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激综合征患者不论旁道位于左侧还是右侧,常可发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中,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为房室间的前传支,旁道为房室间的逆传支,心房和心室都是折返环的必需成分。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心室除极顺序正常,QRS波时限<0.11s,属于窄QRS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的RR间期为下述两个间期之和:①AV间期(PR间期):从P波开始到R波开始,代表房内传导时间、房室结传导时间、希浦系传导时间三者之和,称为房室前向传导时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28岁,因发作性心悸5~6年入院。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侧His束旁道及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VV(RR)间期330~350ms,并且QRS波形态一致。导管消融成功阻断旁道传导,随访9个月心动过速无复发。结论:左右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同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临床相对少见,应注意识别。  相似文献   

3.
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4例依赖异丙肾上腺素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情况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4例射频导管消融前常规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出阵发性定性心动过速及A-H间期跳跃,亦未见旁道逆传者,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右心室刺激时发现左侧旁道逆传,并均诱发出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运过速;停止注射后,左侧旁道逆传功能消失,亦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右心室起搏下用逆行法于二尖瓣环心室侧消融,4例均获成功;术后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再行右心室起搏,未见旁道逆传现象。结论:部分隐匿性旁道构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依赖异丙肾上腺素,射频导管消融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右心室起搏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窄QRS波群心动过速(NQRST)时ST-T改变对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价值以及旁道位置的定位。方法观察100例NQRST者心电图ST段压低的部位、程度以及T波倒置等情况。结果AVRT的ST段压低〉2mm且持续≥100ms,ST段压低幅度均显著大于AVNRT,左侧游离壁旁道ST段压低的导联多见于V1~6导联。结论ST-T改变有助于AVNRT和AVRT的鉴别和旁道位置的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5.
房室双旁道的食管心脏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室双旁道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对1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术证实的房室双旁道的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房室双旁道的电生理特征为:(1)心房起搏时显示两种不同的预激图形和/或特殊类型室性融合波群,经食管心房起搏有利于显现左侧旁道。(2)诱发出两种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两条旁道形成折返环路。(3)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出现两种不同的R-P^-间期和P^-波或房性融合波。(4)排除房室结双径路后,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过速的频率快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预激旁道的部位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P^-波提示的部位不同。(6)双旁道隐匿性传导是造成其中一条旁道丧失传导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另4例未能表现出上述电生理特征,其中右侧隐性旁道合并左侧隐匿性旁道1例,右侧隐匿性双旁道1例,左侧隐匿性双旁道2例。结论: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能够确诊大部分的房室双旁道,采用多导联同步记录及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仔细分析电生理表现有助于揭示房室双旁道。  相似文献   

6.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10,29(2):170-174
房室旁道参与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当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是形成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部位、形成机制及电生理与心电图特征,可与其它部位形成的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相鉴别,还可根据OAVRT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的R—P一间期或R—R间期变化对隐匿性房室旁道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过心电图进行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射频导管消融证实为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术前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结果通过分析P-波形态与R-Pˉ间期改变,可将旁道初步分为右前、右后、左前、左后4个部位.①V1的Pˉ波倒置时旁道位于右侧,Pˉ波直立时旁道位于左侧,V,的R-Pˉ间期≥P^-R间期时提示旁道位于左前区域.②ⅡⅢ、aVF的Pˉ波直立时旁道位置靠前,倒置时旁道位置靠后;左侧旁道的Ⅲ Pˉ波电压高于aVF时旁道位于左前区域,右侧旁道的Ⅱ Pˉ波电压高于Ⅲ时旁道位于右前区域;Pˉ波深倒置为后间隔旁道特征性表现.⑧Ⅰ、aVL的Pˉ波直立时旁道位于右侧或间隔部,Pˉ波倒置时旁道位于左前区域,Pˉ波倒置越深旁道越靠前.结论 隐匿性旁道逆传形成的Pˉ波形态及V1 R-Pˉ间期改变可对房室旁道定位,不同导联的特征性Pˉ波越多.旁道定位越准确.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不典型AVNRT与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鉴别,不典型AVNRT在心动过速发生时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后间隔区域,与后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相似。通常检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方法仅能鉴别63%的不典型AVNRT。该文介绍了两者的主要电生理鉴别方法,包括希氏束旁起搏、在希氏束不应期给予心室期前程序刺激、心室或希氏束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之差(PPI-TCL)和刺激信号至心房波减去室房(SA-VA)间期的区别、校正的心室PPI-TCL和VA间期、心动过速时VA分离现象及TCL行心室起搏时的VA间期与心动过速时的VA间期之差等9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O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60例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ST-T改变和心腔内心电图房间传导时间、逆向心房激动顺序。结果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ST段压低〉2mm和/或T波倒置(%)、ST波压低幅度、房间传导时间均非常显著大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均〈0.01);发作时ST-T改变左侧旁道多见于V1~V6导联、右侧旁道多见于Ⅱ、Ⅲ、aVF导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中被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食管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资料。结果 5例患者在食管电生理检查S1S2程控期前刺激中,均未观察到S2-R间期有跳跃性延长,心动过速的R-P-EB间期70ms;逆行P-波在V1导联直立,下壁导联倒置;食管电生理诊断为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诊断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成功消融慢径路。结论部分R-P-EB间期70ms的不典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特点与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类似,必要时需心内电生理检查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1.
