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中药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中药产生的药效并非仅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成分,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如颗粒大小)有关,当药物处于纳米级时常会呈现新的药效,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中可拓宽中药的使用范围。介绍了纳米中药的概念,对纳米中药的制备方法、优势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纳米中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为纳米中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的化学组成,还应与药物的物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当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粒子呈现出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就是应用中药纳米技术可能使药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乃至产生新的特性依据所在[1]。国内外学者在中药纳米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4]。徐辉碧等将矿物中药雄黄[5]和石决明[6]粉碎到纳米级,理化性质和疗效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  相似文献   

3.
雄黄是中医最早使用的矿物药物,也是由我国临床医生最先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中药。然而,由于雄黄难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导致临床使用剂量过大。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制备的纳米雄黄不仅有效提高了雄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而且展示出更强和更广谱的抗肿瘤药效作用。本文对雄黄的传统应用、纳米雄黄的制备及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文献综述,以利于广大临床科研人员更便捷地了解纳米雄黄来源、制备及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更好地开发利用纳米雄黄。  相似文献   

4.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由细胞分泌的脂质囊泡,具有天然、稳定、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近年来,EVs作为纳米仿生药物载体的报道逐渐增加,通过表面修饰技术获得功能化囊泡,进一步拓展了EVs的应用。中医药传承千年,疗效显著,但存在部分有效成分的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细胞毒性高等问题,利用EVs作为载体递送中药活性成分能够使药物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该文介绍了EVs的种类、产生机制以及表面修饰方法,并总结了其作为中药活性成分载体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中药材资源开发、中药炮制、中药制备工艺以及剂型等方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比如:如何探究中药的药效基础,如何构建中药疗效的评价方法,如何在中药栽培过程中控制其有效成分等棘手问题。中药药效的特点是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因此中药药效的评价强调人或者实验动物对药物干预体系的整体作用。而代谢组学是寻找代谢产物的终端性信息、阐明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靶点或受体,观察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以及药物分子本身的动态变化。利用现代的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契机与挑战,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中药发展中产生的新理论,对于科学地解析中药、深刻地认识中药、合理地使用中药、持续地传承中药和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传承创新、建立与临床疗效对应质量标准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张贵君教授于2000~2005年创立了中药生物鉴定法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并进行了10余年的再实践。综述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形成和实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中药发展中产生的新理论,对于科学地解析中药、深刻地认识中药、合理地使用中药、持续地传承中药和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传承创新、建立与临床疗效对应质量标准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张贵君教授于2000~2005年创立了中药生物鉴定法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并进行了10余年的再实践。综述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形成和实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明显不足,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物质研究关键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作者及其研究团队针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集成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在学术思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近十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基于整体观、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具有普适性的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研究关键技术与方法学体系,包括中药多组分表征技术、中药生物体内动态药效物质研究技术、生物捕集化学集成表征新技术、中药多成分整合作用研究技术、适宜于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成果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细胞膜色谱技术是生物色谱法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适用于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筛选研究.简要综述了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细胞膜色谱技术在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治疗白癜风药物的颜色与药效的关系,以期为治疗白癜风的选方用药与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临床治疗白癜风的有效中药方剂,对其方药药效、颜色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内服方剂中常用深颜色药物有首乌、补骨脂、丹参、红花、熟地等,外用方剂常用深颜色药物有补骨脂、密陀僧、雄黄、红花、乌梅等。[结论]药物的颜色与药效相关,临床用药应当考虑中药色象因素选用相关药物。  相似文献   

