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月龄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 2组,将A、B组每只兔一侧前肢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去抗原牛松质骨.术后3、6、12周分别取材,将术侧桡骨完整取出,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麦胚凝集沉淀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显示:A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修复完成;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为骨不连接.组织学检查:A组新生骨量较多,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B组骨小梁间隙可见纤维组织长入,较多软骨团出现,编织骨数量多.统计学分析表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能够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月龄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 2组,将A、B组每只兔一侧前肢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去抗原牛松质骨.术后3、6、12周分别取材,将术侧桡骨完整取出,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麦胚凝集沉淀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显示:A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修复完成;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为骨不连接.组织学检查:A组新生骨量较多,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B组骨小梁间隙可见纤维组织长入,较多软骨团出现,编织骨数量多.统计学分析表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能够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薛英  刘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5-17,21
目的运用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将结合神经生长因子的骨基质明胶与海藻酸钙膜联合使用,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将神经生长因子(NGF)与骨基质明胶(BMG)制成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NGF-BMG)。48只新西兰兔的颅骨上制成双侧顶骨缺损,直径10mm,骨缺损区内外均覆盖海藻酸钙膜。随机分成A(NGF-BMG)组、B(BMG)组、C(NGF)组和D(空白)组4组。术后第4、8、12周作形态学观察、X线片图像分析、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术后4、8、12周,A组在新骨生成、X线片新生骨的灰度值、组织切片新生骨所占比例和三点抗弯强度方面,均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NGF-BMG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既能持续释放NGF,又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2)NGF具有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但单独使用无法在骨折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4.
外伤、疾病造成的骨缺损是骨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的难题之一,在骨缺损治疗和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促进骨再生理论,即骨诱导(osteoinduction)和骨引导(guidedboneregeneration)。骨诱导理论认为骨缺损达到一定程度,骨断端的成骨细胞本身已不能使骨缺损完全以骨组织形式愈合,而需要诱导周围组织中的其它细胞转化为骨细胞来填补缺损。近年来又出现一种新的观点即引导性骨再生(骨引导),认为骨缺损达到一定程度后造成的骨不连接(Bonenonunion)是由周围软组织细胞的抢先侵入,影响了骨断端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陈旧性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均建立1.5 cm的陈旧性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植入自体颗粒骨+VEGF-165-GMs 1mg;B组植入200 mg自体颗粒骨;C组VEGF-165-GMs 1 mg;分别于术后3、6、9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A、B组均能较好地修复陈旧性骨缺损,A组术后各时间点X线评分、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明显优于B组。C组各时间点均无骨性愈合迹象,9周时可见骨断端完全硬化,髓腔封闭。结论 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可以明显促进局部血运重建,促进新生骨形成,提高骨改建塑形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评估丝素膜作为一种支架材料并加载辛伐他汀对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区成骨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骨组织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制备好的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置于大鼠颅骨双侧5 mm骨缺损处,在植入后4、8周时,应用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骨缺损区的组织学形态变化及骨形成蛋白(BMP)-2和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情况来评价其骨再生。并与单纯丝素膜植入组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植入组较单纯丝素膜植入组相比,支架内成骨细胞生长更活跃,缺损区边缘成骨更明显;缺损区BMP-2和ALP的阳性表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丝素/辛伐他汀复合膜能有效促进骨缺损处成骨并通过上调BMP-2和ALP的表达来促进骨再生,因此对促进骨愈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蔚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51-52
目的 观察多孔矿化骨Bio-oss和Bio-gide胶原膜联合应用并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根分叉病变的疗效评估.方法 将28例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颗患牙行Bio-oss 、Bio-gid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B组13颗患牙行常规翻瓣术.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12个月测量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AL、TM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优于B组.X线根尖片显示,A组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B组未见新骨形成,而且A组骨密度明显增强.结论 牙周翻瓣术后植人多孔矿化骨Bio-oss,联合应用Bio-gide胶原膜治疗根分叉病变能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促进骨再生及牙周新附着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材料为载体支架,复合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桡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8只成年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制作成右侧桡骨为5mm的骨缺损模型,各组分别按以下方法将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A组:nHAC/PLA材料+BMSCs[BMP-2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处理];B组:nHAC/PLA材料+BMSCs(无BMP-2和eGFP处理);C组:单纯nHAC/PLA材料;D组:空白对照组(只造骨缺损模型,不置入支架材料)。术后6、12周用空气栓塞法各组分别处死4、8只大鼠并取右侧整段桡骨,行大体形态学、X线检查、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X线观察结果:A组的骨痂形成量优于其他组,B组次之,C组稍逊于B组,空白对照组最少。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的新生骨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等均优于其他各组,B组次之,C组稍逊于B组,空白对照组则最差。12周时4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A组最大应力测试明显优于C组,B介于A组与C组之间,空白对照组最差。结论 nHAC/PLA是一种良好的载体支架材料,与经过BMP-2修饰的BMSCs复合后能显著提高骨生成的速度,在修复长骨节段性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会平  刘强 《河北医药》2005,27(8):567-569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I)/珊瑚羟基磷灰石(CHA)/自体红骨髓(ARBM)重组构建复合活性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54只家兔制双侧桡骨干11mm全层缺损模型,分六组移植相应材料:A组(rhIGF-I/CHA/ARBM),B组(CHA/ARBM),C组(rhIGF-I/CHA),D组(CHA),对照组为E组(自体骨)和F组(缺损旷置),每组9只各18侧。2、4、8、12周经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抗弯生物力学评估各组修复骨缺损效果。结果rhIGF-I/CHA/ARBM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综合评价与自体骨移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hIGF-I/CHA/ARBM具有较强的协同成骨能力,可替代自体骨移植,成为新型的复合活性人工骨。  相似文献   

10.
