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173例肝癌的CT表现,71.4%的癌灶表现为低密度,20.8%为混杂密度,7.7%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多能显示等密度癌灶及门静脉瘤栓,能使大多数癌灶境界变清,有助于定性诊断。文中还讨论了AFP、B超及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CT与B超的敏感性较高(97.1%和94.2%),AFP较低(68.2%),定性诊断CT优于B超(90.8%和56.6%),而AFP对小肝癌的诊断最敏感。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探讨——附病理诊断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评价甲胎球蛋白(AFP),B超(US),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CDFI),CT,MRI,数字减影轿管造影术(DSA)和术中B超(IOUS)对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对病理诊断并作AFP,US,CT扫描及部分及其他影像检查的168例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AFP大于正常参考水平(本院正常参考值〈31μg/L)101例(60.1%)〈31μg/L67例(39.9%),按A  相似文献   

3.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约占肝癌总数的 85 %~ 90 % ,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统计中 ,原发性肝癌分别为男女恶性肿瘤的第3位及第 4位。目前肝癌的检查方法主要有B超、AFP测定、CT、放射性核素检查、MR及肝动脉造影(DSA)等[1] 。肝癌 (特别是小肝癌 )的早期发现及治疗不但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 5年生存率[2 ] 。为总结肝癌的CT和DAS表现 ,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笔者总结了在我院确诊的 5 3例肝癌患者的CT及DSA表现 ,并结合有关资料就其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如下。1…  相似文献   

4.
梁健峰  谢军 《广东医学》2000,21(4):325-326
目的 探讨肾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86例肾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B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出率分别为87%,98%和100%;6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8例行肾切除术,12例行肾修补或肾部分切除术,6例采用DSA明胶栓塞治疗,其中8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 肾损伤的诊断首选B超、CT或DSA;对单肾裂伤可行DSA明胶栓塞,对部分裂伤可在阻断血供情况下行肾修补或  相似文献   

5.
总结近年经临床证实的5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HHE),其中经MRI检查48例,CT33例,超声(US)22例,选择性肝动脉造影(HAG)16例。结果发现:病灶检出率:以MRI为标准(100%),CT、US、HAG分别为65.9%,88.9%,83.3%。CT和US检出病灶敏感性与病灶的大小有关,HAG与病灶的血管丰富程度有关。对HHE诊断特异性:MRI由于原理独特,并采用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及Gd-DTPA增强等技术,对HHE的诊断有优良的特异性,CT、US和HAG分别为48.5%,31.8%和94%。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3例肝癌的CT表现作了分析。肝癌的CT检查应先平扫,对可疑病变再加作增强扫描。适当的对比度对显示病灶很重要。多数肝癌是在肝硬变基础上发生的,对肝硬变病例应想到有合并肝癌的可能。CT检查是诊断肝癌高度准确的方法。CT诊断肝癌时,密切结合B超及AFP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可获得及早的诊断和提高诊断率。动态CT增强扫描对诊断等密度肝癌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无法切除的肝癌病灶以及不能剖腹手术的肝癌病例 ,我们于 1998年 4月至 1999年 12月采取瘤内注射放射性核素32 磷玻璃微球 (32 PGMS)行内照射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肝癌病例 ,男性 15例 ,女性 5例。年龄最大 80岁 ,最小 2 7岁 ,平均年龄 6 0 4岁。原发性肝癌14例 (复发性肝癌 3例 ) ,转移性肝癌 (已切除原发病灶 ) 6例。其中AFP升高 8例 ,CEA升高 4例。手术切除 (包括术中微波凝固肝癌病灶 ) 32 PGMS瘤内注射 8例 ,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32 PGMS14例。所有病例均经CT ,肝…  相似文献   

8.