11.
纳米制剂具有独特的微小体积和微观结构,与传统制剂相比,其显著优势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药物体内过程。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及各纳米给药系统在改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减低药物毒性(Tox)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综合考察,进行选择性中药纳米给药剂型研发具有深远意义。重点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为活跃的纳米脂质体、微乳、自微乳、固体脂质纳米粒为例,与中药成分体内过程研究相结合,从ADME/Tox角度,阐述各纳米给药系统在改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体内过程方面的应用,以期对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具有整体性、多靶点和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是诠释中药作用奥秘的关键。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技术是由生命科学与色谱、质谱分离鉴定技术交叉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当前已逐渐发展成为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近年来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技术的发展做了简要综述,主要介绍了生物色谱法、脂质体平衡透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细胞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微透析生物取样/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原理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拆方、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方法,对单体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虽然线虫只是代表了一类简单的生物体,但是线虫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尤其是药物靶点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其功能完善的细胞结构、与其他高级生物的保守性使得线虫成为一个操作简单、经济有效的高通量体内研究模型。本文总结了模式生物线虫在药物活性评价中的应用。初步探讨了线虫在药物复杂体系活性评价的可行性,以及线虫为从整体水平观察和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及机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被设计用于将治疗剂靶向递送至结肠疾病部位,以改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十分有利。然而,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生理环境改变会影响药物的治疗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IBD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中药作为其补充和替代药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微米和纳米颗粒因其相对适宜的粒径、较长的药物滞留时间、可控的药物吸收率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IBD的有效工具,文章主要综述影响药物口服递送的胃肠道生理因素,微/纳米制剂的剂型设计和药效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的结肠靶向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的基本药效是临床处方用药的凭据,依据基本药效的药物分类研究对于把握药物作用倾向、发掘药效物质基础、探讨药性实质以及寻找药物替代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以经典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微簇"概念的半监督增量聚类算法,进行中药分类研究及分类方法学研究。结果显示,《神农本草经》中365味中药共聚得126类,其中的253味中药归为14个药效类,包括补益类、清热类、利水类、除痹类、治疗妇科疾病类和治疗蛊毒鬼疰类等;112味中药单独成112类,与已知不同类别同时具有高相似度是产生大量独立类别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的半监督增量聚类法具有聚类质量好、可拓展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中药分类研究,并充分反映出中药多样性和复杂相似性,为依据药效的中药分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考和方法学探讨。  相似文献   

17.
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简要地综述了纳米科技及纳米药物的发展,阐明了纳米中药的进出、纳米中药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制备技术,介绍了用特种高分子化合物解决纳米中药的制备及阻止其聚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临床个体化评价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代谢组学研究六味地黄胶囊在健康人、临床评价有效受试者、临床评价无效受试者的指纹图谱差异,为中药个体化评价方法的推广提供试验依据,并试图发现六味地黄胶囊治疗肾阴虚证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单病例随机对照评价有效者和无效者,给予连续服用六味地黄胶囊3 d,采用液质联用测定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分析3组人群服药后的代谢产物差异。结果:3组人群血浆样品正、负离子扫描总离子流色谱图未发现明显不同,进一步数据分析筛选的生物标记物提示3组人群服用六味地黄胶囊后其生理代谢受到干扰,并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将所得的生物标记物用自建的六味地黄胶囊代谢库进行检索,没能发现相同离子,说明所得到的标志物均为内源性物质。结论:3组人群服药后代谢差异印证了单病例随机对照评价证候类中药的可行性,肾阴虚证的生物标志物及六味地黄胶囊对其的影响仍需大量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与基因、网络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科技革命。纳米技术为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由于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如颗粒尺寸等)密切相关。综述纳米中药的发展,阐述了纳米中药的概念、特性,介绍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另外探讨了纳米中药面临的一些问题,展望了纳米中药制剂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以天然微粒为载体,将细胞、细胞外囊泡或分离纯化后的细胞膜涂覆在药物表面,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药物递送系统。细胞和细胞外囊泡是内源性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鉴于其宿主特性,它们还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此外,以细胞/细胞外囊泡为载体来递送化学、基因等药物能够改善其水溶性差、毒性大等问题从而改善药效。针对中药以及中药活性成分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该递送系统的发展为其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从细胞和细胞外囊泡着手,主要从其生理学功能和作为药物载体的独特优势两方面综述了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