治疗组(n=74),手术治疗组给予动脉瘤夹闭术,保守治疗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64.18%vs 33.78%,P0.05);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5.41±1.10)分vs(2.27±0.91)分,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时间、动脉瘤残留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总结我院近4年来完成的6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结果 6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风险性高、难度大,手术室护士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及手术步骤,术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血清D-二聚体(D-D)、总胆红素(TBIL)水平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依达拉奉对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行术后依达拉奉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期未经依达拉奉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血清D-D、TBIL及神经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和恢复状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7 d血清MMP-9含量。结果观察组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造影检查栓塞/夹闭是否完全、恢复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n=3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例数,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性CVS发作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例数所占比例经χ2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症状性CVS发生比例较夹闭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较夹角术优越,在患者家属愿意及患者手术指征适合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响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瘤颈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50例。分别记录2组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与性别、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的关系。结果:开颅瘤颈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66)。开颅瘤颈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的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与预后不良相关(均P<0.05),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是影响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的预后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针对颅内动脉瘤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动脉瘤手术难度大,操作范围小,有多组颅神经在其周围,阻碍显露和操作.梭形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而VA-PICA梭形动脉瘤更为罕见.并且小脑后下动脉(PICA)常开口于动脉瘤上.梭形动脉瘤在形态上表现为宽颈或无颈动脉瘤,难以夹闭甚至无法夹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七氟醚预处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清中MDA和SOD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内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40-65岁。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20)和对照组组(C组,n=20),其中S组麻醉诱导后给予2%七氟醚预处理,30min后洗出,C组不作处理。采用比色法测定麻醉前(T0)、上临时动脉夹前即刻(T_1)、上临时动脉夹30min(T_2)、动脉瘤夹闭夹闭2h(T_3)、4h(T_4)5个时间点血中MDA、SOD浓度。结果与T_0相比,两组患者在T_2、T_3和T_4时点血清MDA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S组患者血清中MDA水平在T_2、T_3和T_4时间点明显低于C组(P0.05);与C组相比,S组患者血清中SOD水平在T_2、T_3和T_4时间点明显增高(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可降低MDA含量,增加血清SOD活性,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7月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人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中相关指标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的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动脉瘤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有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介入组(60例)和夹闭组(56例),介入组实行全麻下经股动脉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术,夹闭组在全麻下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随访观察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再出血率。结果:夹闭组术后恢复良好32例,功能障碍17例,死亡7例,再出血2例;介入组恢复良好46例,功能障碍13例,死亡1例,无再出血病例;介入组死亡率低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均为患者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P<0.05)。夹闭组大脑中动脉瘤预后优于介入组,其他部位动脉瘤介入组预后更好(均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总体预后优于开颅夹闭术,疗效受到病情等级、年龄和动脉瘤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显微镜下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30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30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恢复良好出院29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风险较大,严格按照手术规范和术中医护配合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单发动脉瘤在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如何合理备血。方法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中,运用倾向性匹配评分的方式筛选出接受输血与未接受输血者各64人,收集其围手术期及手术信息,统计并对比2组患者的差异,筛选术前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比较,患者体重(kg)为59.1±8.4 vs 65.2±11.9,动脉瘤体/颈比为1.7±0.9 vs 1.3±0.4,动脉瘤术中破裂率为57.8%(37/64)vs 4.7%(3/64),动脉瘤夹闭时间(min)63.4±10.6 vs 38.6±12.2,术中出血量(mL)811.7±426.8 vs 243.1±117.1(P<0.01),术中出血量/体重13.8±6.9 vs 3.8±1.9(P<0.01)。据此构建了术前模型和术中模型。体重(OR=4.59)和动脉瘤体/颈比(OR=4.48)是术前判断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中输血风险的预测指标。体重<55 kg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260 mL;而对于动脉瘤体/颈比>1.4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130 mL。结论患者的体重和动脉瘤的体/颈比为预测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中需行输血治疗的重要指标;对于体重较轻以及动脉瘤体/颈比较大的患者,在术前应积极备血,做好输血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后硬膜下积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收治的57例经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进行动态头颅CT影像学评估,使用影像学软件对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量进行测量。计算硬膜下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其演变情况进行随访,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硬膜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21.1%(12/57)、12.3%(7/57)。随访期内[平均(61.1±30.3)个月],7例硬膜下积液自行吸收,5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前者积液量平均值显著少于后者[(26.4±14.6)mL vs(80.0±52.3)mL,P=0.002)]。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高龄(60岁)、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瘤、多发动脉瘤)、脑萎缩程度及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龄(60岁)、动脉瘤部位(大脑中动脉瘤、多发动脉瘤)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男性、高龄为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60岁)、男性、大脑中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合并前交通动脉瘤与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硬膜下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技巧,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 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均夹闭顺利,未发生手术护理并发症。结论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需术前完善的准备工作,严格的专业技术及应急训练,术中娴熟的显微技术操作配合,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能力。而强化细节管理,改善手术室护理工作流程,对提高动脉瘤手术的护理质量及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呼铁民  孙瓅贤  王维兴  王广  杨立军  孟杰  于淼  赵宗茂 《临床荟萃》2010,25(23):2033-2035,2039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依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26)和未破裂组(n=90),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相关资料.结果 对两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瘤特征的各变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优势比(OR)=18.226,95%可信区间(CI)=4.427~75.033]、动脉瘤家族史(OR=14.334,95%CI=3.171~64.786)、后交通动脉瘸(OR=4.265,95%CI=1.643~11.072)、中等动脉瘤(OR=5.641,95%CI=2.332~13.641)发生动脉瘤破裂风险高.结论 吸烟史、动脉瘤家族史、中等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均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路35例入A组。所有患者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研究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清脑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生存质量评分、预后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及骨窗范围均较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NSE及S100β水平均较低(P<0.05);研究组术后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高(P<0.05);研究组预后状况较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两种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但选择眶上外侧入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有效减轻脑损伤,术后生存质量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过程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配合失误,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