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在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30只,分成模型组18只、假手术组12只,每个组又分为1d、3d、7d 3个时间段。模型组在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剂量为200ng·min~(-1)·kg~(-1),假手术组埋置0.9%氯化钠缓释泵。在埋泵后的第1、3、7d分别处死动物,检测血液中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液粘度的变化;电镜观察内皮的形态;用TUNEL法检测肾脏组织细胞的凋亡;同时对肾脏ROS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在实验组可见内皮细胞受损,血浆ET-1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1~3 d达高峰,7d时又略有下降。肾脏组织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伴ROS升高;血液粘度升高。而假手术组上述指标无改变。结论:用埋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的方法可以成功制造大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的模型,与球囊拉伤,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造模方法相比,具有简单稳定易于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致的内皮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25只,分成1、3、7、14和28d组,每组25只,又分为假手术组5只,内皮损伤组和麝香组各10只。对照组埋置0.9%氯化钠液缓释泵;内皮损伤组埋置AngⅡ缓释泵,剂量为200ng·min-1·kg-1,麝香组在埋置AngⅡ缓释泵前3d至实验结束用麝香通心滴丸超细粉灌胃(剂量5mg/kg/d)。动物分别在术后1、3、7、14和28d处死,用放免法测定血液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ELISA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扫描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形态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动脉内皮的结构。结果:假手术组内皮完好;内皮损伤组见内皮细胞(EC)充血、水肿、脱落,内弹力板暴露;而麝香组在1d组、3d组、7d组损伤相对较轻。14d组和28d组见EC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可以降低血液中ET,CRP和TNF-α含量,增加NO的含量,对EC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机制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0只,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通心络低剂量组、通心络中剂量组、通心络高剂量组各1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阳性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50 mg/(kg·d),每日1次;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通心络0.5、1.0、2.0mg/(kg·d),每日1次。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12周。观察给药8周末各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血压变化。结果阳性对照组和通心络各剂量组内皮素(E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收缩压水平低于模型组,NO水平高于模型组;通心络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ET、IL-6、TNF-α、CRP及收缩压低于阳性对照组和通心络低剂量组,NO水平高于阳性对照组及通心络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ET、IL-6、TNF-α、CRP及收缩压低于中剂量组,NO水平高于中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4.
脉络“络气虚滞”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络脉“络气虚滞”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络气虚滞”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8周龄SD大鼠,采用力竭性跑台运动,并结合基础饮食(5g·100g^-1体质量)建立气虚证候模型,同时采用200ng·min^-1·kg^-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背部埋埴AngⅡ药物缓释泵)损伤血管,建立大鼠脉络“络气虚滞”的病理证候复合模型,补气药物组对所建模型予以验证。实验分成正常组、运动组(基础饮食)、AngⅡ组、复合模型组和药物组5组,每组10只。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中内皮素(endothelin-1,E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Ang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ticotropic hormone,ACTH)、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扫描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形态的变化。结果:运动组、AngⅡ组、复合模型组均出现内皮损伤,血液中ET、IL-6、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复合模型组改变明显。符合模型组出现气虚症状,内皮细胞充血、水肿、脱落,内弹力板暴露,而ACTH、NE下调,药物组运动耐力明显改善,内皮损伤轻。结论:采用基础饮食、力竭运动及AngⅡ多因素建立络脉“络气虚滞”病理症候复合模型可行,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血管损伤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因素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尤其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的改变,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03/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用猪主动脉由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提供。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不同浓度(10-8~10-6mol/L)作用不同时间(1,6,24h)的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然后比较在10-6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不同点(0,6h)加入50mg/L浓度的丹参酮ⅡA,分别检测作用1,6,24h后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生成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表达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像系统检测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一氧化氮含量。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③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①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呈顺序下降(P<0.01)。②丹参酮ⅡA各组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在丹参酮ⅡA作用1,6h,血管紧张素Ⅱ 丹参酮ⅡA组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6h 丹参酮ⅡA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h,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主动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血管紧张素Ⅱ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丹参酮 血管紧张素Ⅱ组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以及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心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犤(10.42±1.98),(12.42±2.14)/高倍视野;(8.54±2.00),(11.12±1.56)/高倍视野犦(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球囊致血管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4)、手术组(n=24)和氯沙坦治疗组(n=24)和氯沙坦治疗组(n=24)。