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 分类计数 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TN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INR大都处 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D-二聚体含 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D-二聚体检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检验仪器选用自动血凝仪.结果:化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虽然未下降至正常范围,但与化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及凝血的激活,并且,还具备严重程度不一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这些症状均会逐渐改善.所以,用于白血病检测的指标之一,就是人体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也是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金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示PT/INR、APTT、D-二聚体含量等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常规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PT/TNR,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 ANLL组与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 细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IN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TNR大都处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 幼稚细胞数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可认为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
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 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 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
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AP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初治组(38 例)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 0.01),缓解组(26 例)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t=0.72, P> 0.05),复发组(8 例)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5, P< 0.01)。患者初治时
D-二聚体的水平与缓解后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8, P< 0.01),复发时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与缓解时相
比差异明显( t=25.20, P< 0.01)。APL组初治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09, P< 0.01),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 0.05)。结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
病情进展、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 D-二聚体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1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中心的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自动血凝仪检验2组对象 D-二聚体在血浆中的含量水平。结果在化疗前,研究组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为(2.68±1.05)μg/dL,对照组为(0.31±0.13)μg/dL,研究组 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 D-二聚体含量是(1.19±0.87)μg/dL,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于检验白血病的指标,即 D-二聚体在人体血浆中的含量,同时也是了解患者病情状况、治疗成效和预后措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的血浆D-D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病程演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体积大小、病程演变的一种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NIR)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NI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INR大都处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性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经心血管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平均年龄(63.40±5.70)岁;体检者150例,平均年龄(47.40±7.60)岁;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20.30±3.50)岁。SIEMENS 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L水平,>3.12 mmol/L为阳性;SYSMEX CA7000血凝仪测定D-D水平,>0.6 mg/L为阳性。结果 LDL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237,P<0.05);冠心病组与体检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LD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D水平同时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患者中LDL水平的阳性率为75.3%;而D-D水平的阳性率为97.3%。体检组中LDL水平的阳性率为18%;LDL阳性体检者中D-D水平的阳性率为48.1%;LDL阴性体检者中D-D水平的阳性率为1.63%。结论 D-D的检测可以提高LDL水平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59例PE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结果,根据D-二聚体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D-二聚体阳性组(≥0.5 mg/L);D-二聚体阴性组(<0.5 mg/L)。比较分析两组间相关临床检查资料主要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下肢血栓形成例数、心电图典型改变(SIQⅢTⅢ)、肝功能、血脂、动脉血气分析等主要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阳性组的肺动脉平均压、室间隔受压变平或凸向左室比例高于D-二聚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线性相关分析,D-二聚体与肺动脉平均压、右室舒张末内径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P>0.05)。结论 D-二聚体阳性的PE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室间隔受压变平或凸向左室比例高于D-二聚体阴性者,但D-二聚体与肺动脉平均压、右室舒张末内径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16,P<0.01)。结论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LIATESTD-D)和快速ELISA法(VIDAS D-D)两种D-二聚体定量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LIATESTD-D和VIDAS D-D两种方法对108份健康体检及住院患者标本进行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检测的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当D-二聚体检测值在500~1000万g/ml之间时r2=0.9947,两种方法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当D-二聚体检测值<500 ng/ml和>1000 ng/ml时,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697和r3=0.9538,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不理想。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4.
15.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43例SIRS患儿及19例非SIRS患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做DIC筛查。结果SIRS组与对照组和非SIRS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组AT-Ⅲ、D-dimer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58.1%、69.8%VS1517%、21.0%,P〈0.05);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未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32.0%,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83.3%(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晓敏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1):39-39
肺栓塞 (PE)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但因其表现差异大 ,症状轻重不一 ,加之我们对之认识不足常导致误诊漏诊及生前诊断率很低[1] ,本文报道本科 1年来误诊的肺栓塞患者 4例 ,分析原因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1,女 ,70岁 ,主因突发左胸痛、呼吸困难 1天加重伴晕厥 30分钟入院。既往 5年前患急性前壁心梗并予以急诊PTCA支架术。查体 :Bp 80 /5 5mmHg ,面色苍白 ,口唇紫绀 ,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中小水泡音 ,心界向左扩大 ,心音低钝 ,心电图示 :窦速 ,陈旧前壁心梗。CK -MB弱阳性。初步诊断为 :冠心病 ,陈旧前壁心梗 ,泵衰竭。予以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芪参活血颗粒在重度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5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5所医院167例脓毒症患者进行治疗,入选患者按信封随机法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组(85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2例),分析比较2组之间炎性反应因子、凝血指标、病情危重程度评分、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IL-6、TNF-α和D-dimer水平较单纯西药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住ICU时间较单纯西药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之间Marshall评分、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中西医结合组28d病死率为24.4%,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5)临床应用芪参活血颗粒治疗重度脓毒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中药芪参活血颗粒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脓毒症可显著降低炎性反应因子IL-6及TNF-α水平,降低凝血指标D-dimer水平,缩短住ICU时间,提高28d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浆D-dimer Plus试剂在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采用D二聚体Plus试剂盒,分别对59例DVT患者和6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统计学t检验,ROC曲线分析和D二聚体在不同截断值情况下的筛检评价。结果 DVT组D二聚体(675±20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1±69μg/L),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3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用于DVT临床诊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UC=0.706,P=0.000),D二聚体水平越高,发生DVT的可能性越大;以D二聚体水平为200μg/L为截断值时,其阴性预测值和临床诊断符合率都是最高的,分别为67.06%和73.95%。结论 D-dimer Plus试剂在DVT的早期临床诊断中价值有限,而对于疑似DVT患者,建议以200μg/L作为截断值。D二聚体水平并不升高的临床疑似DVT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监测与静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采取观察对象空腹静脉血2ml,脑血管病患者为发病后1周内采血,定量检测急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DD含量。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AH血浆DD含量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测定DD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价值,对其鉴别诊断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