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2组,Ⅰ组为静吸组;Ⅱ组为静脉组。诱导后Ⅰ组吸入异氟醚,Ⅱ组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于麻醉前、诱导后、手术10min、手术50min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和ANP的含量。结果:①ET在I组手术10min时下降,50min及术毕显著下降(P均<0.01);而Ⅱ组无明显变化。ANP在Ⅰ组手术50min明显下降(P<0.05);Ⅱ组术毕却明显升高(P<0.05)。②一秒呼出率(FEV1)在Ⅰ组手术10min及50min显著增加(P均<0.05),Ⅱ组却无明显变化。结论:静吸复合麻醉比全凭静脉麻醉可能更适合于气道高反应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麻药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 2 0例 ,随机分为 2组 ,Ⅰ组为异氟醚组 ,Ⅱ组为异丙酚组。麻醉诱导均用异丙酚 ,气管插管后Ⅰ组吸入 1 0MAC异氟醚维持麻醉 ,Ⅱ组输注异丙酚 6 0~ 70 μg·kg-1·min-1维持麻醉。于麻醉前、诱导后、手术 10min、手术 5 0min及术毕采静脉血 ,用放免法测定血浆 6 酮 前列腺素 1α( 6 Keto PGF1α)和血栓素B2 (TXB2 )的含量。结果 :( 1) 6 Keto PGF1α在两组诱导后均显著下降 (均P <0 0 1) ,然后渐升 ,Ⅰ组在手术 5 0min时升至高峰 (P <0 0 1) ,Ⅱ组在术毕升至高峰 (P <0 0 5 )。 ( 2 )TXB2 在两组诱导后均明显降低 (均P <0 0 1) ,Ⅰ组在术毕恢复 ,但Ⅱ组术毕却明显升高 (P <0 0 5 )。 ( 3) 6 Keto PGF1α与TXB2 的比值 (K/T值 )在诱导后均显著升高 (均P <0 0 1) ,Ⅰ组在手术 5 0min时显著升高 ,并延续至术后 (均P <0 0 1) ;Ⅱ组则逐渐降低至术前水平。结论 :异丙酚诱导可增加前列环素 ,降低血栓素 ,有助于抑制插管刺激。而用 6 0~ 70 μg·kg-1·min-1异丙酚维持麻醉时此作用不及 1 0MAC异氟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应、不良反应和效价比。方法选妇科腹腔镜探查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8—5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两组均以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6mg/kg及丙泊酚静脉诱导气管插管,Ⅰ组丙泊酚采用血浆TCI静脉诱导,并维持至术毕,靶浓度为3—4μg/ml;Ⅱ组丙泊酚采用1.5~2mg/kg静脉诱导,维持麻醉采用吸入七氟醚,MAC控制在0.6—0.8,以及丙泊酚4~6mg/(kg·h)持续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意识消失及麻醉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及费用。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手术、清醒时间及各时段MAP及HR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意识消失时间Ⅰ组)(3.7±2.4)min,长于Ⅱ组(0.6±0.2)min(P〈0.05)。Ⅰ组苏醒期躁动2例、PONV5例,明显低于Ⅱ组7例、13例(P〈0.05)。Ⅰ丙泊酚用量(74.9±24.3)ml明显多于Ⅱ组(30.6±10.5)ml(P〈0.05),两组麻醉用药的价格基本一致。结论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具有并发症少,无环境污染的优点,且两种麻醉费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声带显微外科手术中 ,全麻及肌松条件下行喷射通气与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成年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 (喷射通气组 ) 2 0例 ,Ⅱ组 (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组 ) 2 0例。两组均以芬太尼 3 μg/kg ,丙泊酚 2mg/kg ,阿曲库铵 0 5mg/kg静脉诱导后 ,Ⅰ组不作气管插管 ,仅在声门口行喷射通气 ;Ⅱ组则行气管插管间歇正压通气。观察比较两组的通气变化、心率、血压及术毕苏醒时间。结果 :Ⅰ组 (喷射通气组 )中 4例由于屏气导致血氧下降 ,置入支撑喉镜后心率明显增快 (P <0 0 5 ) ,血压值变化不明显 ;Ⅱ组 (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组 )心率、血压、血氧变化不明显。两组术毕苏醒时间 ,Ⅱ组 (19 0 0± 3 16)min明显短于Ⅰ组 (2 6 5 0± 3 2 4)min(P <0 0 1)。结论 :全麻及肌松条件下行声带手术 ,采用间歇正压控制通气技术优于喷射通气技术 ,麻醉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LC围术期血浆IL - 6、IL - 1 0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2 0例慢性胆囊炎LC(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0例即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 (GEA)组和全麻 (GA)组 ,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 (T0 ) ,CO2 气腹后 30min(T1 ) ,术毕拔管后 5min(T2 )、术后第 1天晨血浆IL - 6 ,IL - 1 0和皮质醇水平。结果 :皮质醇GEA组 ,术中术后无显著改变 ,但GA组CO2 气腹后 30min和术毕拔管后 5min显著升高 (P <0 .0 5 ) ,组间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两组血浆IL - 1 0水平在CO2 气腹后 30min和术毕拔管后 5min时均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 (P <0 .0 1 ) ,其中GEA组IL - 1 0水平高于GA组 (P <0 .0 5) ,术后 2 4h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IL - 6在两组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无明显升高。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可明显减轻LC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尹正  崔连东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39-2341