分别在术后3、7、14和28d,取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水平及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30mg/kg/d)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①AT-1受体mRNA于术后3d已明显增高,并持续至术后14d。②内皮损伤后3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至内膜层;损伤后7d内膜开始增生;伤后14d VSMC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d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③使用氯沙坦后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但VSMC的移行、增殖减弱,骨膜增生程度减轻。结论 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氯沙坦增加AT-1受体mRNA的表达,但能抑制内膜增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探讨超高场强7.0T MR检测ApoE-/-小鼠腹主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10月龄ApoE-/-小鼠饲以高脂饮食10周后,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Ang Ⅱ分为1000 ng/(kg·min)和500 ng/(kg·min)组,对照组埋置生理盐水,装泵前及装泵后14天内行MR活体扫描,扫描后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Ang Ⅱ灌注高剂量组第6或第7天即形成夹层动脉瘤,T2WI示一侧管壁周可见新月形超高信号,病理证实为中膜与外膜间出血;低剂量组第13、14天后也见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MR示管壁信号于T2WI及PDWI均明显增加,并可见斑点状高信号向腔外突出,与病理内膜断裂血流冲击中膜形成主动脉夹层一致. 结论用2种剂量的血管紧张素Ⅱ灌注2周内均可成功建立ApoE-/-小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模型,前组可在更短时间内建模成功.超高场强MR可成功用于活体检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之气壮"的理论研制的"煦少火"复方中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途径需深入探讨。实验观察了其对家兔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验证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1/2007-05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健康新西兰纯种雄性大白兔64只,体质量(2.5±0.5)kg;煦少火胶囊(由附子、西洋参、石菖蒲、丹参、枳壳等组成);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辛伐他汀(北京万生药业有限公司)。②分组:将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高脂造模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组、煦少火胶囊组,每组各12只。③给药:空白对照组喂正常饲料,其余各组均喂高脂肪饲料8周,构建实验性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辛伐他汀组喂服辛伐他汀药液[2.5mg/(kg·d)];通心络组喂服通心络药液[1.0g/(kg·d)];煦少火胶囊组喂服煦少火药液[1.0g/(kg·d)],继续喂养4周。④评估:观察各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氧化氮,乳酸脱氢酶及血管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WesternBlot蛋白印迹方法,从不同水平观察煦少火胶囊、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4只兔验证模型是否成功。60只家兔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均P<0.01);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一氧化氮降低(均P<0.01);光镜下观察家兔整条主动脉内膜粗糙不平,有大量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强阳性表达(P<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呈现强亮度条带(P<0.05),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增高(P<0.01)。②与高脂模型组比较,煦少火组、通心络组、辛伐他汀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均P<0.01);血清乳酸脱氢酶降低,一氧化氮升高(均P<0.01);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较少、程度轻,主要限于主动脉弓段和分叉处(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弱阳性表达(P<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可见模糊条带;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降低(均P<0.01)。结论:"煦少火胶囊"减少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乳酸脱氢酶的浓度,升高一氧化氮浓度;其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实现稳定粥样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琦琳  孙明  汤参娥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59-1661,1664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一氧化氮(NO)和组织因子(TF)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相关性及通心络干预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40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TC〉5.72mmol/L或LDLC〉3.64mmol/L)和35名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中NO、AngⅡ和血浆TF含量的变化,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N0和TF与AngⅡ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将4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双盲分成通心络组和安慰剂组各20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分别予通心络胶囊治疗及服用安慰剂,疗程8周,观察通心络对上述指标以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NO含量明显降低,而AngⅡ和TF浓度明显增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NO与AngⅡ呈显著负相关(r=-0.329,P〈0.05),TF与AngⅡ呈显著正相关(r=0.516,P〈0.01)。使用通心络治疗8周后NO明显增加,AngⅡ和TF浓度显著降低。【结论]AngⅡ含量增加可能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机制,通心络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保护作用除了降脂,还可能与降低Ang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术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通心络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12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NO、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心络组PCI术后的CRP、IL-6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P<0.05).