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GTLX)的抗生素后效应,并与培氟沙星(PFLX)进行对比.方法应用AVAN-TAGE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学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结果GTLX的1×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35℃培养1h产生的抗生素后效应分别为1.29h、0.98h、0.95h,PFLX分别为0.9h、0.81h和0.85h.随抗菌药物浓度增大而两药PAE均明显延长,经T检验,GTLX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较PFLX明显延长,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TLX与PFLX均产生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提示设计给药方案时均应考虑其抗生素后效应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连春 《江苏医药》1999,25(5):394-395
近年来,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1990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专门对抗生素的PAE进行了讨论,抗生素PAE已成为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一、抗生素PAE系指细菌和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产生抗生素PAE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系因药物长时间存在于靶细胞,并引起细菌的非死亡性伤害所致。另一种看法是,经抗生素治疗后,白细胞功能增强,而菌体在抗生素作用下变形,更易为吞噬细胞识别,产生…  相似文献   

3.
再谈抗生素的后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随着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目前已发现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具有PAE.PAE已成为评价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并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进一步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4种头孢菌素的抗生素后效应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头孢呋辛(CXM)、头孢噻肟(CTX)、头孢哌酮(CPZ)、头孢地嗪(CDZM)的抗生素后效应及药物浓度、接触时间、菌种等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AVANTAGE全勇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法测定4种抗生素不同浓度对2种共12株临床常见致病菌不同反应时间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4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明显的PAE,对革兰阴性杆菌PAE较小甚至没有或为负值;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5.
司帕沙星与洛美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方翼  王睿  裴斐 《中国新药杂志》1999,8(9):608-610
对比研究两种新氟喹经物司帕沙星和洛美沙星的抗生素后铲应。方法:应用AVANTAGE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结论SPLC和LMLX均可产生明显的后效应,提示设计药药方案时均应考虑抗生素后效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喹诺酮类药物培福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应用AVANTAGE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培福沙星抗生素后效应.结果培氟沙星(PFL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产生明显的PAE,药物随浓度增大而PAE也随之延长,除4×MIC与8 × 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药物浓度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浓度依赖性关系.结论PFLX均产生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对于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抗生素,限制和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特别要限制和减少缺乏明确指征的抗生素治疗和预防性应用;另一方面要优化抗生素的应用,即争取最佳疗效和避免耐药。此外,抗生素的正确评价与合理使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还涉及医学、药学、社会学与管理学,因此需要学术界、有关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认识,以达到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后效应的表达方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长春  王芳  宋祺 《中国药师》2000,3(6):365-366
综述了抗生素后效应表示及研究方法。对临床常见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抗生素后效应。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减少毒副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PAE形成机制.方法:于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应用原子力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与荧光探针碘化丙啶结合,检测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E.coliATCC25922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体外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延长、DNA含量变化显著升高.结论: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 coli ATCC25922呈特征性的丝状体变化,而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随之相应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DNA含量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MIC)时也存在PAE,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研究概况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β-内酰胺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研究概况方翼王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70年代中期McDonald和Craig等提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ect,PAE)这一概念。PAE系指细菌和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被清...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从微观角度讲,PAE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持续抑制细胞分裂,使生存数目减少.70年代中期Mcdonald和Cr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愈渐深入和广泛.PAE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 PAE的机制抗生素产生PAE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主要是抗菌药物造成细菌非致死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新氟喹诺酮药物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方法:应用AVANTAGE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结果: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对G 球菌和G-杆菌均产生明显的后效应,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的后效应显著延长,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经t检验,氟罗沙星对金葡菌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后效应较洛美沙星长。结论: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均可产生明显的后效应,提示设计给药方案时均应考虑抗生素后效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吴健 《安徽医药》1997,1(4):19-21
抗生索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除后,细胞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本世纪40年代已有学观察到金葡菌与链球菌接触青霉素后,细菌在体内或体外的生长均受到一定时间的持续抑制。然而对PAE现象未能及时进行研究,直至70年代PAE重新被重视并进行逐渐深入研究。目前  相似文献   

15.
再述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丽 《海峡药学》2002,14(3):64-65
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和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抗生素消除后 ,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效应。目前发现 ,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 PAE,现已成为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指标。本文对各类抗生素 PAE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加以论述。1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对 G+ 球菌显示较长的 PAE,但对 G-杆菌却产生很短甚至负值 PAE。例如对金葡菌 ,当药物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 (MIC) ,接触时间为 1.1~ 3.8h,各类药物的 PAE,青霉素 G1.4 h,奈夫西林 3.0 h,头孢孟多 3.9h,头孢唑啉 …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军 《中国药事》2003,17(8):515-517
抗生素后效应是近年来在抗生素化疗领域中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理论。本文将各种抗生素的抗生素后效应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PAE形成机制.方法于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应用原子力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与荧光探针碘化丙啶结合,检测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E.coliATCC25922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体外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延长、DNA含量变化显著升高.结论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 coli ATCC25922呈特征性的丝状体变化,而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随之相应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DNA含量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的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应用AVANTAGF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了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OFLX)和氟罗沙星(FLR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的PAE逐渐延长.呈现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都较长.MIC均较小.显示了良好的杀菌效果:氯罗沙星对除金葡球菌之外的受试菌的PAE均比其它2药较长.PAE的存在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与剂量.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文洁  刘强 《贵州医药》2013,37(7):641-642
万古霉素是目前治疗球菌感染的首选药,临床上也常与喹诺酮类合用治疗球菌的感染[1]。本文测定了万古霉素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以探讨两者合用的可行性,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