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PE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细胞遗传学及家系连锁分析均将BPES基因定位于3q23,最后BPES候选基因(FOXL2)已被定位克隆,BPESⅠ型和Ⅱ型患者均有FOXL2突变。  相似文献   

2.
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 (BPE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细胞遗传学及家系连锁分析均将 BPES基因定位于 3q2 3。最近 BPES候选基因 (FOXL 2 )已被定位克隆 ,BPES 型和 型患者均有 FOXL 2突变  相似文献   

3.
FOXL2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XL2基因是一种单一外显子基因,定位于3q23区域。研究表明其是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的致病基因,在BPESⅠ型和Ⅱ型患者中均存在FOXL2基因突变。此外,FOXL2基因还是第一个被证实与卵巢维持和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有关的人类常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在相当一部分的卵巢早衰患者中可检测到FOXL2基因突变,它可能是卵巢发育中的一种早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4.
FOXL2基因为一单外显子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3q23区域,编码一个分叉头的转录因子.FOXL2基因的正常表达是维持女性性别特征的极其重要的基本条件.该基因若发生突变可导致女性性别特征呈现异常.同时证实其是睑裂狭小、逆向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and ptosis, BPES)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研究。方法 对染色体3q区域4个微卫星位点D3S3045、D3S1764、D3S3053和D3S2436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未见患者在这4个位点有缺失,各多态性位点Lod最大值D3S3045为0.77(θ=0.00);D3S1764为3.61(θ=0.00);D3S3053为0.11(θ=0.3);D3S2436为-0.03(θ=0.4)。结论 在该家系中,BPES Ⅰ与3q22-q24区域的D3S1764位点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6.
小睑裂综合征家系的FOXL2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小睑裂综合征家系患者的FOXL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寻找突变位点。方法 设计FOXL2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 在一个类型尚不明确的家系中2例患者FOXL2基因PCR扩增后测序发现951—953(delc),克隆后多克隆位点测序亦证实951—953(delC)。所有正常人均未发现突变。951—953(delC)引起238位S后出现移码突变,终止密码子提前,蛋白截短。结论 951-953(delC)致蛋白截短,可能是导致小睑裂综合征的原因。经查新验证.951-953(delC)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国内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脸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and ptosis.BPES)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研究。方法 对染色体3q区域4个微卫星位点D3S3045,D3S1764,D3S3053和D3S2436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未见患者在这4个位点有缺失,各多态性位点Lod最大值D3S3045为0.77,D3S1764为3.61;D3S3053为0.11,D3S2436为-0.03。结论 在该家系中,BPES 1与3q22-q24区域的D3S1764位点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一个中国人裂手足家系的致病性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 收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P63基因和HOXD13基因的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检测到P63基因第7外显子的杂合型956G→A突变,导致蛋白产物第280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取代(R280H).在正常家庭成员中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该家族中的患者以对称性裂手足伴并指趾为主要特征,由P63基因的R280H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测序在鉴定新发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检测1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ins(3)(q21p13p21)的患儿,其异常表型包括眼裂小、睑下垂、鼻梁低平等。结果全基因组测序提示患儿的染色体断裂发生于3号染色体的55473257~78341929位置,这段序列插入到了3号染色体136876730~138643831的位置,所涉及的4个染色体断裂点均发生于基因间区,此外患儿在138643831~138694476之间的序列发生了缺失,其间包含睑裂狭小一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的重要致病基因FOXL2。结论染色体结构异常有可能造成断裂处基因的破坏或者在断裂区域发生染色体微缺失。要准确判断其致病性,需要同时进行基因和基因组层面的检测,而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其可选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为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 分别采集家系1两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亲)、家系2先证者及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和RNA.应用PCR、逆转录PCR及测序等技术,从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对此两家系先证者和患者进行KIT基因诊断,并初步探讨检测到的突变对KIT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 家系l中两例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在cDNA水平导致KIT基因c.1765-1779del突变,在氨基酸水平导致p.Gly592Ala/del:E12突变,使得KIT基因剪切位点发生改变,即其中一条cDNA第12外显子被跨越、未转录.家系2中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未见该突变.结论 确诊了两个斑驳病家系的致病原因.家系1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 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未记载的、新的剪切突变;家系2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结合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KIT基因未见c.2401A>C突变,推测该突变为先证者患斑驳病的致病突变可能性大.为此两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1个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CMD)家系的POMT1致病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中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1例CMD患者及其表型正常父母的外周血标本,抽取母亲孕11周胎儿的绒毛标本。采用PCR扩增POMT1基因的第19和第20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明确致病突变来源后,进一步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POMT1基因第19外显子检测到C.1939G〉A(P.Ala647Thr)杂合错义突变,来自其母亲;第20外显子检测到C.2141delG(P.Trp714Ter)杂合框移突变,导致蛋白质翻译的提前终止,该突变来自其父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携带POMT1基因第19外显子c.1939G〉A杂合错义突变,推测其为与母亲相同POMn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的可能性大。结论POMT1基因第19外显子C.1939G〉A错义突变和第20外显子C.2141delG移码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CMD家系的致病原因,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通过基因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突变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3个先天性耳聋家系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及突变类型分析,为再生育的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 对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3例先天性耳聋患儿抽取静脉血,提取DNA。先应用目标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耳聋基因相关的全外显子和相邻内含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相关变异基因并对其进行致病性分析。再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做基因突变位点验证。最后对第二胎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采集羊水进行位点验证。