李家华  桂斌捷  李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85-1786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只,采用右桡骨中段骨折5mm骨缺损模型,术后骨折不作内、外固定。术后不同途径给予外源性NGF,A组术中单次于骨折缺损局部使用总量NGF,B组采用骨折缺损局部间断注射,C组予以间断肌内给药,D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4,8周处死,观察骨折愈合过程骨痂的面积,骨痂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学法测定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大体观察A、B、C组骨痂生长依次增加均高于D组,且以间断局部注射给药方法组骨痂增长高于其他两组。X线及骨痂密度测定观察A、B、C组骨密度增加均高于D组,其中,A、B、C组和D组骨密度第8周分别为(0.436±0.095)、(7.458±0.206)、(6.987±0.229)和(3.219±0.187)g/cm2。A、B、C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NGF对骨折骨缺损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骨折端间断局部给予NGF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Shao H  Shao J  Bian H  Zhao Q  Zhou Q  Qi J  Zhu Y  Wang J  Qian N  Chen B  Deng L 《Die Pharmazie》2012,67(3):247-252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OIC-A006, an osteogenically inducible compound, is able to promote osteogenesis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rabbit critical-sized segmental radial defect model (CSD) (15 mm) to analyse the osteogenic activity of OIC-A006 in non-cell-seeded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substitutes. The scaffold carrier was bovine sintered bone "true bone ceramic (TBC)". OIC-A006 was delivered by PLGA (D,L-lactide-co-glycolide acid) microspheres. Drug-free PLGA microspheres and rhBMP-2-loaded PLGA microspheres were used as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Three kinds of composite were fabricated by coupling TBC, type-I collag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spheres. The anima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1) Group A: defect only, (2) group B:TBC/Collagen/drug-free-microspheres, (3) group C:TBC/Collagen/ OIC-A006-microspheres, (4) group D: TBC/Collagen/rhBMP-2-microspheres. The samples were analysed by histology, X-ray,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and biomechanical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IC-A006 promoted bone regeneration to a remarkable ext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OIC-A006 might be a valuable method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for healing large segmental defects of long bones. However, the biomechanical strength was a little inferior to that of BMPs.  相似文献   

12.
