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菌斑生物膜是人类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当前口腔细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由于口腔环境不易控制和菌斑生物膜极其复杂,直接对自然菌斑生物膜研究存在困难。近年来利用人工菌斑生物膜研究获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本文就其体外培养模型及基本生物量、结构和组成、活性的分析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人工口腔观察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与致龋病关系较密切的4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进一步在人工口腔中形成各实验菌的单一细菌菌斑生物膜,应用菌落计数技术观察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4mg/ml,口腔链球菌为8mg/ml;不同浓度的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各实验菌形成的单一细菌菌斑生物膜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即使采用大于MIC的浓度,也不能把釉质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完全抑制,釉质表面仍有细菌生长。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膜中的细菌对五倍子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3.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菌斑是多种口腔微生物在牙面上形成的特殊生物膜。各种微生物在这一生物膜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生化物质与信息的交流 ,互相协调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环境。国际上先进的模型系统结构复杂 ,造价昂贵。为此 ,我们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 ,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1 材料与方法 :(1)生物膜模型的设计 :采用改良生物膜培养基BM 5 ,在发酵罐中连续培养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内氏放线菌 ,由 pH控制仪维持其pH平衡。当发酵罐中实验菌生长稳定后 (连续 3d活菌计数差异无显著性 ) ,将菌悬液及新鲜培养基由蠕动泵连续加入至…  相似文献   

4.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五倍子水提取物在菌斑生物膜动态形成过程中对菌斑生物膜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标准株的MIC值分别为8、8、4mg/mL。在人工口腔环境下,用以上3种标准菌株在羟基磷灰石(HA)表面形成混合菌斑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实验组以2mg/mL(低于3种菌株MIC值)的五倍子水提取物处理,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处理;在第6、24、48、72小时和第7天,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菌斑生物膜的表面形态。结果:各时期菌斑生物膜形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实验组HA表面细菌由散在分布逐渐聚集,形成简单的团块状或片状结构,而对照组细菌由疏松逐渐密集并增厚,形成较为典型的生物膜立体结构。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可以改变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菌斑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一种方法获得原位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分析,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安装有局部可摘义齿的志愿者在基托表面粘贴塑料片的方法,在塑料片上可获得1、4、24h牙菌斑生物膜,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基质清楚可见,1、4、24h菌斑生物膜的平均厚度分别是(21.41±0.03)μm,(34.03±0.02)μm,(58.53±0.03)μm。结论:这种方法获取的菌斑生物膜结构完整、简便可行,是一种很好的获取原位牙菌斑生物膜的方法,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6.
口腔微生态内酸碱代谢是调控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菌斑生物膜形成。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可能阻碍产酸耐酸菌在低pH值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恢复并维持微生态平衡;同时也直接升高微生态内pH值,遏制牙表面脱矿。菌斑生物膜主要的产碱活动包括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介导的精氨酸代谢和尿素酶介导的尿素水解反应。精氨酸代谢可抑制生物膜中产酸菌生长,促进产碱共生菌生长,促进龋状态下的口腔微生态恢复平衡。尿素代谢可抑制龋病发生,含产碱底物的口腔卫生护理产品具有良好的龋病防治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及其与龋病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工菌斑发育的形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用激光共聚显微镜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结构。方法:从牙齿表面获得完整的菌斑生物膜标本,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进行断层扫描和分析。结果:菌斑生物膜是由分布不均匀的细胞、基质和空隙构成的复杂结构。结论: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菌斑生物结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菌斑生物膜原位干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位菌斑生物膜发育过程及早期成熟菌斑生物膜的观察,探讨所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研究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原位菌斑生物膜模型,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原位菌斑生物膜0~48 h的发育过程及48 h菌斑生物膜的活性和厚度.结果 可观察到0~48 h菌斑生物膜从无到形成到成熟,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的过程.48 h的菌斑生物膜活性和厚度可检测.结论 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可观察原位菌斑的形成过程、形态及活性,适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五倍子在人工口腔中抗菌斑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应用人工口腔观察中药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与致龋病关系较密切的 4种细菌在人工口腔中形成菌斑生物膜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 ,并对釉质表面的细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五倍子水提取物处理后釉质表面的细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者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五倍子组釉质表面未见细菌团块的堆积 ,细菌散在分布于釉质表面 ,无生物膜形成 ;生理盐水组可见栅栏状和谷穗状的结构 ,有明显的生物膜形成。结论 :五倍子可明显抑制口腔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变形链球菌能生成菌斑生物膜,后者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口腔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与黏附力相关的基因、与群体感应信号系统相关的基因等.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致龋机制,并对寻找防龋新途径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就近年来与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人工体外菌斑模型,研究美兰和洗必泰对人工体外菌斑代谢产酸的作用,探讨用人工体外菌斑模型评价防龋制剂防龋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H计分别测定不同生长时期及美兰和洗必泰处理后人工体外菌斑模型产酸液的pH值。结果:成功建立了人工体外菌斑模型;随着该模型生长时间的延长,产酸液pH降低;随着该模型在产酸液中培养时间延长,产酸液pH逐渐降低;美兰和洗必泰对生长96h人工体外菌斑代谢产酸没有明显作用,对生长48h人工体外菌斑代谢产酸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用人工体外菌斑模型评价防龋制剂的防龋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龋齿、牙周炎患牙和健康牙的菌斑生物膜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德懿  富饶  赵隽隽  叶军 《口腔医学》2005,25(3):129-131
目的研究牙面菌斑生物膜特征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牙周健康而牙冠严重龋坏的龋齿5颗、无龋损而极度松动的牙周炎患牙6颗及正畸原因拔除的健康牙4颗,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龈上、龈下及移行生态区的菌斑生物膜特征。结果龋齿、牙周炎患牙和健康牙的牙面均观察到细菌混合物组成的菌斑生物膜,健康牙菌斑生物膜以球菌为主,放线菌和短杆菌少量;龋齿牙的龋坏处为坏死组织和细菌,龋边缘及龈沟处的球菌和短杆菌较健康牙多;牙周炎患者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种类多,在龈上、龈下移行处可见典型的玉米棒状菌斑或以杆菌为主的紧密附着菌斑,龈下可见球菌、杆菌、梭菌及螺旋体等构成的复杂菌斑。结论龋齿、牙周炎患牙和健康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集聚秩序和立体结构不同,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与细菌的附着、集聚、生长有关,也与局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膜 (biofilm)是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有机物积聚而成。体外实验证明 ,在生物被膜中生长的细菌与游离状态的细菌有很大差别。使游离菌致死的抗生素往往对生物膜中的细菌无效 ,同时应用低于致死量的抗生素又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因此 ,形成生物膜被解释为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一种机制。我们在人工口腔中建立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 ,主要用于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用药的口腔保健品的筛选和预测 ,以及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的治疗研究。1.材料和方法 :(1)人工口腔的设计 :瑞典LKB2 0 2 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密闭性好、温…  相似文献   

