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腓骨后外侧入路、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126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为腓骨入路组,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76例为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康复情况,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腓骨入路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腓骨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腓骨后外侧入路组高于腓骨入路组(P<0.05)。腓骨后外侧入路组踝关节伸、屈、旋前、旋后活动度高于腓骨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腓骨后外侧入路组骨折愈合、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腓骨入路组(93.4%vs. 86.0%,P=0.025;88.2%vs. 76.0%,P=0.034),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腓骨入路组(3.9%vs. 22.0%,P=0.00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后方Pilon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期间,使用后外侧入路治疗14例后方Pilon骨折,均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超过20%,其中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1.3岁。结果平均随访14.5个月。12例骨折得到解剖复位(86%);没有出现伤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没有发现因屈跨长肌挛缩至屈蹲畸形;1例患者因腓骨后方钢板出现腓骨肌腱刺激症状。根据Philips评分系统,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92.8%。结论通过后外侧人路可以使后方Pilon骨折得到良好的显露以及直接复位,操作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腓骨外侧入路接骨板固定进行踝关节融合已有文献报道,之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目的:观察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结合肱骨近端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结合肱骨近端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患者9例,年龄44-65岁,平均55岁;合并踝关节内翻畸形4例,外翻畸形1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疗效,术后根据踝关节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个月;融合时间8-20周,平均14周。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41.5±9.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2.2±6.9)分,有统计学差异(t=28.02,P=0.000),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应用外侧入路结合ITS接骨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融合率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畸形并恢复功能,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下层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10例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采用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中不稳定的下层。采用3个入路:膝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及外侧半月板下入路。自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镜观察;经前外侧入路使用探沟翻转层裂上层,并尽可能显露下层;经外侧半月板下入路使用直头Punch(篮钳)切除半月板前角层裂的下层。结果无术后并发症。6例术后MRI检查均显示半月板前角下层完全切除。10例随访12~45个月,平均18.9月:9例膝关节完全不痛,1例偶尔运动后疼痛;10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至正常;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68.7±12.9)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的(94.4±5.7)分(配对t检验,t=7.79,P=0.00)。结论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可安全、有效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中不稳定的下层。  相似文献   

5.
夏瀚  易成腊  孙云  周勇  白祥军 《骨科》2014,5(3):151-153,157
目的探讨经膝外侧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3.0-62.0岁,平均40.6岁。按AO分型:B3型8例,C3型10例。CT扫描和三维重建示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8例合并腓骨头或上端骨折。B3型骨折采用膝外侧腓骨截骨入路,C3型骨折采用联合入路(外侧+后内侧入路),直视下撬拨后外侧塌陷骨块并行植骨及支撑钢板内固定。对于骨折复位情况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对于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结果术后X线片按DeCoster评定标准评定,达到解剖复位12例,良好4例,一般2例;18例患者均获得6.0-24.0个月随访,平均12.2个月。术后3.0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已愈合,高度未见丢失,HSS评分为84.0-95.0分,平均88.9分。2例腓总神经麻痹,2个月后自行恢复,1例术后伤口感染经清创后愈合。结论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能充分暴露后外侧平台,直视下对后外侧劈裂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Klammer 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改良入路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4月,采用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21例。后外侧切口位于腓骨远端后缘与跟腱之间中线,在腓骨肌与 长屈肌腱之间分离,显露后侧柱;将切口前外侧分离全层筋膜皮瓣向前外侧牵拉,可显露腓骨远端。改良后内侧切口沿胫骨远端内侧后缘,在胫后肌腱与胫骨之间分离,肌腱血管神经束全部向外侧牵拉,显露内侧柱。[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5.2±1.5)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顺利愈合。末次随访VAS评分(1.9±0.2)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0±1.4)分。影像方面,18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移位1~2 mm。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的4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5~46(37.6±12.4)岁;左足15例,右足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伴Weber C型腓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伴Weber C型腓骨骨折16例.该入路走行于胫骨与腓骨前缘之间,向下方延伸至踝关节下方约1 cm,成110°弧向内侧至踝关节中线,...  相似文献   

9.
