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直接PCI)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发生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62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32例患者接受UK静脉溶栓治疗(UK)组),两组均于发病6h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两组院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PCI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高于UK组(96.7%:62.5%),P〈0.05。临床疗效:直接PCI组再发梗塞、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比率明显低于UK组,(13.3%:34.4%),P〈0.05。二周后超声心动图显示,直接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UK组(64.9±7.6)%:(49.1±7.3)%,P〈0.05,也明显高于UK组中溶栓成功组(64.9±7.6)%:(53.4±8.5)%,P〈0.05。结论:直接PCI是AM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IRA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探索基层医院提高AMI治疗效果的新途径。方法将495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的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120mg/次,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再通率分别为61.8%、6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2%和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川芎嗪治疗AMI能有效抑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心功能降低的抑制作用近期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3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r-S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的再通率。结果 (1)30例AMI患者冠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25/30)。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88.5%(23/26);发病6-18h溶栓再通率50.0%(2/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65岁患者的再通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65岁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SK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提倡。对于〉65岁患者如无禁忌证,也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将316例老年(≥60岁)AMI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组,76例)和非糖尿病组(ND组,240例),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PCI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DM组患者血脂异常、空腹血糖水平、前壁AMI百分比均显著高于ND组[分别为42.1%和24.2%,(10±3)mmol/L和(5±2.1)mmol/L,68.4%和49.6%,P〈0.05]。(2)DM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者显著高于ND组(60.5%和42.1%,P〈0.05),DM组三支病变、弥漫病变率显著高于ND组(78.9%和46.3%,67.1%和46.3%,P〈0.01)。(3)PCI即刻成功率、术中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治疗老年AMI并发糖尿病患者近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高龄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口服阿斯匹林(ASA)。常规治疗组31例,除不用UK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血管再通率溶栓组为66.7%(20/30),常规治疗组为12.9%(4/3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住院4周病死率为3.3%,常规治疗组为22.6%,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UK+ASA治疗高龄AMI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爱通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子龙  陈立  李凤玲 《山东医药》2006,46(35):45-46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应用小剂量(50mg)爱通立(rT—PA)和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总再通率观察组为82.6%、对照组为50.0%.发病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分别为89.29%、60%,两组比较P均〈0.01;5周病死率分别为6.5%和9.6%;P〉0.05。认为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疗效优于UK,发病后6h内治疗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急诊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减少医疗环节,缩短AMI患者从发病到溶栓的时间,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时得到溶栓治疗的有效措施。我院急诊科自1994年6月至1997年4月溶栓治疗AMI病人53例。病人到达急诊室至开始溶栓时间由1994年76.8±50.3分钟缩短到1996年以来25.4±19.0分钟(P<0.01),平均40.3±34.2分钟。静脉溶栓病人占同期就诊AMI病人41.7%(53/127),发病6小时内再通率为75%(33/44),总再通率为66.0%(35/53)。5周总病死率11.32%(6/53),再通组和非再通组分别为2.86%和27.78%。对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1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再通率、出血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溶栓再通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观察组出血率为11.36%,对照组出血率为34.09%,观察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能够显著提高溶栓再通率,降低出血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基层医院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与尿激酶(UK)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资料完整的126例STEMI静脉溶栓患者,分为UK对照组(67例)和rt—PA治疗组(59例),对溶栓再通情况和溶栓并发症进行评价,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动脉(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比较两组30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后,与UK组比较,rt—PA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56.7%%比81.4%),左心衰竭(13.4%比5.1%)、心源性休克(7.5%比3.4%)、再缺血胸痛发生率(9.0%比3.4%)明显降低(P〈0.01);皮肤穿刺部位轻度出血率升高(7.5%比27.1%,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无严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尿激酶,合并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7例),两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口服。观察两组治疗的血管再通率,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AMI、恶性心律失常、肺水肿等)的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60.3%:74.5%,P〈0.05),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0d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其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老年DM合并CAD患者(DM组)和102例老年非DM合并CAD患者(NDM组)的冠脉造影结果、Holter结果和随访期内所发生的心脏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记录各组的冠脉病变特点、24h心肌缺血特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DM组冠脉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血管狭窄数目明显高于NDM组(分别为42.0%对18.6%,P〈0.001、37%对23.5%,P〈0.05、3.51±1.64对2.10±1.12,P〈0.05);其Holter结果显示: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ST段压低幅度、ST段压低总时间、缺血发作平均时间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NDM组[分别为(5.9±1.7)次对(3.2±0.9)次、(2.8±0.7)mm对(1.8±0.5)mm、(56.1±5.2)min对(33.4土2.8)min、(11.3±3.1)min对(6.2±1.8)min和54.0%对26.5%,P分别〈0.05、〈0.05、〈0.05、〈0.05和〈0.0013;Hoher记录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时,临床发生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DM组明显低于NDM组(为8.0%对19.6%,P〈0.05);随访期内,DM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比率明显高于NDM组(10%对4.9%,P〈0.05)。