对五种(21例)不很常见的颅内多血管性肿瘤的IADSA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DSA能明确显示这些肿瘤的染色和供血动脉,且有利于介入性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结合CT表现,DSA的血管造影征象能对这些肿瘤作出正确诊断。听神经瘤应与位于CPA的脑膜瘤相鉴别;幕下染色性肿物应考虑各种转移瘤以及血管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胆管内生长型肝癌常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误诊较多。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内生长型肝癌,其中2例误诊为高位胆管癌。作者对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详细讨论了胆管内生长型肝癌的肝内复发病灶、胆管内癌栓及高位胆管癌的B超声像特征,指出胆管内癌栓与高位胆管癌在B超和CT图像上有明显区别;对肝内原发病灶的诊断B超容易漏诊,而CT则通过增强及超薄扫描易发现病灶.B超与CT相结合对胆管内生长型肝癌具有定位、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声压超声造影诊断体积较小肝癌的价值。方法使用造影剂SonoVue检查小肝癌249例共267个病灶(最大直径≤3cm),包括原发性肝癌218个,转移性肝癌49个。分析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结果多数小肝癌动脉期增强、门脉期消退,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间增强时相无差异。增强达峰时原发性肝癌以整体增强为主,而转移性肝癌中环状增强的比例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两者差异显著。若结合增强方式和时相,本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8.1%。结论超声造影可实时显示小肝癌相对于肝实质增强和消退的动态过程,获得病灶内微血管的影像,从而敏感地鉴别诊断肝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CT和DSA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原发肿瘤残存血供改变的价值。方法对78个原发肝癌病灶行TACE治疗,在第1次TACE后1.5—5个月行CT检查,CT检查后7d内行DSA检查。分析对比CT和DSA在显示原发病灶残存血供数量和血供来源的结果,并与临床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9.4个月)结果相对比。结果CT和DSA的总体符合率为92.3%(72/78),然而两项检查的显示率和准确性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SA和CT都能较准确显示HCC在TACE后原发病灶残存血供数量和血供来源,在评价TACE疗效准确性方面,DSA优于CT,但CT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更便于临床随访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癌CT三期扫描与DSA图像对比,以及不同的影像表现对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方法 入选15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03例,肝转移癌47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T三期扫描和DSA造影图像.结果 部分小肝癌、转移癌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DSA能明确供瘤动脉且能看到肿瘤染色.肝转移癌亦为肝动脉供血.结论 强化不明显的肝癌,瘤体多为肝动脉的三级或四级分支供血.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采取不同的栓塞方法,均能封闭瘘口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应用CT及DSA检查对肿瘤TAE前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0只并保种传代,于接种后第7、14日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15日行开腹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及经导管股-肝动脉造影检查,肿瘤供血动脉行碘油栓塞;第21日再次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22天开腹行门静脉及肝动脉直接穿刺DSA检查。结果种植2周时肝区肿瘤可全部清楚的展示,CT平扫可见肝区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在动脉期可呈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3周时肿瘤坏死明显。DSA显示肿瘤富血供。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改良制作成功率较高。TAE前后CT与DSA表现一致,且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采用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120例,在介入术后2个月复查,均进行DSA、CT及MRI检测,以DSA为金标准,比较CT及MRI对术后患者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动脉期感兴趣区评分情况,及对术后患者病灶供血来源及诊断门静脉内癌栓的准确性。结果 MRI对病灶残留及肿瘤包膜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最长、短径上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判断门静脉内癌栓准确率及病灶供血来源上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残留病灶及肿瘤包膜检出率高于CT,在显示病灶血供、门脉癌栓方面与CT相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脾种植VX2瘤株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探讨该模型能否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I/TACE)治疗LM的理想动物模型。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采用直视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选入肝动脉内,行肝动脉DSA,观察VX2瘤株兔LM的供血血管及染色情况;行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观察VX2瘤株兔LM的动脉强化方式,并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 结果成功建立VX2瘤株兔LM模型37只,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1次穿刺插管成功32只,穿刺成功率为86.5%(32/37)。DSA发现LM病灶57个,其中中等血供38个、乏血供19个。DSA表现为肝内动脉走行迂曲,LM的肿瘤供血支紊乱、不规则,动脉中晚期可见多发LM染色,呈类圆形,中心区域染色较边缘染色浅淡,实质期LM染色进一步加重,但是染色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LM,强化特点为转移瘤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域未见强化。LM的DSA染色部分、肝动脉锥形束CT肿瘤强化部位及程度与腹部增强CT的LM强化表现一致,为LM周边强化,对应于HE镜下观察肿瘤外周存在活性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及结缔组织;LM的DSA中心染色浅淡、肝动脉锥形束CT未强化部位与腹部增强CT的LM未强化表现一致,对应HE镜下肿瘤中心分布嗜碱性红染坏死肿瘤细胞。 结论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符合临床上影像学表现为环形强化、DSA下为中等血供或乏血供的LM,能提供临床上研究中等血供或乏血供LM的HAI/TACE治疗疗效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值得在基础或临床实验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肝转移瘤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肝固有动脉造影、单纯门静脉CT灌注成像探讨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方法:对50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了CT平扫、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对其中23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单纯门静脉CT灌注扫描,以观察肝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肿瘤周边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分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SA表现:多血供肿瘤12例,少血供者38例,环形染色36例.