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洋地黄类药物用于临床抗心衰已200余年,由于近20年来对其药理作用、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特点有了一些新认识,临床应用方法也有改进,从而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中毒率。一、药理作用通过对心肌细胞膜上钠—钾三磷酸腺甘酶的抑 相似文献
3.
4.
洋地黄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具有强心作用强、安全范围窄、易出现毒性反应等特点,应用于临床已逾200年。近年来,血管扩张剂及某些新的强心剂的出现,使心衰的治疗进了一大步,但仍不能完全取代洋地黄。本文简述了洋地黄临床应用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1 洋地黄的使用注意点 1.1 用药原则:目前认为洋地黄的治疗量与心肌收缩效应呈线性关系,而不是只在饱合量时才发生作用。小剂量洋地黄亦可起到满意的疗效。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再用与中毒剂量接近的饱合量。一般 相似文献
5.
6.
洋地黄类药物是当今治疗心力衰竭常用药物。洋地黄类药物有效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容易造成中毒。我们自1995年1月至8月间,对25例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3例出现洋地黄中毒,由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无1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7~86岁;患慢支、肺气肿、肺心病19例;出现洋地黄中毒2例;肺气肿,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2例;中毒1例;阻塞性肺气肿4例,无中毒者。应用地高辛0.25mg每日1次口服,用药第5~22天出现洋地黄中毒。3例洋地黄中毒患者中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房颤2例;伴胃肠道反应2例;视物模糊1例。 2 临床观察 2.1 心率的改变 洋地黄治疗心衰时,当症状得到控制、心率由快变慢或转至正常后,又出现心率增快或低于60次/分,则提示洋地黄中毒。这种心率变化在开始和没有中毒前病人往往无自觉症状。我们对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用药前后定时测量脉搏或心率,可以达到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的目的。 2.2 节律改变 心率或脉搏不规整,应考虑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 相似文献
7.
类洋地黄因子全称为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factor,EDF),是近几年来发现的,渐被医学界重视的一种微量激素.在放射免疫测定中,它能与地高辛(Digoxin)抗体交叉结合,在免疫学上呈现出似洋地黄的抗原性质,故得此名.据国内外初步研究结果显示,EDF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可能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韦汐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广州)》2003,(65):111-112
目的:探讨老年洋地黄中毒的易发因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间住院的27例老年洋地黄中毒患者进行分析。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72.6岁,基础病因包括肺原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NYHA心功能Ⅲ~Ⅳ级,给予洋地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毒表现。结果:分析显示、高龄、肺原性心脏病、心肌缺氧、肾功能低下、电解质紊知己为诱发中毒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各种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多见。结论:老年患者因个体差异大,伴随的基础疾病较多,使用洋地黄时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警惕中毒先兆的出现,及时采取积极的解救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洋地黄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衰(CHF)临床常见而危害严重。据报导美国约有2.3百万CHF,每年约40万新病人发生,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Framingham研究强调症状性CHF预后不良,从开始症状后5年病死率约50%,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变化在使用洋地黄药物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洋地黄是主要治疗药物。但该药剂量使用不当,易导致中毒发生,加重病情,甚至断送患者性命。类洋地黄因子(EDF)是人体内与洋地黄药物结构作用极相似的微最循环激素,因此我们测定了105例CHF患者血清EDF(sEDF)含量,以探讨其在CHF患者使用洋地黄药物中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观察对象为我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共105例,全部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委员会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Ⅰ~Ⅲ度CHF。男性57例,女性48例,年龄23 相似文献
11.
12.
13.
洋地黄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主要药物至今已有200余年.由于洋地黄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故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尚未有特异诊断方法,密切的临床观察仍然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避免或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我们对30例心衰患者采用了小剂量而不用负荷量的给药方法,为及时发现洋地黄用量不足或中毒, 相似文献
14.
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由日本杏林制药株式会社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合成抗菌剂。化学名为1-环丙基-6-氟-7-(3-甲基-1-哌嗪)-8-甲氧基-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分子式为C19H22FN3O4。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革兰阳性球菌抗菌活性优于司帕沙星和环丙沙星。由于其8位上甲氧基的引入,不仅增强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同时电降低了光毒性。经过近几年国内外的多项临床研究已显示该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洋地黄与钙阻滞剂(CB)异搏停、硫氮(艹卓)酮、硝苯吡啶都是心血管内科的常用药。两类药物联合已日益广泛用于高血压或冠心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和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两类药合用后,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相互影响,既有有益的效应,也有不利的副作用,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洋地黄是强心苷类药物中的一种,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洋地黄对于心腔扩大、舒张期容积明显增加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较好[1]。这类病人如同时伴有心房颤动则是应用洋地黄的最好指证[2]。由于洋地黄治疗安全范围小,一般治疗量已接近中毒剂量的60%,而且生物利用度及对其敏感性的个体差异较大,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因此,临床上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时,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洋地黄治疗特别强调“个体化”、“小量化” ,但临床上仍有不少洋地黄中毒反应出现。本文搜集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0年5月收治的洋地黄治疗心衰282例 ,其中发生洋地黄中毒42例 (15% ) ,进行临床分析 ,以减少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5例 ,女17例 ,年龄55~86岁 ,平均72岁。冠心病20例 ,风心病15例 ,含1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BE) ,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 ,肺心病4例 ,扩张性心肌病2例 ,4例为两种心脏病并存。心功能 (NTHA)Ⅳ级10例 ,Ⅲ级27例 ,Ⅱ级5例。急诊血… 相似文献
18.
19.
自1785年William首先使用洋地黄以来,洋地黄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药物已有200年的历史。口服洋地黄的使用方法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采用负荷剂量+维持剂量疗法,目前维持剂量疗法已成为当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一.药理作用(一)正性肌力作用及血管收缩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洋地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作用,此作用是通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与并发低钠血症的关系,对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钠及EDLS测定,结果,血清钠与EDLS含量呈负相关(r=3.858,P〈0.05);有意识障碍者血清EDLS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者(P〈0.05),提示有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易并发低钠血症,尤其是脑出血患者,且病情越重,并发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