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静药和镇痛药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的患儿往往存在疼痛、焦虑和恐惧等情况,尤其在有创操作和机械通气等情况下,通常需要使用药物来镇静和镇痛。常用镇静或镇痛的药物有苯二氮革类药物、全身麻醉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局部麻醉剂等,其中苯二氮革类药物为首选镇静药,目前国内仍以地西泮为主,而国外则以更适合于儿科患者的咪达唑仑为主。阿片类药物是PICU的一线镇痛药物。对于心血管系统稳定的患儿来说,使用吗啡既有效又经济;芬太尼则因镇痛效果强、不良反应少,在新生儿的应用中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目前有迅速取代吗啡的趋势。NSAID常用于炎性疼痛,与阿片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在会引起较剧烈疼痛的有创操作前,肌肉注射氯胺酮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另外,局部麻醉技术有时能产生高质量的镇痛效果。本文重点介绍PICU中近年常用的及新开发的镇静药和镇痛药。  相似文献   

2.
任志萍  李兰凤  张瑜联  张会芬  张娜 《河北医药》2013,35(15):2387-2388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面临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应用,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难度增大、风险增高。首先儿童不同于成人,语言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主要靠医务人员的密切观察。其次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救治危重患儿的  相似文献   

3.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菌株分布、相关因素及治疗状况。方法对比分析RICU下呼吸道真菌感染41例患者与同时期普通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RICU组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病率为16.7%,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的2.1%(P〈0.05)。白色念珠菌是所有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曲霉感染者中以烟曲霉居多,与普通病房比较,RICU组曲霉感染所占比例更高(1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和侵入性留置管道是RICU真菌感染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与普通病房真菌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普通病房相比,RICU患者的病死率较高(1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CU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曲霉感染所占比例也较高,有创通气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手段的实施是真菌感染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谢怡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507-2508
目的探讨安全护理模式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机械通气鼻饲患儿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接受安全模式下系统的安全护理。比较两组间鼻饲管脱落率、堵管率、误吸率、胃肠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患儿和(或)其监护人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鼻饲管脱落率、堵管率、误吸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患儿和(或)其监护人对疾病了解程度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护理模式可提高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鼻饲管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护理观察。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80例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全部给予抗生素阶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中感染及其防控的有效措施,减少出现感染。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控病房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认真分析医院感染患者的年龄、疾病名称、感染部位和危险等因素。结果140例重症监控病房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25%,例次感染率为32.14%。医院感染出现的高位人群是60以上的老年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造成感染的原因多是患者接受过侵入性操作、不科学的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消毒观念不强等因素导致的。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很高,应强化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抗感染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科学的使用抗菌类药物,强化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强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存在的风险评估,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血症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PICU送检的脓毒血症血液标本所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29株(64.4%)、革兰阴性菌(G-)15株(33.3%)、真菌1株(2.2%)。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2.2%)、肺炎链球菌(17.8%)、铜绿假单胞菌(17.8%)。G+球菌对儿科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多数耐药,而对万古霉素、复方磺胺甲唑敏感性较高;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已成为PICU脓毒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且对常用的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脓毒血症病死率较高,且对多数药物耐药明显。前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期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有效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控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RICU 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86例 RICU 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为 24.73%,例次感染为 57 例,例次感染率为 30.65%.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老年患者,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与患者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医护人员无菌概念不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结论 RICU 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加强RICU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10例入住RICU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痰及支气管灌洗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RICU中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细菌(占73.3%),G-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主,分别为22.9%,8.6%,6.6%和5.7%;G+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0.5%,真菌占8.6%,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结果 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和碳氢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结论 非发酵菌是RICU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呼吸道细菌的耐药情况越来越复杂,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除定期、系统地进行细菌的耐药性检测外,还应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新生儿,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别两组,对照组3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实施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96.9%、并发症发生率6.25%、住院时间(28.64±4.31)d均优于对照组75.0%、21.9%、(35.86±5.73)d,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8S管理模式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ICU)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施8S管理模式前后呼吸ICU器械状态、入库、保养、发放、盘点情况进行比较,以评价8S管理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在实施8S管理模式后,呼吸ICU病房器械保管完好率、器械消毒合格率,医务人员满意率等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S管理模式的应用确保了医疗安全,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ICU成为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为了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许多医院的ICU都采取封闭式(半封闭式)的管理,取消家属探视或采取限制式家属探视。