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67.48±11.56)%,肿瘤边缘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76.23±14.89)%,正常肝实质密度(K值)峰值平均为(51.42±10.26)%;肿瘤中心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为(9.00±1.03)s,肿瘤边缘密度的达峰时间为(10.69±2.82)s.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密度先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在14 s以后,肿瘤中心的密度不仅小于肿瘤边缘的密度,而且小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门静脉显影的峰值时间平均为(11.84±1.81)s.多期增强CT扫描表现:动脉期呈明显环状强化者11例;动脉期呈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厚壁强化者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脉期环状强化者25例;平衡期环形强化者8例;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均不强化者1例.单纯门静脉灌注CT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门静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33±2.23)s,最高峰值平均为(320.00±28.78)HU;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在注射对比剂后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达峰时间为(22.25±3.44)s,最高峰值平均为(110.75±16.31)HU.结论:肝动脉是肝转移瘤血供的唯一来源,门静脉不参与肝转移瘤的血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CT增强扫描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TAC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半年内均行DSA和CT复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病灶和新发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扫描显示密整型29例,缺损型12例,稀少型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共检出12枚新发病灶。经DAS检查发现,密整型患者中2例完全填充,呈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明确,肿瘤均无染色,27例可见边缘有缺损的类圆形病灶,密度不均,肿瘤染色明显,可见供血血管。缺损型患者透视下可见浅淡的、蜂窝状高密度影,血管迂曲,肿瘤在门静脉期呈浅淡染色。稀少型透视下有较为淡薄的染色。DSA检查发现36例患者的栓塞灶周围有血管增多、增粗表现,检出34枚新发病灶。CT扫描的肿瘤复发转移检出率为28.0%,DSA为72.0%,CT扫描的小病灶检出率为24.0%,DSA检查为68.0%。DSA的肿瘤复发转移检出率和小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扫查,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内的碘化油沉积情况,DSA检查对小病灶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疼痛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入选48例患者,其中食管癌26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10例,吻合口狭窄6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伴食管-气管瘘4例,食管癌外科术后吻合口瘘2例.病变范围4-10cm,平均7.2cm.病变按吞咽困难分级:Ⅱ级12例,Ⅲ级25例,Ⅳ级11例.所有患者仅单纯食管内支架置入,均未行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 共置入内支架48枚,所有病例均1次成功,放置后3-10天,梗阻、进食困难症状均明显减轻,2例食管气管瘘患者进食呛咳立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结论 食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支架的选择,以及药物控制,胸骨后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DSA和CTA技术探讨中晚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肝动脉及门静脉等进行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的血供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和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及位置一致。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多血供,且CTHA例数显著高于DSA肝动脉造影(27 VS 23)(P=0.000);间接门静脉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期乏血供,在DSA门脉造影和CTAP上均未发现门脉血供。肝癌组织在CTHA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明显强化,且肝动脉期具有丰富动脉血流灌注,而在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无明显强化,且肝门静脉期无门脉血流灌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晚期肝癌患者的DSA和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弥漫型、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病理类型的动脉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门脉血供。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侧枝动脉供血为辅,门静脉供血较低或无;应用DSA和CT血管造影技术综合评价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CRLM的介入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方法选取CRLM患者50例,行腹部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检查共检出146个转移瘤。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二维血管造影,观察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染色表现、数目及部位,后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增强扫描,观察LM染色情况、数目及部位。结合两者表现,进行超选择碘油栓塞,栓塞完成后再次行CBCT平扫,观察LM栓塞程度。 结果50例患者常规DSA造影下可见97个CRLM,血管造影表现为动脉中早期肿瘤周边环形染色,中心区域无染色,动脉晚期环形染色变淡,正常肝实质期充盈缺损影显影清晰。24个为中等血供,73个为乏血供,未见富血供的CRLM。CBCT增强扫描共检出142个LM,比 DSA血管造影多检出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在CB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肿瘤周边强化,而中心区域无强化,与CT或MRI影像学表现一致。50例患者栓塞后行CBCT平扫,142个转移瘤清晰的显示肝转移瘤栓塞程度,其中107个转移瘤与CBCT增强扫描及术前影像学强化范围沉积一致,35个转移瘤与双期扫描强化范围较差,予以二次栓塞,再次行CBCT平扫显示肝转移瘤沉积范围与强化范围一致。 结论对于CRLM患者行TACE治疗时,在DSA二维血管造影后行CBCT增强扫描,能有效地发现二维血管造影中漏诊的转移瘤;同时在CRLM栓塞完成后行CBCT平扫,能准确、即时地判断碘油沉积情况,提高CRLM的TACE疗效,CBCT技术在CRLM中可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