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PM1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也存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在MDS患者中,NPM1基因突变率约为4%[2-3]。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往往具有原始细胞比例高、病程侵袭和易向AML转化的特点,预后分层多隶属中/高危组,具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适应证[1,4-5]。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具有独立的预后特征[6]。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本中心接受allo-HSCT治疗的14例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骨髓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 外周血细胞减少, 并且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风险极高。MDS发病机制与体细胞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免疫系统与骨髓微环境调节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 基因突变是M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但是目前单基因突变并未纳入MDS预后评分系统。MDS患者的U2AF1突变率较高, 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影响RNA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pre-mRNA)的3′剪接位点(SS)识别过程, 进而生成异常mRNA, 造成染色体不稳定。笔者拟就近年U2AF1突变对MDS的预后影响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为探索伴U2AF1突变MDS患者的新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NPM1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但也存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在MDS患者中, NPM1基因突变率约为4%[2-3]。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往往具有原始细胞比例高、病程侵袭和易向AML转化的特点, 预后分层多隶属中/高危组, 具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适应证[1,4-5]。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具有独立的预后特征[6]。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本中心接受allo-HSCT治疗的14例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多种基因突变在MDS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1-3]。10%~21%的MDS患者可检测到U2AF1基因突变,U2AF1基因突变的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高[4-6],而这类患者对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反应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我们回顾性分析59例U2AF1基因突变MD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化疗及allo-HSCT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移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连续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程进展过程中N-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取19例MDS患者在不同FAB亚型时的骨髓片,每例患者至少取2次不同FAB亚型的骨髓片,应用PCR和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DS患者中N-ras基因突变率为26.0%,主要为G→A的突变;随着MDS病情进展N-ras突变率逐渐增高,突变组比无突变组更易转化为白血病(P<0.05),突变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突变组(X~2=4.0149),P<0.05。结论提示,N-ras基因突变可作为观察MDS病程进展和判断其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MDS/MPD-U)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与JAK2基因突变发生的关系。利用骨髓组织学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ARMS-PCR等方法,观察该MDS/MPD-U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JAK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患者骨髓有典型的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增多、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论:该患者符合MDS/MPD-U的诊断,伴有+8,JAK2 V617F基因突变,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两种分子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对MDS/MPD-U预后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其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诊断.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MDS患者突变频率较高的NRAS基因12、13密码子及FMS基因301、969密码子点突变在中老年ITP患者及MDS患者中的出现频率.结果 25例ITP患者中有1例存在NRAS基因突变,1例存在FMS基因301密码子突变;8例MDS患者中有3例出现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NRAS基因突变,1例为FMS基因突变.结论 PCR-SSCP方法检测NRAS基因12、13密码子,FMS基因301、969密码子突变有可能用于鉴别诊断ITP与MDS,ITP患者中出现NRAS基因、FMS基因突变者应归入MDS.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但是其复发及相关并发症所致的移植失败率很高。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较全面地揭示了MDS的基因突变谱系,发现80%以上的MDS患者至少伴有1种基因突变,且突变基因类型与MDS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预后关系密切。本文就MDS相关突变基因、突变基因对MDS患者的预后及突变对移植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等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DS/MPN)的临床类型、病理特征、基因突变,对其预后进行评估。收集1例MDS/MPN病例及相关参考文献,观察其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及最终临床分型,判断治疗疗效,并进行预后评价。MDS/MPN同时具有MDS和MPN的临床及主要血液学特点,目前分为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阴性(atypic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 CML)、幼年型粒单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 with ring sideroblasts and thrombocytosis,MDS/MPN-RS-T)、MDS/MPN,无法分类(MDS/MPN–unclassifiable,MDS/MPN-U)等5种类型。各型有其不同诊断标准,而上述不同疾病之间出现转化,国内未见报道。保定市第一医院诊治1例最初诊断不明确的慢性髓系恶性肿瘤,随着疾病的演变而最终确诊为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通过本病例表明,在不同类型MDS/MPN之间可能会存在类型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并发结核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血液科近5年来MDS患者并发结核的诊治情况.结果:MDS并发结核治疗效果佳.结论:MDS易感染结核,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MDS治疗和抗痨治疗注意协调性,最终不影响该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克隆性髓系疾病。MDS的治疗效果的评估高度依赖于预后评估模型。目前使用的预后评估系统是由形态学、临床特点和细胞遗传学构成,但并不包括分子遗传学数据。因此,不能预测患者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反应,如去甲基化药物。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基因突变与MDS的发生、发展、特定的治疗反应和新的靶向治疗有关,正在进一步阐明MDS的异质性,同时推进MDS精准化治疗的发展。