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和徒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别使用萨勃和徒手人工心肺复苏,比较两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脏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一种可替代人工心肺复苏的先进仪器,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2.
韩振强  魏海苓 《河北医药》2008,30(4):454-455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疗效,为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临床证据。方法治疗组56例患者使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2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肺复苏机(cardia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P<0.05)、减少并发症(P<0.05),有利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但对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疗效要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信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70-3571
目的:比较萨勃心肺复苏机与标准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护理方法和复苏效果.方法:将150例CP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并进行护理;对照组74例在标准CPR下进行护理,排除就诊时间影响因索后,比较两组在抢救中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萨勃机在CPR中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570-571
心脏停搏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与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1]。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则是CPR的中心环节。传统的CPR因急救人员的技术、体力和除颤、等因素可影响接压的效果。美国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为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ZOLL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并比较其与人工心肺复苏的不同和优点。方法将在院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纽各30名患者。对观察组患者使用ZOLLAutoPulse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脏复苏,而对照组则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来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呼吸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和动脉压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苏成功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ZOLL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复苏患者心肺功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以及减少复苏工作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的人工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有创动脉监测下比较心肺复苏机与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的复苏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1例在ICU内行连续有创动脉压监测下并发心搏停止的患者复苏资料,其中54例使用心肺复苏机和47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连续有创动脉监测下比较两种心肺复苏方法患者的收缩压、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肺复苏机组有创动脉收缩压及维持的稳定性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胸外按压组(P<0.05)。结论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应用“萨勃”心肺复苏器代替手动武心肺复苏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028例。其中42例病因可逆、心跳骤停≤30分钟,从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时间、胸骨下陷距离、压力方向、节律和按压力量、床垫下陷、病人身材、人工通气等多方面因素与手动武心肺复苏比较。结果:“萨勃”CPR明显优于手动武CPR。结论:“萨勃”CPR克服了手动CPR中因为医护人员或病人影响复苏效果因素,使CPR更趋标准有效,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茶碱联用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氨茶碱组(n=20)心肺复苏时给予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对照组(n=20)心肺复苏时单用肾上腺素治疗,其它复苏用药两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及存活出院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氨茶碱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提高(P〈0.01),A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氨茶碱联用肾上腺素明显促进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并能维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机器与人工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截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实施了心肺复苏机器和人工心肺复苏,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方式的应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86.23±10.11)mm Hg、心率(86.43±5.07)次/min和呼吸频率(26.44±4.13)次/min,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时间短,且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脏复跳时间及自主循环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0.05);患者预后情况也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器抢救效果更明显,争取到最佳的救治时间,对患者预后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操作在急诊科是一项需要所有医护人员熟练掌握的急救技能,呼吸骤停、心跳骤停造成的猝死在人类死亡中列首位,约占死亡人数的1/4。心肺复苏机的使用去除了不规范按压或因按压者疲劳导致的复苏失败等因素,人工气道等高级生命支持等因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影响就体现出来,现就结合我院使用心肺复苏机并行气管插管的42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2012年6月~12月,我科对42例心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病情,总结临床中常用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心肺复苏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恢复了自主循环功能,其中有21例患者同时恢复了自主呼吸功能,有42例患者心肺复苏后发生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经过心肺复苏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中护理应主要监测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消化系统,为医生对患者进行早期的病情评估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观察组采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行机械心肺复苏;两组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按压效果、复苏5、15、30 min时各项生命体征。结果观察组复苏有效率及按压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5 min时的PaO2、PaCO2、SaO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复苏15、30 min时的PaO2、PaCO2、SaO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各时间段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循环支持效率,提高复苏率。  相似文献   

13.
李正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64-1364
目的:观察社区心肺脑复苏患者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对照组20例.选择应用纳洛酮心肺脑复苏患者20例,对两组病例的复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纳洛酮组其自主呼吸恢复及复苏成功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患者,应用纳洛酬能促进自主呼吸恢复,促进心脏复苏与脑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方式在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采用心肺复苏机治疗的对象30例纳入机控组,选择同期采用人工操作的心脏骤停的对象30例纳入人工组,对比复苏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复苏成功者相关指标以及复苏时间。结果:机控组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与人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复苏成功者术后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低于机控组,人工组二氧化碳分压、复苏时间高于机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复苏以及复苏机复苏治疗在复苏成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人工复苏在指标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欧洲复苏委员会发布的新版心肺复苏(CPR)指南中指出,快而深的胸部按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低体温治疗是其强力推荐的三大措施,稳定、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恒定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由人工很难完成,本研究使用苏邦心肺复苏机可解决这一难题。苏邦数字化多功能心肺复苏机是一款新型心肺复苏机,具备开机默认、快速操作安全模式,可实现精确按压频率和深度的调整,可模拟人工经典垂直按压并使胸廓完全回弹,极大地提高了CPR的成功率,且操作方便、快捷。本文对我院急诊科132例成人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进行比较性研究,探讨苏邦数字化多功能心肺复苏机对CPA患者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全部给予急救心肺复苏治疗,观察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实施复苏的时间、人工气道是否实施插管、电除颤等对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急救在6 min之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超过6 min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实施电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未实施电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人工气道进行插管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未进行人工气道插管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进行急救和完成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非常好,能够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纳洛酮应用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接诊后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戴冰帽头部降温,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持续监测血压、心电等常规心肺脑复苏救治,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每3~5 min推注1次,直到复苏成功或抢救终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30 min重复1次,不超过10 mg。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2.9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纳洛酮应用于心肺脑复苏,可有效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缩短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的临床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应用Thumper 1007心肺复苏机对86例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在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的45例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25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选用肾上腺素进行治疗,研究组选用肾上腺素与氨茶碱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在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循环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时间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器心肺复苏术与徒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于院前发生猝死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心肺复苏器心肺复苏对院前猝死者的疗效。方法将在院前发生猝死患者86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心肺复苏器心肺复苏组和徒手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在开始复苏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入院率。结果心肺复苏器组SBP5、10、15分钟时均高于徒手组(P<0.05),心肺复苏器复苏组患者的ROSC(63.6%)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38.1%),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心肺复苏器复苏组的收住院率(40.9)也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35.7%),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器在改善院前发生猝死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