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观察两组接受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例,占25.81%;观察组出现2例,占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多出现胃溃疡及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老年患者比中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非甾体抗炎类药物用量过大是引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7岁。因"黑便3d"入院。患者近3d解黑便5次,量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冷汗,否认腹痛腹胀。前日于我院急诊查血压90/60mm Hg(1mm Hg=0.133kPa),心率140次/min,曾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急诊予禁食、抑酸、止血、补液扩容治疗后好转,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平时有进食后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的研究魏文利黄守坚1(中山医科大学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1药理教研室,广州510089)中国图书分类号R972;R541.4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精神压力等因素触发或加重冠心病急性心...  相似文献   

4.
张文颖  谢立 《中国药房》2014,(22):2086-208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角色。方法:通过对比国外最新有关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研究,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限制、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临床试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从国外最新的几个临床研究来看,未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与冠心病缺血事件有显著的相关性。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推荐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仍需要等待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为1例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制订并实施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同时根据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时调整药学监护方案。结果临床药师以抗血小板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作为切入点,开展药学监护。结论对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实施全程的药学监护,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在进行对照治疗前均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而后观察组患者则口服普拉格雷片,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经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聚集率(MPA)、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MPA、PRI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MR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低于对照组的8.9%(P<0.05)。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抗血小板作用更持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不良用药反应,对保证冠心病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国内外指南均将其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Ⅰ类推荐[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成为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2]。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可能会因竞争CYP2C19的同一结合位点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克涛 《海峡药学》2012,(11):131-13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过程中消化道出血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0月我院被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日1片(100mg/片);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的双联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日1片(100mg/片),同时加服波立维1日1片(75mg/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均大于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以及吸烟患者的比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的双联组在消化道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和总出血上均略高于阿司匹林单药组,但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引起消化系统出血无差异的情况下,更能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更应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RUSADE评分在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1010年9月至1013年9月在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冠心病诊断明确并入院前一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年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1组,对1组患者进行CRUSADE评分,分析CRUSADE评分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年的冠心病患者787例,发生消化道出血者40例,纳入消化道出血组;应用等距抽样法从余747例患者中随机选出160例纳入无消化道出血组。消化道出血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45~88(71±9)岁;无消化道出血组男性100例,女性60例,年龄36~89(65±13)岁;1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消化道出血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两药联用者分别占55%(11/40)、10%(4/40)、35%(14/40)和54%(86/160)、7%(11/160)、39%(63/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病史者分别占30.0%(11/40)和11.9%(1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消化道出血组CRUSADE评分为高危与极高危者各11例(各17.5%),无消化道出血组分别为13例(8.1%)和17例(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RUSADE评分有助于判断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建议CRUSADE评分为高危与极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时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预防或减轻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查体人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现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到医院进行体检的240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药物类型将入组老年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对比三组老年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水平和治疗效果。结果 ADP途径下三组患者均达到起效范围,AA途径下双抗组达到起效范围,阿司匹林组接近起效,三组的凝血反应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值内;在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的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的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体来看,氯吡格雷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查体人群中均能够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南药学》2019,(5):779-78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急、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用抗栓药物受到限制,停用抗栓药物可能导致血栓事件,也会增加死亡风险。本文报告临床药师参与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例分析,以期为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抗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下面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此药于1897年合成,1899年作为解热镇痛药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68年Zucker和Weiss首先观察到阿司匹林有体外  相似文献   

14.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时合并心房颤动有高危血栓风险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需要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在不断的更新,现对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丛梅  葛欣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440-441
目的研究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吡格雷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普拉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MPA)、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药物活性代谢物峰值可更明显抑制血小板作用,治疗组患者的维持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更为持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拉格雷可更有效的发挥血小板作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并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情况,并且探讨泮托拉唑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124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2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单纯选择采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为患者配合使用泮托拉唑进行干预,比较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以后,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于本研究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情况进行病例分析,分析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结果比较本研究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 <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分析,其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主要的病因,而抗血小板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使用泮托拉唑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结论临床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特别是对于胃黏膜病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为患者选择采用泮托拉唑进行干预,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刘腾  杜金凤  韩强 《北方药学》2016,(2):159-16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 另一方面损伤消化道黏膜, 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 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氯吡格雷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 ADP 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并不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和影响溃疡愈合。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柄“双刃剑”,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同时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1]。现就一例PCI 术后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