后外侧入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评价在Pilon骨折治疗中后外侧入路的作用和并发症。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分期手术治疗15例Pilon骨折,AO/OTA分类B3型2例,其余均为C型骨折,均合并明显移位的后踝骨折。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7.9岁(21~51岁)。所有患者I期急诊手术使用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Ⅱ期固定时首先通过后外侧入路固定腓骨,同时辅助复位和固定胫骨远端的后方骨折块,通过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胫骨远端。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12~17个月),13例骨折顺利愈合,2例需Ⅱ期自体髂骨植骨。后外侧伤口均未出现软组织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14例关节面残留移位小于2mm。根据Baird-Jackson评价,优2例,良7例,可4例,差2例。结论:作为Pilon骨折前方入路的辅助切口,通过后外侧入路可以有效显露及固定后踝骨块及腓骨骨折,为前方骨折块的复位提供了标志,操作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0.
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2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8~58岁,平均42.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4例,扭伤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单纯后外侧髁骨折1例,后外侧髁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9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5例,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90 min~32 h,中位时间4.5 h。入院至手术时间5~12 d,平均7.8 d。取腓骨小头上入路,骨折复位Pilon钢板固定;一期处理合并骨折及半月板损伤。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防时间6~26个月,平均19.1个月。术后无肢体麻木、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随访期间均无内固定物松动及关节面丢失发生。末次随访时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18~30分,平均27.9分;其中优16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5%。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分支情况及与体表标志的关系。结果:腓浅神经于腓骨颈的前外侧离开腓总神经,旁开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稍前方,下行于肌内、深筋膜下和浅筋膜内;主干12例在小腿以单支向下至足背,50例在穿出深筋膜于浅筋膜内分为2支,4例穿出肌肉后即分为2支。结论: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分支情况及与体表标志的关系。结果:腓浅神经于腓骨颈的前外侧离开腓总神经,旁开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稍前方,下行于肌内、深筋膜下和浅筋膜内;主干12例在小腿以单支向下至足背,50例在穿出深筋膜于浅筋膜内分为2支,4例穿出肌肉后即分为2支。结论: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12.
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治疗GustiloⅢ型胫腓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结合外固定架治疗GustiloⅢ型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7年至2010年治疗9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男7例,女2例;年龄29~51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I期急诊清创后钢板内固定腓骨,外固定支架跨踝关节固定胫骨,待小腿内侧植皮成活后拆除外固定架,Ⅱ期采用I期腓骨切口经腓骨前方入路固定胫骨。早期行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37个月,平均21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4周,均无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优3例,良4例,中2例。结论: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治疗GustiloⅢ型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复位质量高,可早期恢复踝关节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RüediAllg?werⅢ型Pilon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压砸伤1例。根据AO/OTA分型,C2型4例,C3型15例。根据软组织损伤Tscherne-Gotzen分级,1级6例,2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8 d,平均10.3 d。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Pilon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8~4.6 h,平均2.4 h;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10 mL。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8.0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前正中切口边缘部分坏死2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踝关节不稳定1例。术后12个月,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5例,复位一般4例。根据AOFAS评分,优11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显露充分、创伤较小,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保持股直肌完整前提下,经髋关节前侧手术入路行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自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选择本组采用常规髋关节前侧入路行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例53例共67髋。男38例(49髋),女15例(18髋);年龄22~57岁,平均37.4岁;身高150~192 cm,平均171.9 cm;体重45~92 kg,平均70.0 kg;身高体重指数( BMI)值为17.1~30.7,平均23.6。在显露股直肌后,观察记录支配股直肌神经的走行和入肌点位置、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的走行和距离股直肌起点距离以及股直肌与切口和髋关节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1)支配股直肌的神经由股神经分支发出,走行于缝匠肌深面,自内上方走向外下方,在入股直肌前分为两支神经支,外上支于股直肌内侧深面入肌,入肌点距髂前下棘下方(7.07&#177;1.14) cm;内下支切口内未见。将股直肌向外侧牵开可见股直肌外上支张力增大,向内拉开则张力减小。(2)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发自股深动脉,经缝匠肌及股直肌深面、髂腰肌前面向外上走行至股中间肌前侧,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血管束中点距髂前下棘下方(6.16&#177;0.52)cm。所有病例向内拉开股直肌均可很好地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其分支血管束全长。(3)股直肌直头起于髂前下棘,约1/4~1/5肌纤维位于切口线外侧,其余部分位于切口线内侧。股直肌肌腹遮挡髋关节头颈交界处内侧约1/3~1/2部分。结论(1)沿股直肌外侧间隙将股直肌向内侧牵开暴露髋关节,可保护位于内侧的血管神经束,为手术安全间隙。(2)股直肌对于髋关节遮挡较少,大部分肌纤维位于髋关节内侧,向内拉开股直肌可完全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及髋关节,故不?  相似文献   

15.
