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浅低温心脏跳动中行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浅低温心脏跳动中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2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4例,换瓣时采用连续缝合;12例保留二尖瓣装置,2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严重低心排及心律失常;术后6个月复查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浅低温心脏跳动中行瓣膜置换术,有利于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效果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5月1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135例行三尖瓣成形术,37例进行左房折叠术,围术期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果:182例患者中在院死亡5例,死亡率2.7%。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5例,随访151例,死亡1例。结论:科学的应用营养支持方案,可以明显地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对49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行换瓣手术。结果发现:术后发生低钾血症31例,频发室早14例,室颤7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死亡11例。讨论了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围麻醉期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闽  李玮 《铁道医学》1997,25(2):94-95
目的 探讨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膜替换术围术期的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术前常规应用GIK液7-14d。瓣膜替换术在全身中度低温,心脏深低温下进行,伴有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附加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心律失常,37例出院时心脏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充分加强心肌保护,术前心脏功能Ⅳ-Ⅴ级可视为预置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并不少见,其常导致患者全身生理功能严重紊乱,各脏器继发损伤明显,术前不易完全纠正,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随着心脏外科及相关科学的发展,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已大大提高。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09年4月共完成36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廷武 《中外医疗》2013,(29):96-97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及围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2例给予以瓣膜置换为主的综合处理.门诊或电话随访1~6个月.结果 住院死亡4例(5.5%),出院2周死亡1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8例、Ⅱ级32例、Ⅲ级28例.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全面评估手术风险,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及营养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5月1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135例行三尖瓣成形术,37例进行左房折叠术,围术期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结果:182例患者中在院死亡5例,死亡率2.7%。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5例,随访151例,死亡1例。结论:科学的应用营养支持方案,可以明显地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重症心脏瓣膜病是指巨大左室或小左室并发心源性恶液质及多脏器功能不全者,或伴有多次手术及合并手术(如同期冠脉搭桥术等)者,据国内外报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病死率高达5%~10%。自2000年8月至2003年9月,作者共收治重症瓣膜病38例,疗效满意,现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体外循环(CPB)管理要求较高。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4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31例,现将CPB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3年9月至2005年9月,作者共收治心脏瓣膜病236例,其中重症心脏瓣膜病108例,现将该108例的外科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了解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瓣膜换术常遇到的难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共收集7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总结。结果:全组均为风湿性心脏病,置入人工瓣膜。早期死亡率5.7%(4/70),晚期死亡率8.69%(6/70)。70例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6.5岁。心脏功能Ⅲ级者49例,Ⅵ级者2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替换术39例,二尖瓣替换术31例。结论:重症心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3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外科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低心排15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9例,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3例,死因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29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护理模式及其效果.方法对3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实施了新的护理模式.结果效果良好,且与同期20例患者相比在监护室观察时间、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用量、并发症及死亡率无差别.结论该护理模式安全、有效,可作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9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术中心肌保护及术中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19.8%;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4.2%。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2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有10例术后7d内死亡,死亡率为4.5%.其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6例,心室纤颤3例,呼吸衰竭1例,手术早期并发症:低心排综合症42例,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对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3例死于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于术后一周出现心包填塞,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余病例全部康复出院.死亡率4.82%.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超示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心功能均有改善,其中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56例,Ⅲ级4例.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有效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和提高手术技巧,严密的术后监护,就可以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浅低温心脏不停跳重症瓣膜病换瓣的临床效果。方法:为21例重症瓣膜病患者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换瓣术,其中二尖瓣置换20例,三尖瓣置换1例,9例为重危患者,12例保留二尖瓣装置,1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低心排及心律失常。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换瓣术,有利于心肌保护,结合围术期的心功能维护,术中正确处理瓣膜病变,重症瓣膜病换瓣的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死亡2例,死亡率10%,余18例术后恢复好,心功能分别恢复至I-II级。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围术期的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术前常规应用GIK液7d~14d。瓣膜替换术在全身中度低温,心脏深低温下进行,伴有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附加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37例出院时心脏功能均恢复至Ⅱ~Ⅲ级。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充分加强心肌保护。术前心脏功能Ⅳ~Ⅴ级可视为预置心外膜心肌起搏的指征。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有一部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其心脏的病理改变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表现为心功能低下、全身代谢功能障碍、内分泌以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对这部分患者,尽管采取了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仍较高。2001年3月~2001月12日我们共施行这类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换瓣手术29例。现就这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术前准备、术中心肌保护、三尖瓣的处理及术后处理等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