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侧开颅联合颅内压监护治疗双侧额叶损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将84例双侧额叶损伤患者按半随机原则分为采用改良手术方式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冠状切口双额部开颅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术后30 d给患者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分;术后3个月给患者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GOS评分4~5分者为预后良好,1~3分者为预后不良。结果 术后30 d治疗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时两组的预后良好率及重残、植物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单侧开颅联合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治疗双侧额叶损伤,能减轻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改善预后;并且符合目前精准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经硬膜下引流管监测颅内压(ICP)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前瞻性选择开颅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术中将ICP监测探头置入脑室并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连续监护1周(金标准);同时,应用液压耦合装置经术后留置硬膜下引流管测量ICP(硬膜下法)。结果 56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34±5.41)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96±5.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减压术25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76±5.14)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68±4.71)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去骨瓣31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00±5.66)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5.03±5.80)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硬膜下法测得的ICP与金标准的差值为(1.6±2.1)mmHg;两种方法测得的ICP呈明显正相关(r=0.892,P<0.001)。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1.78%)、颅内少量出血1例(1.78%)。结论 与脑室ICP监测相...  相似文献   

3.
<正>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开颅术后的脑水肿、迟发型颅内血肿以及再出血等引起的高颅压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国外及国内TBI救治指南均强烈推荐对重型TBI患者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1,2],开颅术后持续的ICP监测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用ICP监测仪对我院42例TBI开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额叶挫裂伤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ICP)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双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12例采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观察组),根据ICP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量;25例根据经验判断ICP调整甘露醇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期间甘露醇使用量明显减少(P<0.05),甘露醇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1分2例,2~3分4例,4~5分6例;对照组GOS评分1分9例,2~3分6例,4~5分10例;两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P监测能够有助于减少双额叶挫裂伤冠状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量,缩短甘露醇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视神经鞘直径(ONSD)与颅内压(ICP)的相互关系,评价ONSD推测ICP变化情况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数据,通过重建头部薄层CT来测量球后ONSD,采用有创ICP传感器监测颅内压等临床数据;患者数据按手术类型分类为开颅手术组和单纯ICP组,分别应用线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ONSD与ICP相关性及ONSD的评价效能。结果 48例患者平均ONSD=6.6mm(SD 0.5 4),平均ICP=12mmHg(SD6.5),ONSD与ICP呈明显线性相关性,其中手术组的线性关系更加明显,AUC=0.964,cutoff=7.1 mm,敏感性=100%,特异性=8 9%,P0.0 0 1,ONSD用于推测ICP效能较高,有统计学意义;而ICP组两者间无明显线性相关性。结论急性重症颅脑创伤开颅术后患者ONSD与ICP线性关系明显,可通过ONSD是否大于7.1 mm来推测ICP20 mm Hg,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出血术后血肿腔置水囊压迫止血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脑出血病人,清除颅内血肿后血肿腔置水囊压迫止血,同时行侧脑室钻孔脑室外引流,引流管外接三通后接颅内压监测仪,并于术中及术后3d连续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给予脱水治疗。于术后1d、3d行头部CT复查,了解脑水肿及再出血情况。结果术中颅内压正常14例,轻度增高1例;术后1d正常10例,轻度增高4例,中度增高1例;术后2d正常8例,轻度增高5例,中度增高2例;术后3d正常5例,轻度增高6例,中度增高3例,重度增高1例。结论颅内血肿术后水囊少量注水压迫血肿腔止血,对术后颅内压影响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体位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外科学中曾提到头抬高15~30°有利于静脉回流和降低颅压,但缺乏详细的观察资料。我们从1983年起共行颅内压监护100例,对其中30例观察了头高位对颅内压的影响。本文拟对体位和颅内压的关系及其原理做一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30例行颅内压监护的脑手术后病人,男1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及氧分压的改变。方法17例合并脑肿胀及脑疝症状的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选用TCD检测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氧分压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术后手术侧及对侧的MCA、I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而其PI值则明显下降(P<0.01)。术后颅内压明显下降(P<0.01),PO2则明显上升(P<0.01)。结论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外伤性肿胀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与颅内感染的关系。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感染的发生与年龄(≥70岁)、术前GCS评分(≤8分)、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4 h)、颅内压监测天数(>7 d)等因素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术前GCS评分(≤8分)、手术时间(>4 h)、颅内压监测天数(>7 d)是颅脑手术颅内压监测下继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加强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尽早拔除颅内压传感器,严格无菌操作,是有效预防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幕上肿瘤开颅术中硬膜下压力的测定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在98例幕上肿瘤成人患者开颅术中常规测定硬膜下压力,并分析硬膜下压力高低与术中脑膨出有无相关性。结果打开硬脑膜时脑组织位于硬脑膜水平以下11例;脑组织位于硬脑膜水平,不向外膨出47例;中度脑膨出30例;重度脑膨出10例。硬膜下压力值最低为1mmHg,最高值为22mmHg,平均为(9.21±6.34)mmHg。有和无脑膨出组间硬膜下压力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硬膜下压力可以预测幕上肿瘤开颅术中脑膨出的风险,压力过高者应先接受降低颅内压处理,以降低脑膨出特别是重度脑膨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后精神障碍方面的影响,提出规范、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01—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额叶胶质瘤术后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分别术后第1天、第3天、第30天及第90天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常识-记忆力-注重力测验(IMCT)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2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0天和第90天时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N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30天和第90天的NP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IM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30天和第90天时IMC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3.