通心络组PCI术后的ET-1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NO和EDF升高(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的生脉散、越鞠丸、失笑散加减后中药复方对大鼠非梗死区心室肌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并与阳性药物卡托普利做比较。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3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①选用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按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复方高、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外,其他组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造成心肌梗死模型。术后3d,中药复方高、低剂量组:灌胃10,5g/(kg·d)生脉散、越鞠丸、失笑散加减后中药复方溶液,该复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生产,主要成分为西洋参、黄茂、麦冬、川芍、蒲黄、山楂等;卡托普利组:灌胃10mL/kg卡托普利(上海施贵宝制药公司生产,生产批号:国药准字6M002G,100mg/片)1g/L混悬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正常饮水。②连续给药8周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表达水平,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mRNA的表达。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实验过程中假手术组、卡托普利组各死亡4只,模型组、中药复方高剂量组及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各死亡5只,最终3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非梗死区心室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其他4组(除外中药复方低剂量组醛固酮含量,P<0.05~0.01)。②大鼠非梗死区心室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中药复方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大鼠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生脉散、越鞠丸、失笑散加减后中药复方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大鼠非梗死区心室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mRNA表达下调,作用结果与卡托普利相同。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核因子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有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0-03/04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1只纯种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方法:①对其中39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链脲佐菌素溶于枸橼酸缓冲液穴0.1mmol/L,pH=4.5雪,按60mg/kg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维持在13.9mmol/L以上则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造模后39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穴n=17,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正常饲养雪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干预组眼n=22,腹腔内注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剂量20mg/kg),2次/d演。其余12只为正常对照组,未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②各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活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37℃水浴后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减去4℃检测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则为肾素活性。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经正态转换后再作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和肾素、核因子κB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大鼠各脱失1,6,13只,进入结果分析11,11,9只。①核因子κB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P<0.01),正常对照组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相近。②肾组织肾素活性:3组相近。③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P<0.01)。④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增加,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后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天血浆CRP和ET-1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第7、14天通心络组血浆CRP和ET-1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常规组仅第14天有显著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CRP和ET-1水平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CRP和ET-1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祖细胞(EPC)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la、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T1受体阻滞剂的干预效果.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VEGF和bFGF存在条件下培养7~8 d得到EPC;随机分对照组、AngⅡ组(10-6mol·L-1),AngⅡ 氯沙坦预处理组.半定量RT-PCR检测EPC内血管紧张素原(ATG)mRNA表达情况;血管紧张素受体AT1、AT2以及HIFla、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人脐血EPC表达AT1受体、AT2受体,不表达ATG.外源性AngⅡ作用后,EPC的AT1受体、AT2受体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HIFla、VEGF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用氯沙坦预处理细胞后再用AngⅡ刺激,与单纯AngⅡ刺激组比较,HIFla、VEGF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结论:RT-PCR结果显示,人脐血来源的EPC不表达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因而不能产生内源性AngⅡ;外源性AngⅡ通过AT1/AT2受体下调EPC的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la和VEGF的表达,但详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L-甲状腺素(L-Thy)组、咪哒普利组和缬沙坦组4组.用L-Thy 45 μg· kg-1·d-1连续腹腔注射28 d建立甲亢性心肌病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动物左右心室肥厚指数和心肌细胞直径;用Masson染色法测定胶原容积分数;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Ⅱ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R)的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CE、AT1R、AT2R的蛋白表达.结果 L-Thy可诱导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使血浆与局部组织AngⅡ浓度升高,并可使ACE、AT1R、AT2R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均<0.01).咪哒普利和缬沙坦均可显著抑制L-Thy诱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P均<0.05);咪哒普利还可降低血浆与局部心肌组织AngⅡ水平(P均<0.01),对AT1R、AT2R和ACE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影响(P均>0.05);缬沙坦能显著升高血浆AngⅡ浓度(P<0.01),但不升高组织AngⅡ浓度(P>0.05),并能显著上调AT1R、AT2R的mRNA及蛋白表达(P均<0.01),对ACE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影响(P均>0.05).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参与甲亢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咪哒普利和缬沙坦可以改善L-Thy诱导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7.
