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万友生先生《寒温统一论》的影响,根据大肠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以三焦理论为指导,结合八纲辨证进行证型分类,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方药为遣方用药的主体,探讨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思路与方法,在更好掌握疾病发展脉络的前提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寒温争鸣与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形成了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大理论体系,但历史上曾有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长期、激烈的争鸣。考察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秦汉至金元的寒温合论;元末明清寒温分化、两种理论体系的对峙;近现代的寒温融合三个历史时期。寒温统一是外感热病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二、学术思想吕炳奎先生对中医文化、哲学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中涉及中国文化方面的太极阴阳论,和中医理论方面的天人一体论、神气统一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功论、调气论、万物之灵论等。1.太极阴阳论中国学有其独特的、已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易经》的"太极阴阳八卦",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  相似文献   

4.
<正>"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疾病正治之法,仲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针对一个机体中寒证、热证同时存在的一些较复杂的病证,将药味相反的两种药合和应用,即寒温并用法。此法贯穿于六经辨证的始终。仲景的寒温并用法并非寒热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轻重和缓急来确定药物及寒温之比。从而使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有规律而不拘泥,灵活多变而又有方圆,实开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的编者华岫云提出,金元医家李杲对脾胃理论的阐述实属"脾胃合论",在治法上是"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而叶桂则强调"脾胃分论",并总结提出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的著名观点。各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在"叶桂"章节中基本上都同意华岫云的论述。然而,通过对李杲学术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对于李杲"详于治脾,略于治胃"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李杲所论之脾胃与叶、华所论之脾胃"名虽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为后世誉为众法之宗,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所论妇人三篇,则是最早的妇科文献,对妇科学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本文就此略陈如下。一、承前启后,妇科鼻祖在《金匱》之先,无专论妇科文献可查,《内经》散有片段,仲景序文中《胎胪药录》亦仅载其名。《胎胪药录》等虽无可查,但从其序文“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作为一部外感病的专著。“伤寒”二字实是“外感”的同义语,故不可理解为狭义的伤寒。或伤寒邪之病。诚如陈伯坛先生说:“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勿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读过寒伤论·读法》)。弄清“伤寒”和“寒伤”。对于全面认识原著及消除寒温之争。有着实际意义。兹从以下三方面讲。  相似文献   

8.
《阴证略例》一书,系元代医家王好古所著。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人。先与李杲学医于张元素,后复从李杲学医,尽得其传。生平著述颇多,计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医垒元戎》、《斑论萃英》、《汤液本草》等。《阴证略例》为其代表作,现就此书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方盛衰论》说:“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  相似文献   

10.
拜读吴润秋同志的“《内经》‘逆从’与《太素》‘逆顺’考”(载《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2):12)后,受益非浅,启迪颇深。但细玩其文,其中似有可商之处,为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同道,并与吴润秋同志商榷。 1.吴氏关于“《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之说不确切。总览《内经》全书,只有在《素问》(不包括王冰补入之运气七篇)中,有关“逆从”并称之处,在《太素》多称作“逆顺”。而为《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和《灵枢》原文中,“逆顺”并称者则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有不少方剂,是寒凉药与温热药同时使用,“寒温并用”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论述《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并用的配伍目的,并略举数例分析其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12.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至理也。教医者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辨证用药,简便而易行,桴鼓而相应。然临证更多胶痼复杂之疾,则非单用寒药或热药所能治,必寒热并用,方能取效也。至若寒热并用之法,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论之甚详。有用辛开苦降、寒温杂投,治  相似文献   

13.
寒温两说发展到清代中期,在寒温分立的局面中开始出现一些医家试图将伤寒温病二者精华融为一体,如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贞的《伤寒指掌》等书,虽冠以"伤寒"之名,却包括温病的内容,发展至清末逐步形成一个寒温融合的理论派系,使寒温融合成为近代外感病发展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对药物之寒温配伍运用巧妙,组方构思法度严谨,寓有深意,很有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寒温药配伍的类型及其特点归纳分述如下。一、寒温并用,各行其道,治疗寒热互见之证《内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并存固然要寒温同用。仲景将寒温药物冶于一炉,主要是针对病机复杂,寒热互见之病证而设。寒药清其热,温药散其寒,各行其道,各逞其能,如是则寒热之证得除而阴阳和平,然由于寒热之邪所在部位及特点的不同,故同为寒温并用之法,药物的配伍亦因之有别。试予归纳,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15.
孟河医派学术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遵古不泥,不断地求新、发展,不介门户之见,博采众长,融合各家之医学思想,寒温并用,开创了寒温融通的辨证论治体系;临床诊疗中以辨证为宗,治法灵活多变,用药醇正和缓,尽显轻灵、平淡之特色。  相似文献   

16.
经方配伍研究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经方的概念“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刘向父子的《七略》。《七略》中的《方技略》将所涉书籍分为四类 ,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并对其概念有明确论述。如“医经者 ,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 ,死生之分 ,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 ,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浅深 ,假药味之滋 ,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剂 ,以通闭解结 ,反之于平。”由此可见 ,当时医经是指中医的基础理论性著作 ,经方则是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方剂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17.
1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黄帝内经》十余卷 ,《外经三十七卷》。”这是迄今现存文献中最早见到《黄帝内经》书名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依据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别录》、《七略》为依据整理而编成的。2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自序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是最早提及《素问》之名的文献记载。3 《黄帝内经》由两部分组成 ,最早记载于《甲乙经》《甲乙…  相似文献   

18.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9,(4):704-706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0.
汪宗沂遵从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和温病的条文进行重新梳理,并结合自己的观点编纂了《伤寒杂病论合编》,从遵循"邪伏少阴"说,温疫内蕴三焦、主治在中焦,寒温异治三方面研究汪宗沂的温病论治思想,为现代传染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