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后口服胆汁能否改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以及口服胆汁对患者是否有不良影响。方法用"数字随机分布表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行PTCD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采取相同治疗方式,观察组口服胆汁,对照组不服用胆汁。将两组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胆红素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口服胆汁对行PTCD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肝功能和肠胃功能无明显增强作用;观察组的营养指标中人血白蛋白浓度、总蛋白浓度以及三头肌皮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口服胆汁可以促进行PTCD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营养吸收。结论口服胆汁对行PTCD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营养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6月在我院肝胆病区住院的梗阻性黄疸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0例;分别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共7 d。观察术前、术后8 d患者的一般情况、肝功能、临床营养、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显著缩短[(42.5±7.2)h与(56.2±10.4)h],平均营养费用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减少[(809.5±45.6)元与(1 209.5±125.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8 d肠内营养组患者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及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有效减黄方法。利用肠内营养管与PTCD连接,不仅可以有效地进行肠内营养,而且可以将PTCD引流之胆汁回输入患者体内,防止大量胆汁丢失造成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同时可以协助患者消化吸收肠内营养要素。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高龄病人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血清内脏蛋白的差异.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手术高龄结直肠癌病人(腹腔镜组)20例,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高龄病人(开腹组)21例,于术前、术后第1 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晨采血,检测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RE)、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t=2.268~6.615,P<0.05),两组术前ALB、PRE、TRF、Rb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2、3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4种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30.35~126.30,q=7.85~20.14,P<0.01);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术后1~3 d组内4种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2 天两组之间4种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天腹腔镜组4种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开腹组(t=6.55~11.16,P<0.01).结论 高龄病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有利于人体内脏蛋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5月因胆管结石致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25名,随机分两组,13例术后接受肠内营养( EN组),12例术后行肠外营养( PN组),观察两组的胆红素和肝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胆红素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功能的恢复情况,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EN组TBIL、DBIL较PN组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检验值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5名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术后1-3月,EN组的13例患者,术后胆红素在第10天恢复,平均第28天肝功能恢复,均无并发症出现.PN组的12例患者胆红素在19天恢复,于术后两个月肝功能恢复,其中1例现胆红素下降数日后又反跳,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并发症.结论: OJ术后减黄胆红素呈进行性下降而顺利恢复,早期使用肠内营养可以有效的改善肝损害,使肝功能恢复的时间减少,且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汁回输在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2例低体重胆道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于术前、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营养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体重下降、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胆汁回输组患者术后TBIL、ALT下降幅度和血清ALB、PRE升高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术后体重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较胆汁回输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回输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低于对照组。结论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胆汁回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联合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对并发梗阻性黄疸胰头癌病人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5例伴有黄疸的胰头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联合营养支持组(治疗组)45例,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胆肠吻合术20例,对照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胆肠吻合术2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前清蛋白(PA)、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TBI、ALT均低于术前(t=17.402~79.547,P<0.05),治疗组TBI下降比对照组快(t=-89.000,P<0.05).术后治疗组PA高于对照组(t=13.830,P<0.05),两组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PA高于行胆肠吻合术病人,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对照组早于治疗组(t=71.500,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联合营养支持可明显促进并发梗阻性黄疸胰头癌病人术后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0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免疫功能指标[淋巴细胞计数(LY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RF、ALB、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LYM、IgA、IgG、IgM、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辅佐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并胆道支架种植术对复发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发恶性梗阻性黄疸超声辅佐下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21例成功行PTCD并胆道支架种植术,3例行单纯PTCD.4例患者出现出血(腹腔出血,胆道出血),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无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PTCD并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较好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对无手术机会的复发恶性梗阻患者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与经皮经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12例行PTCD治疗的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n = 42)与预后良好组(n = 70)。比较2组临床资料、PTCD前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分析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对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2组梗阻部位、总胆红素水平、Child-Pug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后不良组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应变均值较预后良好组低,蓝色领域百分比较预后良好组高(P < 0.05);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Child-Pugh评分有关(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均为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患者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联合诊断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AUC为0.862。  