危重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短暂的探视时间不能满足部分危重患者对亲情的持续性需求,实行针对性陪护制度是适应危重患者心理需求的体现,更是医学伦理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60例重症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重症胰腺炎相应重症治疗措施处理,调整患者体位至舒适状态。对照组实施常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呼吸道护理、应用支持。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有效21例,有效率为70.0%;无效9例,无效率为30.0%。观察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有效27例,有效率为90.0%;无效3例,无效率为10.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并分析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PICU收治的机械通气(MV)时间≥48hr的288例患儿行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病原菌分离,并对致病菌进行鉴定,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88例MV时间≥48hr的患儿中75例发生VAP,VAP发病率为26.0%。75例发生VAP的患儿中,共送检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166份,分离出病原菌105株,培养阳性率为63.3%。其中革兰阳性菌(G+菌)占19.0%(20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73.3%(77株),真菌占7.6%(8株)。VAP致病菌分布列前5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以G-菌占明显优势。药敏结果显示培养所得致病菌存在一定耐药性。最终19例因VAP死亡,病死率25.3%。结论 PICU住院患儿行MV易导致VAP,主要病原菌为G-菌,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对VAP患儿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患儿送检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306株病原菌,主要来自痰液,共191例,构成比为62.41%。革兰阳性菌120株,构成比为39.2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屎肠球菌;革兰阴性菌166株,构成比为54.25%,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20株,构成比为6.5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和庆大霉素完全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高达93.88%。肺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00%,未发现对氯霉素、青霉素G、万古霉素的耐药菌株。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00%,未发现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的耐药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00%,未发现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曲松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为3.7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完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完全敏感。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头孢噻肟完全耐药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且对左氧氟沙星完全敏感。结论 南京市儿童医院PICU医院感染菌耐药性严重,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为Bi PAP组(n=35)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35),比较两组的氧合指数、Pa CO2、再次插管机械通气率、用氧总时间及呼吸暂停、气胸、腹胀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在无创呼吸支持1、12、24 h时,OI高于NCPAP组,Pa CO2低于NCPAP组(P〈0.05);Bi PAP组的再次插管机械通气率低于NCPAP组,用氧总时间短于NCPAP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NCPAP组(P〈0.05),两组的气胸及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Bi PAP与NCPAP相比,可明显降低NRDS患儿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段宏军  杨广  高海明  安媛  刘伟 《河北医药》2011,33(7):1008-1009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需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行PDT;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7.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35ml,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5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46min、28.66ml、9d,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8.6%(5/58)],显著低于OT组[(42.6%(2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相比,简便快捷、出血少、愈合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判性思维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予评判思维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情绪紧张、焦虑、失眠及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判思维用于ICU护理中可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总结提出防治干预策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NICU发生院内感染的319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NICU院内感发生率为7.00%(319/4 557)。319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中,早产儿225例(70.53%),胎龄(32.54±2.31)周,出生体质量(1 825.81±635.32)g,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住NICU后3~36(12.56±9.00)d,病死率5.33%(17/319)。NICU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PICC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是高危因素。结论:加强科室规范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无菌操作等,能减少N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清醒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护理整改措施。方法对2013年1~12月23例RICU清醒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非计划性拔管医源性构成特征、管道分类、发生时间及原因,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结果清醒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中43.4%与患者烦躁有关,86.9%与护士巡视检查不足有关,73.9%与护士对管路脱落评估风险不良有关,60.9%与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不良有关。结论加强巡视检查,解决患者各种原因所致烦躁,准确、及时地对管路脱落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实行个性化保护性约束,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清醒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可防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