目的:观察ASA不同级别的病人行上腹手术围术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IL-6、IL-8及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手术麻醉对病人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及对病人免疫力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病人20例及ASAⅢ级病人15例,均行单纯全麻。所有病人于麻醉前、切皮后5min和60min、术毕及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ACTH、COR、IL-6、IL-8及TNF-α的含量。结果:(1)ASAⅢ级病人与ASAⅠ~Ⅱ级病人相比,血浆ACTH、COR、IL-6浓度于术毕、术后24h明显高于ASAⅠ~Ⅱ级病人;IL-8浓度于术后24h明显高于ASAⅠ~Ⅱ级病人。(2)两组患者在各时点血浆ACTH浓度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后5min和60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术毕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浆COR、IL-6浓度与麻醉前相比,术毕及术后24h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IL-8浓度与麻醉前相比,术后24h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TNF-α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动态观察病人围术期血浆ACTH、COR、IL-6、...  相似文献   

7.
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微量泵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条件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麻醉组(Ⅰ组)、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60例。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Ⅰ组明显小于Ⅱ、Ⅲ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Ⅰ组早于Ⅱ、Ⅲ组(P〈0.05),并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微量泵静脉控制麻醉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环境温度和老年病人全麻后上腹部手术期间核心温度变化的关系。方法:100例年龄大于65岁、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室环境温度设置的不同,随机将病人分为4组:Ⅰ组18~20℃,Ⅱ组~22℃,Ⅲ组~24℃,Ⅳ组~26℃。术中持续监测并记录核心温度(食管温度)。分析核心温度改变同手术室环境温度的相关性。结果:4组病人麻醉诱导后体温均开始下降。在诱导后60min下降幅度最大;在诱导后60min、120min以及术毕,Ⅰ组同Ⅲ、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同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同Ⅲ组比较在诱导后60min、120min两个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毕核心体温小于35℃的发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Ⅲ、Ⅳ组(P<0.01),Ⅱ组显著高于Ⅳ组(P<0.01)。在诱导后60min和术毕的体温下降幅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回归关系。结论:环境温度直接影响老年病人全麻后上腹部手术期间的核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针刺麻醉对机体的调理作用 ,将针刺麻醉与气管内全身麻醉结合应用于开胸手术 ,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A组 )为针灸麻醉复合气管内全身麻醉 ,对照组 (B组 )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每组各 2 0例 ,A组先选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 ,诱导时间为 2 0min ,然后行气管内全身麻醉 ,术中继续通电针刺至术毕。结果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 1min ,剖胸探查时及拨管后 1min ,血压、呼吸均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 <0 .0 5~ 0 .0 1 ) ,而A组麻醉后血压呼吸在上述各期稳中略有升高 (P >0 .0 5 ) ,术中麻醉用药明显少于B组 ,术毕患者清醒早 ,较少需要催醒。结论 :针灸麻醉不仅能有效抑制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同时在麻醉维持期间同全身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 ,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 ,使循环更稳定 ,术毕苏醒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心钠素 (AN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 60例慢性乙型肝炎、3 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ET、ANP、CGRP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并作相关分析 ,肝硬化患者同时测定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结果 ①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ET、N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5 ,且随着病变的加重 ,两者升高得更显著 ,CGR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ANP与对照组无差别 ,P >0 .0 5。②慢性乙肝组肝功能好转 ,ET、ANP、CGRP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肝硬化组肝功能好转 ,ET下降 ,P <0 .0 1,CGRP上升 ,P <0 .0 5。慢乙肝重度、肝硬化组治疗后NO下降 ,P <0 .0 5 ,P <0 .0 1。③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ET与NO呈正相关 ,P <0 .0 1;ET、NO、ANP、CGRP与肝功能无密切关系。结论 血管活性因子ET、NO、ANP、CGRP共同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 g/L或10 g/L利多卡因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病人血压、心率、血液皮质醇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年龄60-78岁拟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5 g/L利多卡因组(A组)和10 g/L利多卡因组(B组),每组20例。麻醉过程中每5 min测量血压、心率1次至手术结束。