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组织学检查对诊断终末期肾病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组织学检查对诊断终末期肾病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84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术,以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将其与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终末期肾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根据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诊断病毒性肝炎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38.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肝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肝炎并判断肝脏病变程度唯一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守杰  王建生 《临床荟萃》2003,18(16):942-943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 ,救治困难 ,病死率高 ,如何提高其生存率 ,一直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焦点 ,近 2年来 ,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 ,35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 ,根据 2 0 0 0年 9月西安第 1 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 ] ,均有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 ,有慢性肝病的症状和体征 ,并达到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 0 .4 0 ,血清总胆红素 (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将8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从年龄、临床分型、血清病原学指标、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与年龄、临床分型、血清病原学指标、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胆碱脂酶、前白蛋白及并发症有关(P〈0.01或P〈0.05),而与ALT、AST、ALB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是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重叠感染会加重病情,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重型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0例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 18岁、18 ~59岁和≥60岁3组;按病原学分为单纯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组(单纯组)和重叠感染组(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组).根据不同分组比较各组在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肝衰竭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每年2~5月份高发;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93∶1;中青年患者占63.6%;农村患者占71.8%;90.0%以上有经常在外就餐史或近期进食生鲜食品史.≥60岁组患者和重叠感染组患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明显,肝衰竭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成年人多发,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重叠感染和高龄是戊型肝炎重型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测定 5种报告方式 ,即秒数、活动度 (PTA)、时间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率 (INR)和百分率 ,从而筛选出最佳表达方式。方法 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 10 0例 ,分急性、慢性轻度、慢性中 /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 5个组 ,用 3种不同ISI值凝血活酶试剂测定PT间 ,并分别用上述 5种报告方式报告结果。结果 用 3种不同ISI值凝血活酶试剂 ,秒数、PTA、PTR和INR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百分率方式表达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用百分率表达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其他表达方式不一致 ;不同试剂在病毒性肝炎PT检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5种报告方式,即秒数、活动度(PTA)、时间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率(INR)和百分率,从而筛选出最佳表达方式.方法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100例,分急性、慢性轻度、慢性中/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5个组,用3种不同ISI值凝血活酶试剂测定PT间,并分别用上述5种报告方式报告结果.结果用3种不同ISI值凝血活酶试剂,秒数、PTA、PTR和INR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百分率方式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百分率表达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其他表达方式不一致;不同试剂在病毒性肝炎PT检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报告方式。方法 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1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1例,慢性重型肝炎20例。2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来源不同、ISI值不同的6种凝血活酶试剂进行PT测定,以秒数、比率、活动度百分率以及国际正常化比率4种方式表示PT结果。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PT结果,当以活动度百分率和比率形式表示时,不同凝血活酶试剂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1.289,P=0.268;F=I.992,,J=3.079),当以秒数和INR报告方式表示时,差异有显著意义(F=8.491,P=0.0001;F=2.497.P=0.031)。通过Neoplastin与其他5种试剂的PT结果作线性回归分析,当结果以活动度百分率表示时,Neoplastin与其他5种试剂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而以秒数,比率和INR表示时,试剂之间不存在一致性。提示PT活动度百分率能使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末期患者PT报告方式标准化。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仅INR能使PT的报告方式标准化。结论 PT活动度百分率能使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末期患者PT报告方式标准化,INR仅适用于抗凝治疗患者PT结果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和重度病毒性肝炎组各40例。另选取同时期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通过比较4组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探析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结果随病情加重,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升高,血小板功能逐渐下降。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随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降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下降。病毒性肝炎会引发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改变,并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临床疾病诊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俊英  甄真  张淑环  刘金星 《临床荟萃》2004,19(18):1024-1025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 16 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 ,其中 2 3例行肝穿病理诊断。结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CHE和PTA下降率分别为 0 .0 0 %和8.82 % ,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中CHE和PTA依次降低 (P <0 .0 1) ,且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 0 .75 2 (P <0 .0 1) ;12例血清CHE低于 1kU/L和PTA低于 2 0 %的肝硬化患者中 10例死亡 ,病死率为83.33% ,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血清CHE和PTA不能作为急性肝损伤指标 ,却是反映肝脏疾病慢性化、肝脏储备功能和再生功能的良好指标 ,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于重型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死亡率较高。1988年4月~1990年12月我科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40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171.0umol/L,凝血酶原活性<50%,本组病例共40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9例,慢性  相似文献   

