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诊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煜  邝平 《江西医药》2011,46(8):750-751
目的了解儿童各年龄段异常屈光不正和视力分布概况。方法通过对2002年12月以来在我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968例1936眼,对不同年龄段屈光不正的矫正视力、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柱镜轴向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5-14岁不同年龄段矫正视力分别为0.65±0.23、0.73±0.29、0.75±0.25、0.82±0.21、0.89±0.23、0.91±0.24、0.96±0.20、1.01±0.19、1.01±0.19、0.99±0.22,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1、P=0.00)。结论 5-14岁屈光不正随着年龄增长矫正视力逐步上升,球镜呈近视化发展,散光眼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平均散光度数稳定在-1.00DC。  相似文献   

2.
曾瑛  石浔  胡爱梅 《江西医药》2011,46(5):448-449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8;t=-0.94,P=0.3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YO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对16例(32眼)RK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行再次PRK治疗,并连续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球镜屈光度-0.42±0.62D.柱镜屈光度-0.57±0.52D,裸眼视力≥1.024眼(75%),最佳矫正视力下降l行以上3眼(9.4%),实际球镜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度相差1.0D以内31眼(96.9%),柱镜相差1.0D以内26眼(81.25%)。结论:PRK治疗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强,特别在矫正残余散光方面,其结果令人满意。在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以上较常规PRK治疗组有所增加,提示安全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118眼术后屈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118只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2、3、4周、第3个月行视力及验光检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球镜、柱镜和散光轴,分别对结果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1、2、3、4周、第3个月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球镜、柱镜度数及其散光轴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屈光状态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8~15岁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进行调节及双眼视功能检查,以明确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及双眼视功能的关系,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收集近视性屈光参差者60名,低度屈光参差者(1.0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0D)30名,中高度屈光参差者(双眼等效球镜差≥2.50D)30名.其中同期检查的对照组30名(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对三组人群进行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功能、Worth 4点),调节功能(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反应),水平隐斜视的检查.结果 调节幅度和负相对调节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Worth 4点,正相对调节和调节反应在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相对调节在低参差组和高参差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6.81;P=0.021,0.000);调节反应在低参差组和高参差组的高度数眼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20.12;P=0.032,0.000),高参差组与对照组相比,调节灵活度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15).高参差组和低参差组的远、近距离眼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参差组和高参差组在远/近距离的眼位(隐斜度)均较对照组大,随着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程度加大,对双眼视功能损害也加重.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也发现部分异常,低参差组和高参差组中高度数眼的调节反应较对照组落后,正相对调节在低参差组和高参差组均较对照组小,调节灵活度在高参差组中明显下降.以上调节参数的改变与近视性屈光参差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王会英  陈志敏 《河北医药》2013,(23):3567-3569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ICL植入术后序列患者15例27眼,其中男7例(12眼),女8例(15眼);观察时间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主观视觉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视力:全部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U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超过术前BCVA占16眼(59.3%),术后BCVA超过术前BCVA共25眼(92.6%)。术后UCVA及BCVA和术前BCVA比较分别为(t:5.13,P=0.00)、(t=6.26,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屈光度:术前等效球镜(sE)为(-13.37±2.12)D,术后SE(-0.59±0.39)D,散光度术前(0.93±0.42)D,术后(0.96±0.38)D,对比手术前后SE(t=32.1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度(t=0.65,P=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主观视觉质量:100%的患者认为达到或超过期望视力。远中近视力及调节力调查患者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夜间视力情况2例3眼夜间出现光晕现象。(4)并发症:术后2h6眼(22.2%)眼压大于24mmHg,均在24h内恢复正常,未观察到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早期观察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远期视觉质量需更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7.