于麻醉前、切皮后5 min、切皮后30 min、术后1 d分别抽静脉血5 mL测定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两组病人切皮后5 min、切皮后30 min及术毕收缩压明显低于麻醉前(t=2.482-11.261,P〈0.05),B组在切皮后30 min和术毕收缩压明显低于A组(t=2.269、6.066,P〈0.05),B组切皮后5 min、30 min心率均明显低于麻醉前(t=2.290、2.635,P〈0.05);两组切皮后30 min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t=3.561、4.030,P〈0.05);两组切皮后30 min和术后1 d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t=2.171-4.849,P〈0.05、0.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中有5例病人须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结论硬膜外与全麻联合应用不能完全抑制胸部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硬膜外应用利多卡因浓度高则应激反应抑制程度高;对老年病人,尤其是并缺血性心脏病病人,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时,硬膜外用药以选用低浓度利多卡因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七氟醚的麻醉效应及其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2 8例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 ,分为七氟醚组和安氟醚组 12例 ,采用BOM -edNCCOM -3型无创心功能监测仪 ,记录麻醉前、麻醉时、手术时、手术毕等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同时连续监测SPO2 、PETCO2 的变化 ,并记录麻醉清醒时间。结果 :AG组在麻醉手术期间血液动力学各参数较麻醉前有明显的下降 (P <0 0 5 ) ;SE组除手术开始时MAP、S、D有轻微下降外 ,其余参数在麻醉期间基本平稳 ;AE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大于SE组 (P <0 0 1)。结论 :七氟醚麻醉能维持循环稳定 ,且可控性好 ,适合于Ⅰ~Ⅲ级的胸腔镜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醒血药浓度的丙泊酚(〈1.5μg/mL)联合氯诺昔康对全麻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腹部手术4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胺+丙泊酚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异氟烷、靶控输注丙泊酚、间断追加阿曲库胺和芬太尼维持。Ⅰ组患者于手术前及术毕前30min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mg,并于手术结束前15min将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调至1.2μg/mL直至拔管后5min;Ⅱ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手术结束前15min停用丙泊酚。观察记录术毕前30min时(T0)、缝皮时(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时(T3)、拔管后10min(T4)等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以及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主诉疼痛时间。【结果】与T0比较,Ⅰ组在T3时MAP有升高(P〈0.05)外,其余各时点MAP、HR均变化不大(P〉0.05);Ⅱ组则在T1、T3、T4时,MAP和HR均有差异(P〈0.05)。Ⅰ组在T1、T3、T4时与Ⅱ组比较,MAP和H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Ⅰ组在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1),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主诉疼痛时间Ⅰ组明显比Ⅱ组延长(P〈0.01)。【结论】清醒血药浓度联合氯诺昔康在全麻患者苏醒期镇痛效果好,不延长苏醒时间,能减少不良反应,维持较平稳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地塞米松对甲状腺手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治疗作用。方法100例ASA为Ⅰ~Ⅱ级甲状腺手术病人分为5组,每组20例,各组病人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15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氟比洛芬酯50mg,地塞米松5mg和氟比洛芬酯50mg,地塞米松10mg和氟比洛芬酯50mg,地塞米松15mg和氟比洛芬酯50mg。手术结束后2、4、8、12、24和48h应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估切口疼痛程度,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h各组的VAS评分没有明显差别(P〉0.05),术后4、8、12、24hⅡ组的VAS评分低于Ⅰ组,Ⅲ组低于Ⅱ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低于Ⅰ组(P〈0.05),Ⅳ和Ⅴ组VAS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1)和Ⅲ组(P〈0.05),术后48h各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术后0~2h内各组均无恶心、呕吐发生,2~48h内各组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分别为9、8、3、2、3,应用地塞米松组恶心、呕吐明显低于未用地塞米松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开始前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和地塞米松10mg,可以获得术后较好的镇痛、止吐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探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最佳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Ⅲ级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两组麻醉诱导相同,气管插管后,I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4μg/(kg·min),异丙酚4—6mg/(kg·h)维持;Ⅱ组吸入2.0%~2.5%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根据临床征象如血压、心率、ETCO2、体动等,随时调整输注速度及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必要时间断加入罗库溴胺10mg,记录术毕至清醒时间及术毕至拔管时间,观察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随访术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结果清醒时间Ⅰ组为(6.9±2.1)min,Ⅱ组(9.8±3.0min)(P〈0.05),拔管时间Ⅰ组为(9.0±2.7)min,Ⅱ组为(12.6±3.8)min(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Ⅰ组为0,Ⅱ组为30%(6/20),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持续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优于七氟醚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安氟醚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cyclase ,AC)及磷酸二酯酶(Phosphodisterase ,PDE)活性的动态变化,并探讨cAMP在其麻醉中的可能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吸入1 5 %的安氟醚,分别在未吸入安氟醚时(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2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的腺苷酸环化酶及磷酸二酯酶活性。结果在皮层,与对照组相比,AC活性在诱导期时开始升高,麻醉期时及恢复期时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清醒期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DE活性在诱导期时和麻醉期时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在海马,与对照组相比,AC活性只在麻醉期时升高明显(P <0 0 5 ) ;PDE活性在诱导期时和麻醉期时下降明显(P <0 0 5 ,P <0 0 1)。在脑干,与对照组比,AC活性在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均高于对照组(P <0 0 5 ) ;PDE活性只在麻醉期下降显著,(P <0 0 5 )。结论安氟醚升高大脑皮层、海马及脑干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了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增加了cAMP的含量,提示cAMP在安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动脉压力(PAP)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于我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252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PDA70例,ASD65例,VSD110例,VSD+PDA4例,VSD+ASD3例。252例患者中男112例、女140例,平均年龄19.2±15.0(4~76)岁;按术中测得的PAP分为3组:A组(PAP<30mmHg, n=92);B组(30mmHg≤PAP≤50mmHg, n=126);C组(PAP>50mmHg, n=34)。所有患者均于封堵术当日晨7时抽取静脉血5ml,检测血浆BNP、ANP、AngⅠ、AngⅡ及ET浓度。结果 ① 与对照组及A组比较,B、C两组的血浆ANP、AngⅠ、AngⅡ、ET浓度以及C组的血浆BNP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p<0.01)。② 与B组比较,C组的血浆BNP、AngⅡ及ET浓度也显著增高(p<0.01)。③ CHD患者的血浆BNP、ANP、AngⅠ、AngⅡ及ET浓度与PAP均呈正相关(p<0.01);亚组分析显示PAP越高,其相关性越好。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NP、ANP、AngⅠ、AngⅡ及ET浓度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且肺动脉压力越高,相关性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胸段硬膜外联合全麻对术中应激反应、循环状态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4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Ⅰ组,n=22)、胸段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Ⅱ组,n=22)。测定麻醉前、插管后1 min、手术切皮时、切皮后1 h、拔管后1 min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血糖(Glu)水平,记录循环指标、全麻用药量、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Ⅰ组Glu于切皮前高于Ⅱ组(P〈0.05),手术1 h显著高于Ⅱ组(P〈0.01),Cor与Glu变化一致,Ⅰ组E在气管插管后和拔管后明显升高,Ⅱ组术中较平稳;Ⅰ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切皮前及术中1 h波动较大,Ⅱ组术中较平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全麻用药明显少于Ⅰ组(P〈0.01),Ⅱ组术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通气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结论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胸段硬膜外联合全麻可明显减轻结直肠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并能有效地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施行婴幼儿腹部手术安全、有效、实用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年龄3 d至3周岁行腹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骶管阻滞加浅全麻,Ⅱ组采用气管插管或喉罩静脉全麻。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手术探查、手术结束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数据变化,计算两组患儿丙泊酚、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时间以及苏醒质量。结果Ⅱ组患儿在手术探查时HR明显增快,血压(BP)升高,与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组内比较,两组患儿在手术探查时HR均有所增快,但Ⅱ组增快更为明显(P<0.01),Ⅰ组增快较缓和(P<0.05),Ⅰ组在手术探查时BP无明显变化,Ⅱ组在手术探查时BP明显升高(P<0.01)。Ⅱ组患儿丙泊酚、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Ⅰ组,苏醒时间也较Ⅰ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婴幼儿施行腹部手术,采用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是较为理想、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