逆行 P'波在鉴别房室折返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 ,I导联逆行 P'波对左侧房室旁道尤其是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诊断价值高 [2 ]。作者分析了经临床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 ,以探讨 V1 导联 r Sr'波的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71医院近 6年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结双径路并发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AVNRT)患者 (A组 )15 2例和隐匿性预激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 (B组 ) 96例。 A组 :男性 5 7例、女性 95例 ,年龄 14~ 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对8例心电图显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分析房室、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定位,并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证实存在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左侧隐匿性旁道,在较慢频率起搏右心室时旁道逆传发生阻滞,而以中等频率起搏时表现为间断旁道逆传,较快频率起搏时才表现为旁道1:1传导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有时可发生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现象,并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射频消融中需注意分辨,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时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ST-T改变对窄QRS波群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鉴别诊断及旁道初步定位的作用。方法分析150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患者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及持续时间、T波倒置等情况。结果诊断为AVNRT55例,AVRT95例。ST段压低≥2mm且持续≥100ms者AVRT组(51例,53.68%)多于AVNRT组(15例,27.27%),ST段压低幅度AVRT组(1.58±1.35mm)大于AVNRT组(0.71±0.67mm),心房间传导时间AVRT组(81.02±32.47ms)长于AVNRT组(33.30±13.56ms),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ST段压低导联分布左侧游离壁旁道者多见于V3~V6,左后间隔和右后间隔者多见于Ⅱ、Ⅲ、aVF,右侧游离壁旁道者无特异性。结论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时ST段改变可作为区分AVRT与AVNRT的指标,且有初步旁道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简便、快捷鉴别疑难的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方法分别对20例间隔旁路(包括4例慢旁路),20例房室结双径路(包括不典型房室结双经路1例)以及11例房速(6例房速,5例房室结双径路慢径路消融术后S1S1心房刺激模拟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过程中行心室RS2刺激,所有患者心室RS2刺激均能夺获心室并且逆传心房,而且不终止心动过速,观察心室刺激时心房的反应,反应方式分别为V'-A'-V-A(V'S2刺激后心室波,A'V'波逆传心房波,V心动过速时室波,A心动过速时房波)或V'-A'-A-V.结果20例间隔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心室RS2刺激的反应方式均为V'A'VA,其中16例V'A'间期<A'-V间期,4例慢旁道V'A'间期>A'V间期,V-A均较远(>60ms),V'A'间期与VA间期相近.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人行心室RS2刺激的反应方式呈V'A'-V-A14例,呈V'-A'-A-V6例,1例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VA间期130ms,余13例呈V'-A'-V-A反应的患者VA均较近(VA<60ms),6例呈V'-A'AV的患者AV较近或者融合(AV<60ms).6例房速以及5例模拟房速患者心室RS2刺激均呈V'-A'-A-V反应,AV均较远(100ms).结论心动过速过程中行RS2心室刺激,是鉴别疑难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快速、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最常见,通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即指这两种类型的心动过速。由于两者在QRS形态和频率方面相似,R—P-间期均〈P-R间期,有时鉴别较为困难。但详细分析各自的电生理特征和心电图改变仍可明确诊断,通过对顺向型AVRT的P波形态分析,甚至可对房室旁道作出初步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38岁,术前诊断B型预激综合征并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射频消融阻断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后,发作另外一种频率较慢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呈无休止性,电生理特性和射频消融证实右侧游离壁尚存一条隐匿性慢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希氏束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方法 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前斜位45°消融电极在三尖瓣环细标确定靶点图,即在希氏束附近AV融合或最短AV间期,可记录到小H波,其振幅明显小于希氏束电图H波振幅,在窦性心律或心动过速时低能量试放电,有效增加功率和延长放电时间.结果 15例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准确标测和消融下,消融希氏束房室旁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对150例射频消融明确诊断的窄QRS心动过速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心电图特征的差异.结果 5项心电图指标对区分这两种心动过速类型有意义.认为对于AVNRT有预测作用的为伪r′波(V1导联)和伪S波(Ⅱ、Ⅲ、aVF导联).对于AVRT有预测作用的为逆传P波,RP′间期≥70 ms及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19.
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房室旁道参与折返形成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双径路折返引起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两者均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频率又比较接近,有时较难鉴别。尤其隐匿性房室旁道合并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者,因窦性心律时无心室预激表现,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 5岁 ,因阵发性心悸 5 0年 ,加重 1年入院。平静心电图 (图 1) : 、 、 、a VF、V2 - 6 导联 T波直立 ,心率 6 2次 /分 ,PR间期 0 .16 s;第一次室上速发作时心电图(图 2 ) : 、 、 、a VF、V4、V5 、V6 导联 ST段与 T波连接尖锐 ,RP′=0 .14s,P′R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长 P′R间期为0 .2 8s,其后 SV1 较浅 ,另一种是短 P′R间期为 0 .18s,其后 SV1较深 ,两种 P′R间期相差 0 .10 s,心率 16 4次 /分。所有 QRS时间均 0 .0 8s。心电图诊断 :左侧隐匿性旁道伴房室结快 -慢径路交替传导引起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电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