王锴琦  吴迪  赵洁 《中国医药科学》2023,(14):153-156+169
目的 针对普通球柱镜框架眼镜(SPL)与多点近视离焦控制眼镜(DIMS)屈光矫正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位及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吉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7~12岁轻、中度近视青少年共120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DIMS组(60例)、SPL组(60例),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屈光矫正,观察两种方法屈光矫正后眼位、视力以及双眼视觉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两种屈光矫正方式治疗1、3、6个月后眼位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矫正远、中、近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IMS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近距离水平隐斜、远距离正融向力、调节性集合与调节(AC/A)比率优于S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近距离正融向力、远距离负融向力、近距离负融向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同屈光矫正方法矫正前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正1年后DIMS组屈光度低于S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SPL和DIMS进行屈光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方法追踪观察并记录婴儿6个月~2岁每半年一次的Suresight自动验光仪屈光筛查结果,分析获得完整资料的71例(142眼)屈光数据,并以6个月时的屈光状态为基础分组,对其发育趋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各年龄段屈光状态以远视性屈光状态为主,散光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球镜均值随年龄增长,度数显著减低(P<0.01);柱镜随年龄增长,度数显著减低(P<0.01);柱镜的轴向随年龄变化不明显(P>0.05。(3)6个月时球镜≥3D和<3D两组发育趋势有显著差异(P<0.01);6个月时柱镜≥2D和<2D两组发育趋势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婴幼儿时期的屈光不正有生理性下降过程,且下降规律与6个月基础屈光状态有关;建议儿童眼屈光筛查可从6个月开始,对高度屈光不正的儿童密切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阿托品散瞳前后屈光度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28例3~7岁学龄前儿童,阿托品散瞳散瞳前和散瞳后分别用自动验光仪(Topcon KR 8800电脑验光仪)检测,检测结果按照性别、屈光度等级进行分层比较。结果阿托品散瞳前后,所有被测眼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球镜、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柱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儿童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球镜、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柱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球镜、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柱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3.00D远视组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度数组均表现为球镜和等效球镜散瞳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而柱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阿托品散瞳前后球镜和等效球镜有差异,说明学龄前儿童眼睛存在较强的调节能力,建议7岁以下儿童验光务必使用阿托品散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前检查、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148例(295眼)屈光度-6.00~-14.75 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12-24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眼压、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术后12-24个月时,148例患者295眼中有257眼(87.12%)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71眼(91.86%)球镜残留屈光度在-1.00 d以内; 术后裸眼视力低于术前矫正视力,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 D的屈光回退24眼(8.13%).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是治疗近视的理想手术,但对于高度近视眼患者要注重手术前检查和手术参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波前像差检查在远视弱视儿童屈光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星华  陈辉  于靖  蓝小川 《江苏医药》2005,31(3):179-181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检查在远视、弱视儿童屈光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51例弱视患儿经1%阿托品散瞳3天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并使用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进行像差测定。结果 波前像差仪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和视网膜检影验光所测得的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分别为( 2 .11±1. 70)D, ( 1. 44±1 .07)D,78. 82±35. 15,( 2 .12±1 .63)D, ( 2. 29±1. 93)D和75. 41±38. 45。等效球镜值越大,各阶像差值越大(P<0. 05)。矫正视力和二阶像差均方根值(RMS2)和总像差均方根值(RMSg)有关(P<0. 01)。轻度弱视组的高阶像差低于中度弱视组高阶像差。随着散光度的增加,高阶像差中三叶散光、彗差、球差都增加,三叶散光、垂直彗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P<0. 05)。结论 波前像差检查能较正确地反映远视儿童眼的屈光度,可作为远视儿童屈光检查的一个客观手段。高阶像差分析有助于了解远视儿童弱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3.5~90岁不同类型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09例(115眼),随访3个月~5年半(平均24.6个月).矫正视力0.5及以上者100眼,占86.96%,术后屈光状态:球镜≤士2.00Ds者98眼,占85.21%,柱镜1个月内0.75~6.50DC,平均2.75Dc.对复杂情况的白内障,儿童白内障的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度散光患者行角膜标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手术(SMILE)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行SMILE手术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共53例(74眼),术中均行角膜标记。