杨文成  陈涛  甘洪全  王志强  白俊清 《河北医药》2011,33(11):1612-1614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治疗兔桡骨骨缺损疗效的试验研究。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同种异体骨供体,28只作为试验受体。按美国组织库标准制备同种异体骨。将受体试验动物双侧桡骨中段切除10mm,制成骨缺损模型。受体试验动物右侧桡骨骨缺损内植入自体髂骨骨粒(对照组);左侧取等量同种异体骨粒同法植入(试验组)。于术后2、4、8、12周,对骨缺损修复组织内OPG蛋白的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术后12周,检测2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结果术后2组未见感染现象发生。术后2、4周试验组OPG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2组OPG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其骨性愈合过程与自体骨移植相似,并且来源广泛,能够避免因自体骨移植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可以成为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带蒂筋膜瓣包裹法及单纯生物膜包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对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24只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自体红骨髓(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制备组织工程骨。将制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右侧设为A组,采用单纯可吸收生物膜包裹,左侧设为B组,采用带血运深筋膜瓣包裹。各组在4、8、12、16周后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光密度比测量并于12周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定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显示,外骨痂生长情况、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骨性愈合后的力学强度,筋膜瓣组均明显优于生物膜组。光密度比值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2组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带血运筋膜瓣做为膜材料在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较单纯应用生物膜包裹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吕晓飞  彭诚  赖红昌  崔江涛 《天津医药》2012,40(10):1026-1029,1091
目的:评价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与β-磷酸三钙(β-TCP)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拔除6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3个月愈合期后,在每侧下颌骨选择4个拔牙位点常规制备种植窝,然后于其冠方制备宽1~1.25 mm、深5 mm的环形骨缺损,每侧各植入4颗种植体,冠方骨缺损区分别按血凝块充填、植入CHA和β-TCP材料3种方式处理,非埋入式愈合.分别于术后4、12和16周处死动物,收获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制成硬组织切片,测算新骨与种植体接触的最冠方水平至缺损底部的距离(B-D),缺损区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缺损区内新生骨面积百分比(NFB%)及未降解骨替代材料的面积百分比(RBS%).结果:术后种植体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植入4、12周时,3组种植体B-D、B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时,β-TCP组种植体B-D、BIC%值高于CHA组(P<0.01).在12、16周时,CHA组的RBS%值高于β-TCP组(P<0.01);16周时,β-TCP组的NFB%值高于CHA组(P<0.01).结论:β-TCP较CHA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骨再生,β-TCP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何东宁  吕春堂  金岩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12):917-919,i0001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兔颅骨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制备兔双侧颅骨标准性骨缺损,并将动物分为3组,A组:两侧分别植入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培养8h(用R8表示)和静态培养8h(用S8表示)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B组:两侧分别植入RCCS培养24h(R24)和静态培养24h(S24)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C组:两侧分别植入RCCS培养72h(R72)和静态培养72h(S72)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分别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对12周标本进行新骨形成面积定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静态培养组相比,RCCS培养组,胶原和骨痂形成更多,骨小梁更厚,板层骨排列更规则。新骨形成面积定量分析,RCCS组成骨面积显著大于静态培养组(P<0.01)。生物力学测试也显示,RCCS培养组抗压强度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P<0.01)。但R24组与R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CS是快速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理想方案,培养24h是较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范围颌骨骨缺损区的自我修复能力。方法在实验犬的下颌骨上形成深5 mm、高(颊舌向)5 mm及宽(近远中向)分别为1、2、3、4、5 mm的骨缺损区(各缺损区间距为6 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缺损区骨段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水平宽度为1、2、3 mm骨缺损组,骨缺损区域均由较多新生骨充满。4、5 mm骨缺损区基本无新生骨形成,多为结缔软组织成分。结论 3 mm以下的骨缺损区12周时有良好新骨形成,与原有正常骨质相比较为接近,该范围以下的骨缺损可在无外界干预的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开放植骨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总结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3例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6岁。骨缺损1.5~4cm,平均2.5cm。采用患处换药、清创、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清创后Ⅰ期行自体松质骨开放植骨,骨条直径〈5mm。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术后平均用药21d。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移植骨条表面覆盖肉芽组织时间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时间平均13周。所有骨缺损处经植骨后均骨性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6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者。结论Ⅰ期开放植骨术是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简单可行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了疗程、简化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患者采用上颚前牙二期种植修补术治疗,乙组患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成骨效果、美学效果及种植修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乙组红色美学标准(PES)、白色美学标准(WES)评分分别为(10.48±1.93)、(8.82±1.24)分,均高于甲组的(9.03±1.07)、(7.14±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的牙槽骨厚度、成骨厚度分别为(6.90±0.72)、(2.46±0.51)mm,均高于甲组的(5.45±0.91)、(1.17±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种植修复成功35例,种植修复成功率为87.50%;乙组种植修复成功40例,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00%;乙组种植修复成功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P<0.05)。结论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加快种植体的成骨速度,并提高种植修复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口腔颌面部的美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自体骨的植入对大块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培养兔的自体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壳聚糖-明胶网络/羟基磷灰石多孔材料-重组人BMP2(CS-Gel/HA-rhBMP-2)复合材料。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CS-Gel/HA-rhBMP-2进行复合。截去兔桡骨中段7mm长度的骨组织,建立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实验组(每只兔的右侧)植入CS-Gel/HA-rhBMP-2-种子细胞复合材料,对照组(每只兔的左侧)植入CS-Gel/HA材料,2组均不做内外固定,逐层缝合伤口。分别在术后第4、8和12周对缺损处进行X线评分和组织学评分。结果:术后第4周实验组X线和组织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周和12周实验组X线和组织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中所用移植修复材料具有优异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可以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