康容注射液对家兔颅内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目的研究康容注射液对正常和已经增高的家兔颅内压的作用。方法通过侧脑室插管测定家兔颅内压的变化。观察康容注射液对正常家兔的颅内压的影响以及对硝酸甘油引起的颅内压升高的防治效果。结果单纯静脉注射康容注射液(内含吡拉西坦剂量为750 mg/kg)可使正常家兔的颅内压下降,与用药前的颅内压相比差异显著(P<0.01);连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0.04mg/kg/min 10 min后,可使正常家兔的颅内压明显升高(净增加20%±4%);在给康容注射液(内含吡拉西坦剂量为750 mg/kg)5/min后开始静脉滴注硝酸甘油0.04 mg/kg/min,康容注射液可完全抑制硝酸甘油引起的家兔颅内压增高作用。结论单纯注射康容注射液可使正常家兔的颅内压下降,提前5 min静脉注射康容注射液对硝酸甘油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具有确实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刺激性医疗行为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分析我科颅内压监测的31例患者颅内压数值在不同刺激性医疗行为下的具体变化。结果本组患者静脉穿刺及肌肉注射诱发颅内压升高分别为(3.57±1.08)mmHg和(3.18±1.08)mmHg,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拍背、吸痰诱发颅内压增高分别为(8.33±1.37)mmHg、(9.38±1.92)mmHg、(8.54±2.03)mmHg、(8.67±1.41)mmHg。结论轻度刺激可以引起颅内压升高3~5 mmHg,重度刺激可引起颅内压升高6~10mmHg,避免过度刺激,轻度操作,有利于减少颅内压波动。  相似文献   

15.
在治疗颅内高压时,如果一开始就给予大剂量甘露醇,常会导致以后降低颅内压即需甘露醇的剂量进行性增加.作者用颅内压监测装置和电子计算机方法,观察了61例颅内高压患者输入20%甘露醇1932人次对颅内压的影响并进行了分析.以往认为正常颅内压上限为15mmHg,故需将颅内压维持在15mmHg以下,这样有可能导致甘露醇给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脑外科19例住院患者30次腰穿的机会,观测了过度换气后颅内压下降的情况,报告如下。 1.观测方法:侧卧腰穿成功后,使患者伸腿仰头,全身肌肉放松,测量脑脊液压并记录;然后令患者快速深呼吸10~20次,以造成过度换气,再记录脑脊液压。最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17.
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术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术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运用。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11月应用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5例双额叶脑挫裂伤伴难治性高颅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毕去骨瓣3例,骨瓣复位2例。术中无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大出血及急性脑膨出发生。按GOS分级评定预后,其中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术适用于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线无明显移位的难治性颅内压增高。严格把其握适应证,掌握手术技术要点,可以有效控制高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对胶质瘤开颅术患者预后的影响,神经外科病人的液体管理理论参考。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胶质瘤开颅术治疗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C组)两组,每组22例。比较两者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渗透压、液体治疗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液动力学相关指标、氧供应相关指标以及不同时刻血S100-β与血乳酸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ASA分级、BMI、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G组患者手术期间的液体总量、胶体用量(130/0.4 6%的羟乙基淀粉)以及尿输出量高于C组(P0.05)。血渗透压、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晶体用量(复方NaCl注射液用量)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都无脑水肿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G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在手术完成时(T3)的氧供指数(DO2I)、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平均血压(MBP)值均高于C组(P0.05);G组患者T4血S100-β以及T3、T4血乳酸的浓度均低于C组患者(P0.05);G组患者T3、T4时刻的血乳酸与S100-β浓度均比T1时刻低(P0.05)。结论 胶质瘤开颅术患者在麻醉过程中接受GDT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预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静脉麻醉药物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优点,但没有镇痛作用,复合其他镇痛药已广泛用于静脉复合麻醉.本研究观察异丙酚复合应用氯胺酮和雷米芬太尼对颅内压、血压和脉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