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6-1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入院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RA或CTA检查诊断分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患者100例(VBD组)及非VBD患者100例(非VBD组),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BD组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脑卒中、高尿酸血症、合并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TC、TG、LDL-C、HDL-C方面与非V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性别、糖尿病、BMI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及两种或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均为导致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对VBD发病的危险因素予以广泛重视,对合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及时干预,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脑血管病的不断涌入,在急诊或门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病人也日益增多,且发病急剧。本文对1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年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组病人女性占优势,其中一半女性处在更年期阶段,85%病人具备了多种危险因素。经治疗65%病人在24小时内缓解,97%病人72小时缓解。  相似文献   

3.
李莉  胡敏芳 《中外医疗》2008,27(29):116-116
目的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护理.方法 对51例急性VBT患者进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后对残余狭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形成术进行治疗护理.结果 51例中血管完全全再通22例(43.13%),部分再通17例(33.33%),无变化13例(25.49%),总溶通率达76.46%.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具有安全可靠的疗效,护理对提高生存质量、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行CT检查,32例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CTA),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4例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结果:典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6例(48.48%)。MRI检查均发现相应病灶,新发病灶以桥脑梗死最多见,共12例,占36.4%,中脑4例(12.1%),延髓与小脑均为6例(18.2%)。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以桥脑梗死为最多见,临床症状复杂,MRI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检出率较高,血管成像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血管,故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早行MRI及血管成像(MRA、CTA、DSA)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VB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VBT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后对残余狭窄〉70%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评价发病6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尿激酶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42.86%),部分再通7例(33.33%),无变化5例(23.81%),总溶通率达76.19%。2例左椎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后残余80%狭窄,采用微球囊扩张后痊愈;3例椎动脉和2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溶栓后在血管狭窄〉70%处放置支架,4例痊愈,1例死亡。6个月后,除4例死亡,3例重度残疾外,其余14例GOS评分均〉3分。结论:动脉溶栓加球囊成形术或支架成形术是急性VBT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TOBS的危险因素,并将其分别与32例前循环脑梗死、32例非TOBS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进一步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TOBS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结果 TOBS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BS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TOBS发生关系密切;TOBS与非TOBS后循环脑梗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BS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房颤患病率、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TOBS后循环脑梗死组(P〈0.05),高血压患病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TOBS后循环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亦提示这5个因素与TOBS的发病密切相关。进一步将前循环脑梗死与非TOBS后循环脑梗死合并后与TOBS组比较,发现TOBS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OBS危险因素复杂,与前循环脑梗死、非TOBS后循环脑梗死具有相同危险因素,但相对于另两种类型脑梗死,糖尿病、房颤、高尿酸,尤其是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TOBS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通过统计学软件对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多因素中的尿酸(UA)、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LDL-C)、性别、年龄、肥胖、腰围、血糖为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C)为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及三高人群是社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危险因子,在临床上应当作为干预和防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不同溶栓时间窗,对62例VBA脑梗死分为两组:<4.5h组和4.5 ~6.0h组,各31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窗及不同年龄组间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4.5h组、4.5~6.0h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BI指数均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90天,<4.5h组BI指数显著高于4.5 ~6.0h组(P<0.05);4.5~6.0h组<60岁患者的有效率47.1%,显著低于<4.5h组有效率77.4% (P <0.05),而4.5 ~6.0h组年龄≥60岁患者与<4.5h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h内溶栓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4.5 ~6.0h溶栓中,年龄≥60岁患者出血的风险较低.结论 VBA脑梗死发病6h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4.5h内溶栓预后相对更好.对于发病4.5 ~6h的患者内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1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7例,占79.09%,特殊血管综合征23例,占29.91%。X 线颈椎摄片85.48%有骨质的退行性改变,结合治疗预后较好,转颈诱发或加重症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韶辉  王玉凯 《广西医学》2006,28(2):213-214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3例发病后12 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 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I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 h内IAT组与发病6~12 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17-418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大面积脑梗死组(40例)及对照组(19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吸烟饮酒等卒中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大多未对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治疗。结论积极干预高危因素,可防止或减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卢波  韩莉  尹航 《医学综述》2014,(2):356-358
目的分析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保定第二中心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涿州市新农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0例(A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349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220例(C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414例(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热、椎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压控制不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早期防治措施,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最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青年脑梗死的治愈率,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通过对1997~2002年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0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其职业、体重、高胆固醇和不良嗜好有关(如吸烟和饮酒)。结论:青年人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除与老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其共同点外,还与其吸烟、饮酒、家族史、感染、职业、体重和不良嗜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小团  黄铮 《中外医疗》2016,(22):51-5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共84例,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可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年龄相仿的患者8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得出结论。结果青年脑梗死发病率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6.8%;其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18~34岁组占14.3%,35~45岁组占85.7%;不同TOAST分型患者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LAC 28例(33.3%),ATR 22例(26.2%), CEMB 15例(17.9%), OTH 13例(15.5%), UND 6例(7.1%);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最常见的TOAST分型;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房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及入院时的相关检查指标,对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14.2%,其中有10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余患者未进行任何干预;②房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及合并肺部感染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③房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NIHSS评分高于非房颤组;④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年龄﹑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翔 《中外医疗》2016,(24):110-11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患者卒中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的980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卒中相关肺炎,将其分为两组,将发生卒中相关肺炎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卒中相关肺炎的9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发生卒中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980例患者,有50例患者发生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为5.1%;单因素分析,将有差异的因素作为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5岁、慢支、鼻饲、应激性溃疡、呛咳、空腹高血糖等是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脑梗塞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可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唐妍妍 《医学综述》2012,18(16):2728-27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79例患者分为斑块组201例,非斑块组78例,所有患者都记录既往有或无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并进一步检测血糖及糖耐量、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吸烟、脑梗死、高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吸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和危险因素,并观察对症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2月38例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引起该疾病的病因,另外随机选取同时期的38例老年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单和多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中以感染和颅内外大血管闭塞为主;平均动脉压、入院时间、NIHSS评分、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大脑中动脉狭窄、糖尿病史均是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入院时间、NIHSS评分、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大脑中动脉狭窄、糖尿病史等,在临床上要高度重视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均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且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脑梗死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共同病理机制可能是氧自由基反应及炎性反应,且氧自由基反应及炎性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亦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秦克秀  俞凤 《中外医疗》2009,28(26):4-5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便临床早期诊断并及早予以纠正和降低进展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收住我院的60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例,并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各观察值与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动脉血压,血糖和血脂等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感染等也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