对比术前和术后1个月(1mo)的屈光度(球镜度,柱镜度)、裸眼视力(UDVA)、最佳矫正视力(CDVA)、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CT和高阶像差。结果:术后1mo, SMILE术后的视力、验光球镜度、柱镜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99%术眼的UDVA达成0.8及以上,CDVA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44)。术后66眼(89%)的柱镜度在-0.50D及以下,与术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mo球镜度、角膜曲率、CCT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mo水平三叶草Z33和水平慧差Z31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62,0.113);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A、垂直慧差Z3-1、斜轴三叶草Z3-3、球差Z40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使用角膜标记的SMILE术后虽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对术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斜视矫正术患者,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散光度等指标变化。结果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随着治疗时间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随着手术时间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3个月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个月的等效球镜改变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无散光类型低于术前(P<0.05),顺规性散光类型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的逆规性散光高于术前(P<0.05),斜向散光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对术眼屈光状态会造成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影响,值得临床上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激光原位角膜魔镶术(LASIK)近视患者眼轴长度与角膜屈光力、近视度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受检者199例(385只眼)患者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度,按等效球镜原则,根据屈光度将199例(385只眼)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对其屈光度与眼轴、角膜屈光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近视程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检验,r值为0.0154,无相关性(P>0.05),眼轴与中、高度近视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近视程度与角膜水平屈光力,无相关性(P>0.05),与角膜垂直径屈光力有显著相关性(P<0.05)。眼轴长度与角膜水平、垂直径屈光力,P<0.05,呈负相关。结论在近视眼中,随着眼轴延长,近视程度随之加深,而角膜屈光力有减弱的趋势,眼轴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3.5~90岁不同类型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09例(115眼),随访3个月~5年半(平均24.6个月).矫正视力0.5及以上100眼,占86.96%,术后屈光状态:球镜≤士2.00Ds98眼,占85.21%,柱镜1个月内0.75~6.50DC,平均2.75Dc.对复杂情况的白内障,儿童白内障的处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儿童远视眼的屈光演变规律。方法观察136例(272眼)远视儿童,年龄4~9岁,平均(6.02±1.25)岁,每年应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1次,连续3年观察远视度数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4~9岁年龄组儿童远视眼的远视球镜部分和远视散光部分;远视屈光度数(球镜)部分逐年降低,平均降低0.41D,每年平均降低的幅度相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远视眼远视屈光度(球镜)部分逐年降低,平均每年降低幅度相近,远视散光部分变化较小;儿童远视散光90%为顺规性散光。  相似文献   

18.
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切削术(PRK)治疗高度近视74人(123只眼),术前裸眼视力0.12±0.08,最佳矫正视力1.08±0.2,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8.19±1.75,等值柱镜屈光度1.2±0.08。手术采用单中心多次切削术。术后10天、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0.86±0.16、0.96±0.24、0.93±0.21。随访近4个月,结果显示:术后最佳裸眼视力较术前相比有显著提高,并无视力回退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的患者50例(100眼),年龄2038岁,等效球镜-1.25D38岁,等效球镜-1.25D-5.75D,随机分配一只眼采用准分子激光去除上皮(50眼),另一眼采用20%酒精去除上皮(50眼),所有手术眼的基质切削均采用VISX准分子激光SurfacePRK模式,52%的患者使用MMC。术后随访半年,主要观察项目包括术后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后裸眼视力(UCVA)、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上皮恢复时间等,结合各项观察数据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开展评价与对比。结果 t-PRK与LASEK的术前期望屈光度矫正量与实际屈光度矫正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0385±0.0755)和(0.0662±0.0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1.980±0.6141,2.580±0.5566)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2.610±0.6332,3.460±0.79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应用VISX准分子激光机行t-PRK和LASEK手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屈光度矫正疗效无明显差异;t-PRK术后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更好,较LASEK术后裸眼视力更好,刺激症状持续时间更短,角膜上皮修复更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影验光和电脑验光在近视患者验光中的效果,并加以比较,以为验光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麻痹性散瞳状态下进行验光的60例患者(118只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检影验光和电脑验光进行检查,后将两次检验的近视球镜、近视柱镜及柱镜轴位相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检验的近视球镜、近视柱镜及柱镜轴位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检影验光在近视验光中的效果较佳,但是电脑验光较为迅速便捷,可为检影验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