15.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  相似文献   

16.
龈下菌斑中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与牙周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22例牙周健康者、31例慢性成人牙周炎、36例龈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产黑色素类杆菌群菌株的检出情况。发现随着牙周病损的加重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菌、中间型普氏菌检出率明显增加。推测这些细菌与牙周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各种口腔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修复材料不同的表面结构及化学性质会对细菌的黏附定植以及生物膜的发育成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唾液环境中,虽然获得性膜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同材料界面的固有特性,但材料界面的某些特性仍能通过远程作用力穿透获得性膜并作用于微生物的初始黏附,从而影响生物膜的发生发展。在生物黏附早期,材料界面主要通过各种力学因素从而对微生物黏附产生影响。此外,修复材料还可通过化学物质的释放来影响生物膜的代谢。复合树脂、玻璃离子黏固剂、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是口腔常见的修复材料,探讨常见口腔材料界面对生物膜的影响机制,可为口腔材料的改性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生物膜是细菌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方式,生物膜中存在复杂的物质及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对生物膜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口腔牙菌斑是典型的生物膜结构,生物膜中链球菌的生长方式及基因表达情况,与游离状态的细菌相比有较大差异。细菌在感受态时可以获得外源DNA,定额感受机制介导了链球菌进入感受态,该机制由com基因家庭控制,基因的表达产物和调控基本过程已比较清楚,搞清牙菌斑中细菌的信息传递机制,有利于临床上控制由牙菌斑细菌导致的疾病--龋病和牙周病。  相似文献   

20.
五倍子对口内菌斑生物膜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口内菌斑生物膜模型观察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方法将牙釉质磨片粘结于两侧下颌第一恒磨牙颊侧获得24h口内菌斑生物膜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6mg/ml五倍子水提取物和生理盐水处理3min,应用溴化乙锭/荧光素双乙酸盐(ethidium bromide/fluorescein diacetate,EB/FDA)染色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 microscope,CLSM)观察五倍子水提取物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果CLSM观察可见所有样本釉质表面均有细菌的定植,有早期的生物膜形成。对照组菌斑生物膜中细菌的活性明显高于实验组,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对生物膜中的细菌产生一定的杀伤效应,使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