结论   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测量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患者肝功能及预后有关,PTCD术后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有助于疾病预后预测,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程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5月行P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84例,根据黄疸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黄疸组42例,中度黄疸组58例,重度黄疸组84例,其中重度黄疸组又根据术前减黄与否分为未减黄亚组43例和减黄、亚组41例,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结果 184例PD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胰漏、切口感染)32例(17.4%),轻度黄疸组发生率为4.8%(2/42),中度黄疸组为15.5%(9/58),重度末减黄亚组为39.5%(17/43),重度减黄亚组为9.8%(4/41);重度减黄亚组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胰漏的发生率低于未减黄亚组(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未减黄亚组(P<0.05);重度未减黄亚组病死率为2.3%,,中度黄疸组为1.7%,轻度黄疸组和重度减黄亚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D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与黄疸程度密切相关,术前减黄可有效改善机体状态和耐受力,尤其对于重度黄疸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在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观察胆汁引流情况,有无并发症,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均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97.40%(37/38),二次置管成功率2.6%(1/38);术后引流通畅,...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术下胆道活检诊断恶性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4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行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减黄术中,进行PTC术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8F鞘,活检钳经鞘内送入并对病变狭窄段行胆道钳夹活检,获取多个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4例患者22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阳性率为91.67%。病理报告胆管腺癌15例,胆管鳞癌1例,胰腺癌2例,肝癌2例,胃腺癌胆总管转移1你,硬化性胆管炎1例,阴性结果2例。结论: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获取组织学病理依据的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玲  唐寒秋 《医学综述》2011,17(20):3194-319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治疗,术后观察生命体征、胆汁引流量、临床症状及置管后1周胆红素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腹膜炎表现和出血症状。结果 32例患者置管成功30例,成功率为93.75%,2例置管失败。置管引流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胆红素明显下降。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方法简便、安全、微创、痛苦少的特点,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恶性梗阻黄疸患者接受经皮穿肝胆管支架置入后发生早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可行治疗方案。方法  观察128例恶性梗阻黄疸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内发生胆道感染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引流成功率71.1%(91/128),早期胆道感染发生率30.4%(39/128)。年龄、致胆管狭窄类型、梗阻部位、黄疸持续时间、支架位置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比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后3者为独立危险因素。支架跨过十二指肠大乳头患者引流成功率高82.5%(47/57),早期胆道感染发生率19.2%(11/57)低于未跨过组38.0%(2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3,P =0.014)。结论  经皮穿肝胆管支架置入术针对恶性梗阻黄疸患者减黄效果稳定、操作安全。支架跨过十二指肠大乳头能够迅速减黄从而降低早期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68例(观察组),开腹手术引流组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不能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对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5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分为A、B两组,在超声及X线双监视下行PTCD术。A组(n=20)采取套管穿刺技术,B组(n=38)采取一步法Seldinger穿刺技术;27例术后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单纯动脉灌注化疗(TAI)术;观察肝功能的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并发症做相应的处理;随访并分析生存率。结果PTCD术后1周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碱性磷酸酶(ALP)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均〈0.01),2周后减黄效果趋于稳定;有发热症状者于1-7 d消失,白细胞升高者1周内显著下降(P均〈0.01);发生各类并发症共17例次,包括发热、腹痛、出血、胆漏、胆红素血症、引流管或支架阻塞等,A、B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获成功处理;PTCD术后接受TACE或TAI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PTCD者(P〈0.01)。结论PTCD在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及控制感染方面疗效可靠;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穿刺方法无关,需积极处理以保证引流;PTCD联合TACE或TAI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龚辉  缪玉兵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9-30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5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原发行肝癌10例,胆管癌18例,胰头癌9例,胆囊癌3例,肝门淋巴结转移11例,壶腹部癌1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及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结果 52例中,36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16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术后胆红素平均下降(128.55±93.86)μmol/L。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生存9个月,最长已29个月。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加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后置入引流管行胆管引流(外引流组)或置入胆管内支架(内引流组)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肝功能、血常规、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内引流组治疗近期显效率高于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K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内引流组术后Tbil、Dbil、AKP和GGT的降低幅度大于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白蛋白均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较术前均有下降,但多数未达到正常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引流组生存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比例大于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安全、有效,而后者较前者引流效果更快速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与经皮经胆道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 drainage,PTCD)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12例行PTCD治疗的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n = 42)与预后良好组(n = 70)。比较2组临床资料、PTCD术前(入院时)、PTCD术后(术后1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分析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与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对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PTCD术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指标应变均值较预后良好组低,蓝色领域百分比较预后良好组高(P < 0.05);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Child-Pugh评分有关(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均为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患者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联合预测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预后的AUC为0.862。  结论   老年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测量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与患者肝功能及预后有关,PTCD术后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有助于疾病预后预测,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