结论老年DM合并CAD患者的冠脉三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NDM患者;Hoher监测到这类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缺血程度、缺血持续的时间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也明显高于NDM患者,但临床上多缺乏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随访期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于NDM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许勤华 《山东医药》2011,51(23):36-3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对52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及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43例血管再通(82.69%)、9例(17.31%)未达血管再通标准,其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58.1%、22.2%(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溶栓后血管再通者易并发心律失常,但一般对症处理后可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68例STEMI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均分为尿激酶组(34例)和阿替普酶组(34例)。检测24h动态心电图,分析计算窦性心率震荡[震荡初始(T0)、震荡斜率(TS)]。统计临床溶栓再通率及再通时间、胸痛症状缓解率以及终点事件。结果:与尿激酶组比较,阿替普酶组再通率(52.9%比73.5%)、胸痛症状缓解率(55.9%比82.4%)及TS[(5.50±2.11)ms/RR比(8.69±3.82)ms/RR]均显著升高,T0[(2.34±0.28)%比(0.75±0.04)%]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尿激酶溶栓再通亚组比较,阿替普酶溶栓再通亚组溶栓再通时间[(183.1±62.9)min比(120.6±54.8)min]显著减少、T0[(1.16±0.13)%比(0.32±0.06)%]显著降低,TS[(8.42±2.93)ms/RR比(12.13±4.65)ms/RR]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尿激酶明显,能有效改善窦性心率震荡。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梗塞(AMI)患者应用尿激酶作静脉溶栓治疗,以60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不良反应、近期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66.7%,明显高于未溶栓的对照组(53.3%),4周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 0.01);溶栓距发病时间<6 h者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150万U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明显优于尿激酶100万U(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尿激酶两种剂量的不良反应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早期溶栓治疗终止急性心肌梗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治疗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频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以给栓溶剂后2h内胸痛基本消失,抬高的ST段降低/〉5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但峰值≤正常高限的2倍,作为终止AMI的定义。将接受溶栓治疗的1120例AMI患者分为真正AMI与终止AMI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溶栓开始时间与AMI终止率的关系等临床特点。结果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为80.5%;7.1%达AMI终止标准。起病1h开始溶栓者中AMI终止率为22.0%,明显高于其他各时间段(P〈0.01);终止率在尿激酶(UK)组为7.0%,链激酶(SK)组为6.7%,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t)为7.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终止组的急性期Killip Ⅲ/Ⅳ、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30天病死率分别是3.9%、18.0%、1.3%、0;低于真正AMI组的17.1%、30.0%、8.0%、6.0%(P〈0.01)。结论早期溶栓可终止少数AMI发生并改善预后,AMI终止的发生与起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相关,与溶栓药物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随机分为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置入冠脉内支架组(预扩张支架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PECT)、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峰值时间及6个月临床随访来评价两种方法对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虽然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24h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48.14±4.43)%、(96.38土10.31)ml、(49.52±4.91)ml出境 vs 92%、(47.94±4.47)%、(99.66±13.26)ml、(48.18±5.32)ml,P〉0.05];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MBG分级2~3级明显增高(90%VS74%,P〈0.05)、无复流发生率达10% vs 26%(P〈0.05),术后24h内SPECT心肌灌注积分(MPDS)明显降低(3.68±1.52 vs 4.93±1.84;P〈0.05)、CK-MB峰值明显减少[(217.2±96.86)U/L vs (260.22±97.78)U/L;P〈0.05)、CK-MB峰值时间明显提前[(11.72±2.67)hVS(13.7±2.06)h;P〈0.05),而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显著减少[分别为(40.48土7.18)min、(12.84±3.77)min、(134.82±55.05)ml vs (44.54±6.2)min、(15.82±5.08)min、(158.12±53.9)ml;P〈0.05];随访6个月后,与预扩张组比较,直接支架组LVEF明显增高[(52.19±3.36)% vs (50.2±5.32)%;P〈0.05],MPDS、LVEDV、LVESV显著减低[分别为2.39士1.50、(92.2±5.8)ml、(44.76±3.28)ml vs 3.11±1.74、(95.41±7.79)ml、(47.05±5.54)ml;P〈0.0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2级明显减少(8% vs 24%,P〈0.05)。结论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左室重构,并可改善远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尿激酶(UK)静脉滴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61例AMI患者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证,随机分成小剂量溶栓组和大剂量溶栓组。小剂量溶栓组31例,以60万UUK溶于5%葡萄糖液100ml溶液中30min内静滴完;大剂量溶栓组30例,以150万UUK溶于5%葡萄糖100ml溶液中30min内静滴完;其他基础治疗两组相同。每组患者溶栓开始3h内每30min检查一次心电图,以后定期检查;溶栓开始至起病24h内每2h一次血清CK、CK-MB,起病48h测定最后一次。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胸痛变化和呕吐物、痰液、大小便、皮肤、黏膜的出血征象。结果 小剂量溶栓组出血并发症为3.23%,低于大剂量溶栓组的20%,经比较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两组消化道出血、血痰、血尿发生率之和的比较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再梗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相近,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以60万u尿激酶静滴法治疗AMI出血并发症尤其脏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疗效可靠,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0.
对163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疗效、安全性从不同分层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总再通率65.6%,出血率11.0%,5周内死亡率9.2%,起病距溶栓6h内再通率明显高于6b以后(P<0.01),且死亡率低。不同年龄组6h以内再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70岁组6h后再通率低于其他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出血率及死亡率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再通率低、死亡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激酶剂量以150万u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