结果 家系1先证者中检出肌球蛋白XVA(myosinXVA,MYO15A)基因c.2075C>A、c.4520G>A、c.6668C>T和c.10250_10252del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中检出MYO15A基因c.5964+3G>A和c.7395+6T>G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中检出缝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c.299_300delAT和c.109G>A复合杂合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和家系2胎儿的基因型均与先证者的不同,听力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个汉族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家系WAS基因的突变情况。 方法PCR扩增WAS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正、反向测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有无WAS基因突变以及突变的位点。测定家系成员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的水平。结果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WAS基因第2外显子c.257G〉A的半合子突变,先证者的母亲为c.257G〉A的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他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经查阅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证实该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家系中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表型正常的成员。结论WAS基因c.257G〉A的突变可能是该Wiskott-Aldrich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  著 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吴弘 蔡刚明 徐红岩等  1 8(1 )∶ 1……………………………………………STK1 1 基因突变在中国人 Peutz- Jeghers综合征中的特征李宜雄 吕新生 夏家辉等  1 8(1 )∶ 4…………………………………………………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 型相关基因的定位张为民 逄惠 施惠平等  1 8(1 )∶ 8…………………………………………5- HT 1 0 2 T/C多态性与 Tourette综合征的病例对照及核心家系关联分析黄颐 刘协和 李涛等  1 8(1 )∶ 1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3个21-羟化酶缺乏症家系的21-羟化酶基因(steroid21-hydroxylase gene,CYP21)直接测序研究,探讨家系中该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4例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YP21基因后直接测序。结果CYP21基因序列分析共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家系1中患者CYP21基因存在4种杂合突变:clusteE6、Q318X、A391T、P459H,其中前3种突变串联排列于同一条染色体上,P459H突变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A391T为罕见突变;家系2中患者CYP21基因存在clusteE6、R483W两种杂合突变,其中R483W为罕见突变类型;家系3中患者第4外显子存在I172N纯合突变。结论在3个21-羟化酶缺乏症家系中共检测出6种突变类型,其中P459H为新发现的突变,A391T、R483W为罕见突变。虽然导致21-羟化酶缺乏症的突变主要是一些从假基因(CYP21P)转位到CYP21的序列,但随机突变也是21-羟化酶缺乏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例单纯男性化型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及临床表型与基因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用PCR方法扩增CYP21A2基因的10个外显子及内含子边界,测序鉴定CYP21A2基因突变位点,进一步分析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外阴发育异常。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一个等位基因为c.515 T>A,p.I172N,另一个等位基因为c.593 T>G,p.L198X,此种复合杂合突变主要引起单纯男性化表现。p.L198X是至今尚未见报道的一种新突变。结论发现了CYP21A2基因一种新的突变p.L198X,丰富了CYP21A2基因突变数据库。同时从分子遗传学方面证实了对患者的诊断,患者基因型能很好地解释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例智力发育障碍伴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征,明确患者的临床病因。方法 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筛查,结合既往研究的4例具有相同突变患者的文献报道,分析该基因突变所致的临床表型及遗传特征。结果 患儿,女性,4岁10月龄,运动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伴有癫痫发作情况。患儿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棘慢波,慢波显著增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AP2M1基因发生c.508C>T(p.Arg170Trp)新发杂合突变。患者父母、哥哥及舅舅基因型为野生型,舅舅有癫痫病史,其他人未见明显临床症状。对国内外相同突变患者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基因突变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癫痫发作及共济失调等共有表型。结论 AP2M1c.508C>T(p.Arg170Trp)基因突变为本例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表明中国人中存在该基因突变,进一步丰富了智力发育障碍伴癫痫发作疾病的临床表型谱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更多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并确立1个肌-眼-脑病( muscle-eye-brain disease,MEB)家系的临床表型及POMGNT1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收集肌-眼-脑病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POMGNT1基因的外显子,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患儿诊断为松软儿,生后起病,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病面容,肌酶中度升高,头颅MRI提示前头部多小脑回,后头部无脑回畸形,脑白质异常信号,脑干、小脑发育不良及小脑囊肿,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伴眼脑病变.基因检测显示患儿POMGNT1基因第22外显子5′端前第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c.1896-1 G>C),推测该突变可能导致剪切错误;而在第16外显子也发生了c.1319T>G,p.L440R错义突变.其父母分别为此位点杂合突变.结论 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患儿为POMGNT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突变基因分别来自父母,符合肌-眼-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可确诊为肌-眼-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个有3例女性杂合子患者的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X-AL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提取1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以此为模板,采用长链逆转录-PCR技术,分4个片段扩增ABCD1基因(X-ALD疾病基因)编码序列并对其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通过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相应的基因组DNA片段,进一步确证所发现的基因突变.对突变及其对ALD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患者A月CD1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283位密码子发现1个新的错义突变:CAC→CGC(p.H283R),此突变使相应DNA片段的1个Msl Ⅰ酶切位点消失,其子不存在此突变.突变所改变的氨基酸残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p.H283R突变位于ALD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可引起该分子跨膜区整体结构的改变.结论 在国内首次报道了3例杂合子女性X-ALD患者,并在其家系发现了1个新的ABCD1基因突变,即p.H283R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 strain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 SSCP)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c,FH)患者家系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经 PCR- SSCP筛查、DNA序列分析证实的 4例 FH患者 (1例纯合子 FH外显子 7发生点突变 ,1例杂合子点突变位于外显子 14,2例杂合子点突变位于外显子 4的 3′部分 ) ,用 PCR- SSCP分析各家系成员共 2 3例 ,并对基因型和表型进行比较。结果 各家系成员均从基因水平明确了诊断 ,2 3例个体中 ,除先证者外 ,还发现 1例纯合子 ,8例杂合子。结论  PCR- SSCP可对 FH先证者家系进行分析 ,并对其家系成员早期诊断 ,以便提供咨询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