延期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海洋 《中国骨伤》2020,33(3):257-260
目的:探讨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延期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三钢板复位固定治疗18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38~51(44.00±3.45)岁;根据Rüedi和Allgöwer分型,Ⅱ型9例,Ⅲ型9例。所有病例为闭合性骨折。术后7 d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对关节面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术后9、12个月Mazur踝关节评分以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4.00±1.57)个月。术后7 d根据Burwell-Charnley标准对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定:优13例,良5例。所有骨折愈合,愈合时间9.5~15(12.00±1.4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92.11±5.28)分较术后9个月(89.33±5.20)分明显提高(t=7.976,P<0.001)。结论:延期踝关节前后联合入路三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术中操作便捷,复位满意,固定持续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手术时,传统的前外侧入路因显露不佳使学者近年来多采用后外侧入路或行腓骨小头截骨入路[1]。但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解剖复杂,损伤血管神经可能性大,而且出于保护胫前动脉需要不能向下过度延长切口。笔者自2009年5月~2012年7月尝试采用胫骨前外侧截骨开门法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21例,安全有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敬  陈雷  周凯  林垂聪 《中国骨伤》2014,27(6):448-452
目的:比较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术式入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分别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改良组)与传统联合入路胫骨前内侧钢板内固定(传统组)治疗45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26例、Ⅲ型7例。其中改良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3~47岁,平均(36.3±7.2)岁。传统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5~45岁,平均(33.8±6.4)岁。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并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7个月。传统组手术时间(74.7±9.9)min、术中出血量(94.4±10.4)ml与改良组手术时间(73.7±10.0)min、术中出血量(100.8±12.1)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切口术后并发症优于传统组(χ2=4.078,P〈0.05);改良组术后AOFAS评分(86.1±9.4)优于传统组(72.7±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来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后侧或后侧联合外侧支撑钢板固定的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3~65岁,平均47.8岁。按AO/OTA分型原则进行分型,其中41-B-2.2.4型2例;41-B-3.1.2型9例。结果 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1.6周,随访过程中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6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100分,平均93.8分。结论 经腓骨截骨的后外侧入路来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清晰暴露后外侧骨折块,方便进行后侧支撑钢板固定,同时可以暴露外侧平台,尤其适用于后外侧骨折合并外侧平台劈裂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龙  王宝虎  林清宇  张占丰 《中国骨伤》2017,30(10):885-890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3种方式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优缺点及其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病例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6~61岁,平均42.5岁。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前外侧入路组(A组)19例,外侧入路组(B组)15例,后外侧入路组(C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功能,评估方式采用HSS评分。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91.3±10.4)min,术中出血量(175.3±20.3)ml;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86.6±9.2)min,术中出血量(155.8±18.2)ml;后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9.5±10.8)min,术中出血量(235.9±29.1)ml。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前外侧入路组、外侧入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0~35个月,平均14.9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前外侧入路组89.6±7.5,外侧入路组90.2±6.4,后外侧入路组88.9±5.1,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治疗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暴露固定,3种方式中,后外侧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其余2种方式,在短期随访的膝关节功能方面三者并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HA患者50例共57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前外侧组25例(28髋)采用前外侧入路,后外侧组25例(29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组术后3周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予复位后恢复正常。后外侧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THA术中不影响疗效,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