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能力(FAC量表)和平衡功能(Berg量表)。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AC分级和Berg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踝关节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及提高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168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踝关节策略稳定极限训练,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 MW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踝关节策略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改善其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秀玲 《实用医技》2007,14(34):4742-474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及步行能力康复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关于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对所获得文献按照标准筛选、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69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镜像组350例,对照组341例。镜像组的平衡能力[SMD=0.98,95%CI(0.48,1.47),P=0.000 1]、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下肢部分评分[MD=4.29,95%CI(1.82,6.76),P=0.000 7]、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MD=0.62,95%CI(0.35,0.90),P<0.000 01]、步速[SMD=0.89,95%CI(0.50,1.28),P<0.000 01]、步频[MD=6.69,95%CI(3.09,10.28),P=0.000 3]、步幅[MD=6.13,95%CI(0.24,12.02),P=0.04]和步长[SMD=0.80,95%CI(0.47,1.13),P<0.000 01]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的功能改善(优良率93.3%)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骨盆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加强骨盆控制能力训练组(观察组)30例与一般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做骨盆控制训练;训练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BBS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定,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盆骨控制能力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秀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742-474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39-142
目的探讨焦氏头针平衡区予电针治疗对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灸组)和治疗组(焦氏头针组)。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使用Fugl-Meyer下肢评分、Berg平衡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均较前提升(P0.01),治疗组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显著提升(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氏头针平衡区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平衡,增加下肢能力,从而提高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85-88
目的探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科就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脑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BS静态和动态评分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AC评分和MWS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21-24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12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CSI指数、SSQO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平衡功能是决定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最重要的临床因素之一。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使患者躯体及肢体控制力下降,站立及行走不稳,易发生跌倒,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本研究采用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观察其对患者下肢功能活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杭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针和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照本研究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成腹针组30例、体针组31例、腹针和体针结合组31例,根据腹针理论的取穴原则,选取腹针的腧穴并使用一定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神志、语言、上肢瘫、下肢瘫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次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腹针组与体针组之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1)。腹针和体针结合组疗效以及ADL评分均优于其他2组(P<0.01)。结论认为腹针是一种治疗中风病的有效针刺方法,疗效与体针相当,但腹针与体针结合能更好地改善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气虚阴虚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ADL评分。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刺作为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体现针灸“简、便、廉、验”的特点,凸现出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所在。文章简介了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于针刺治疗脑卒中研究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作为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体现针灸“简、便、廉、验”的特点,凸现出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所在。文章简介了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于针刺治疗脑卒中研究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