然而,分子遗传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分子遗传学将进一步为精准医疗在M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97例年龄≥60岁、IPSS-R危险分层为中危/高危/极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根据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移植、化疗和其他治疗3组,分析评估不同治疗组患者之间疗效的差别。结果:老年中高危MDS患者以MDS伴原始细胞增多型(MDS-EB)为主,47.4%的患者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复杂核型(≥3个)占23.7%。97.3%的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基因突变,TP53突变在老年中高危MDS患者中检出率近20%。多因素分析显示,IPSS-R危险分层、治疗方案影响老年中高危MDS患者的预后。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OS)时间统计学差异(P=0.012),移植组中位OS长于化疗组及其他治疗组(P=0.003、P=0.014),化疗组和其他治疗组的中位OS无统计学差异(P=0.685)。结论:老年中高危MDS患者可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获益,OS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12月新诊断且完成二代测序的776例MDS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RAS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及分子学特征,并比较不同突变状态对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共52例(6.7%)患者伴有RAS基因突变,NRAS突变38例(4.9%),KRAS突变18例(2.3%),4例(0.5%)同时伴NRAS及KRAS突变,全部NRAS突变及65%的KRAS突变位于第12、13及61号密码子。RAS基因突变与PTPN11、FLT3、U2AF1、RUNX1、WT1、ETV6及NPM1突变呈显著正相关(Q<0.05),且常为亚克隆突变。伴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诊断为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的比例(82.7%)明显高于无RAS突变患者(35.2%)(P<0.001)。与无RAS基因突变患者相比,伴RAS基因突变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WBC:4.33(0.98~20.42)×109/L对2.71(0.61~21.17)×109/L,P<0.001...  相似文献   

14.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常见的髓系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预后异质性很大,因此逐渐形成了基于不同预后风险组的分层治疗,而对于MDS预后风险的评估,目前很大部分是基于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的。临床发现,大部分MDS患者核型由于缺乏特征性结构改变和易位而显示正常,但实际上通过分子遗传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检测到其存在如SF3B1、DNMT3A、U2AF1/2、ASXL1、TP53等基因突变,这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在生物学上和临床上均表现出异质性的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由于MDS在诊断、治疗、临床预后和疾病监测中缺乏特异性的标志物,经常为正确诊治带来困扰。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鉴定与MDS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超过50种。这些基因突变的组合与MDS的发生、发展、药物治疗反应和预后密切相关,为MDS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147例初发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WT1基因表达,根据其表达水平分为WT1+和WT1-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147例MDS患者WT1+率为82.3%。WT1+和WT1-两组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异常染色体核型、WHO 2016分型及IPSS-R危险分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S亚型恶性程度及IPSS-R危险分层越高,WT1表达水平越高。WT1+和WT1-两组患者中位OS、进展为白血病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未移植患者中,WT1+患者中位OS较WT1-患者显著缩短(P=0.049)。WT1+移植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去甲基化治疗患者(P=0.002),且死亡率低(P=0.005)。结论:WT1基因表达水平可用于评估MDS患者病情,与M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变是MDS诊断分型和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概念的提出引起人们对存在克隆性造血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但不伴有MDS特征的老年患者的关注,他们有高风险向MDS及白血病转化的可能。本文就基因突变、CHIP和ICUS在MDS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MD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端粒相关蛋白TRF1 mRNA的表达水平,以研究其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24例MDS患者和8例对照骨髓TRF1 mRNA表达水平,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DS患者骨髓均表达TRF1,初诊低危组和高危组TRF1 mRNA的表达均升高(P<0.005)。随着病情的进展,TRF1表达升高(P<0.005);随着病情的改善,TRF1表达降低(P<0.01)。结论TRF1 mRNA随着病情变化在MDS患者骨髓的表达改变,提示TRF1作为端粒长度的负性调节因子,是揭示MDS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有着广泛临床特点和疾病转归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疾病危险度的评估对准确预测患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1997年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制定使其成为评估MDS危险度的标准工具,后续的模型在其基础上得以补充改进。最近,多个研究团队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在多数MDS病人中发现了基因突变,研究证明它们有独立的预后意义,能补充完善MDS的预后模型。然而,突变信息分析复杂,目前应用到临床还有困难。尽管有诸多限制,二代测序能更准确的评估MDS病人预后,提高对MDS病人的诊疗水平,未来在临床上有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就MDS目前的预后模型、分子生物学事件作为学术的预后标志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Li L  Zhang Y  Ma XT  Yang L  Xu ZF  Xiao Z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2):809-8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MDS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232例原发性MDS患者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状态,克隆后测序鉴定突变类型.比较NPM1突变患者与野生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结果 232例患者中NPM1突变9例(3.9%),均为A型突变.NPM1突变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较低[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分别为0.60(0.12~2.91)×109/L和1.02(0~10.23)×109/L,P=0.046],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分别为0.050(0~0.090)和0.025(0~0.190),P=0.035],干/祖细胞培养后红系爆式集落(BFU-E)数量减低[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105个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集落数分别为0(0~0)和6(0~40),P=0.038],血清维生素(Vit)B12水平较高[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分别为936.40(373.80~2400.00)pmol/L和557.85(17.00~3032.10)pmol/L,P=0.045].NPM1突变患者以正常核型为主.结论 NPM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此为进一步研究NPM1基因突变与原发性MDS发生及转变为白血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