11.
多普勒超声在评价慢性肝病、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1],但缺乏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时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了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了3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发现其变化的规律,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及分型提供可靠的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6例,男29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均为1998年3月~1999年10月在我院传染科住院患者,诊断依据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  相似文献   

12.
何生松  黄华芳 《临床医学》1999,19(12):21-22
庚型肝炎病毒(HGV)是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是否引起肝脏损害或是非甲-非戊肝炎病原体,尚有争议。就此,我们同步调查了各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中HGV感染情况并与临床关系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同步选择1997年6月至1998年4月住院的20例被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39.6岁。以上病例均按1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型,其中急性黄  相似文献   

13.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185人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内毒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不良反应,并选择63例病情相似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 76例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冶疗组近期存活率为67.1%,对照组为31.7%。血转氨酶从(183.36±78.46)U/L下降至(79.42±64.30)U/L(P<0.01),血总胆红素从(310.15±90.24)umol/L下降至(145.26±50.76)umol/L(P<0.01),血氨从(119.42±65.20)ug/dl下降至(77.08±36.38)ug/dl(P<0.01),内毒素从(59±12.53)ng/dl下降至(29±7.32)ng/d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从(16±5.3)%上升至(32±7.2)%(P<0.05)。人工肝冶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5%。结论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患者并发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早期梅毒患者并发梅毒性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驱梅治疗前:(1)临床表现:肝脾肿大100%,乏力、食欲不振100%,尿黄56.3%,关节疼痛46.9%,皮疹37.5%,腹痛、腹泻25.0%,低‐中度发热25.0%。(2)实验室检查显示:中‐重度肝损伤68.8%,总血清胆红素升高56.3%,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93.8%,白蛋白、球蛋白无明显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基本正常或稍降低。在护肝基础上予以驱梅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总血清胆红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梅毒患者的梅毒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明原因肝炎患者,尤其是以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的患者应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行以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8年6月-2019年5月择取16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择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生化检验项目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从血常规检查结果来看,研究组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低于对照组,P<0.05;从生化检验项目检查结果来看,研究组总胆红素(TBIL)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高于对照组,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以及清蛋白(ALB)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在临床诊断中,对血常规以及生化检验项目进行检查,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一  余叔侃 《江西医学检验》1999,17(3):167-167,161
重症病毒性肝炎由于病情重,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营养缺乏,并发医院感染的机会与普通肝炎相比明显升高[1]。医院感染可进一步使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为了解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数与诊断标准:对本院1996年3月至1998年5月70例住院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感染病因总结分析。重症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标准。1.2方法:体温38℃以上或有感染症状者送血液、尿、胸腹水等检查。微生物学…  相似文献   

17.
我院 1 995年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共计 2 539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89例 ,现据其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9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者中 ,男62例 ,女 2 7例 ,年龄 2 4~ 74岁 ,平均 39.5岁 ,所有病例均按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WHO 1 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1 .2 临床特点  2 53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肝炎1 4 50例合并糖尿病者 34例 ,占 2 .34 % ;慢性肝炎 70 4例中合并糖尿病者 2 3例 ,占 3.2 7% ;肝炎后肝硬化 385例中合并糖尿病者 32例 ,占 8.60 %。所有患…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医学》1997,(4)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3)(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3.重型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Ⅴ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0.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  相似文献   

19.
薛扬  薛勇 《临床荟萃》2000,15(17):783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石症临床上比较常见 ,尤其肝硬化胆石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作者观察了门诊和住院病毒性肝炎 2 75 1例 ,分析了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胆石症的发生情况 ,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胆结石的关系及特点。1 对象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以门诊及住院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 ,根据 1 995年北京会议诊断标准 ,将患者分为 :急性肝炎组31 2例 ;慢性肝炎组 1 91 8例 ;肝炎肝硬化组 30 8例 ;重症肝炎组33例。选择同期非肝炎患者为对照组。1 .2 研究方法 病例组和对照组除常规检查肝功能外 ,均进行B超检查肝、胆、脾等脏器 ,…  相似文献   

20.
重度药物性肝损害(附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8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 2 39例 ,其中重度药物性肝损害 19例 (7.95 % )。现对该 19例进行分析探讨 ,以期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严重性的认识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降低重度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和病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7例 ,女 12例 ;年龄 15~ 6 4岁。1.2 病例选择标准 有明确的用药史 ;用药后出现严重肝损害的表现 :总胆红素 (TB) >171μmol/ 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4 0 % ,出现腹水或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 ;排除甲、丙、戊、庚、TTV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及阻塞性黄疸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