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内膜增生的过程及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变化,方法:建立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手术组(n=24),各组分别在内皮损伤后3、7、14和28d取主动脉组织;通过组织学方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主动脉内膜增生的过程及AT1受体mRNA的水平。结果:(1)AT受体mRNA手术后3d已明显增加,并于术后14d达高峰,术后28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内皮损伤后3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至内膜层;损伤7d内膜开始增生;损伤后14dVSMC的增殖及内膜的增生更加明显,损伤后28d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但细胞外基质成份增加,内膜继续增生,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增生的过程中AT1受体m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管紧张素Ⅱ可损伤胰岛素信号中的下游信号分子引起胰岛素抵抗,但其机制不清.目的:察血管紧张素Ⅱ对L6 大鼠成肌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影响.方法:6 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肌管,根据干预措施不同实验分为对照组、胰岛素组、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及胰岛素+血管紧张素+H89 Ⅱ组.采用RT-PCR 检测4 组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 mRNA 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结果与结论:岛素组、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及胰岛素+血管紧张素+H89 Ⅱ组的磷脂酰肌醇3 激酶mRNA 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各组间蛋白激酶B mRNA 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相比对照组,其余3 组间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膜蛋白)表达均升高(P < 0.05);胰岛素+血管紧张素+H89 Ⅱ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低于胰岛素组但高于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组(P < 0.05).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在骨骼肌细胞中通过JAK2-PKA 通路引起胰岛素下游信号传导受阻,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减少,葡萄糖转运障碍,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以及通心络对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4组:通心络(主要成分为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1g/(kg·d)组、通心络0.5g/(kg·d)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40只/组。①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流模型。假手术组也插入丝线,但不阻塞大脑中动脉。②按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法对造模后大鼠进行评分,将造模后6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2分以上的大鼠纳入实验。③通心络1g/(kg·d)组、通心络0.5g/(kg·d)组按剂量给药,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分别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于再灌注清醒后即给药,2次/d,分别于缺血再灌注3,5,14,30d4个时间点进行取材。④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BrdU、BrdU β-微管蛋白、BrdU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60只,最终128只进入结果分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通心络各剂量组于缺血再灌注第3天缺血侧海马、室管膜及室下区BrdU、BrdU β-微管蛋白、BrdU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基本相似(P>0.05);第5,14,30天时均明显升高(P<0.05);且通心络1g/(kg·d)组均显著高于通心络0.5g/(kg·d)组(P<0.001)。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海马、室管膜及室下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背景颅脑损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并发症,其中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循环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及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水平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3/2004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和北京天坛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只.方法颅脑损伤组用局部重物撞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不打击.在撞击即时点后24 h取材,每组10只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检测,另外10只用于心肌病例形态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均相竞争放免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③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等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颅脑损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65.52±176.71),(485.03±86.13)ng/L,P<0.05].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颅脑损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4.07),(3.49±1.55)μkat/L,P<0.05].③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颅脑损伤组的阳性反应物面积与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苏木精-伊红染色颅脑损伤组心肌细胞胞浆强嗜酸性染色,明显的胞质皱缩,肌纤维断裂、减少或消失,可见心肌局灶性水样变性、溶解或坏死.超微结构的病理观察均见心肌病理损害.结论大鼠颅脑损伤可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