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pen 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椎间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评价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8例,22例采用MIS-TLIF治疗,其中男7例,女15例,手术时年龄26~65岁,平均49.4±12.1岁;26例采用open TLIF治疗,其中男11例,女15例,手术时年龄27~70岁,平均50.7±11.8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采用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采用X线及CT三维重建比较两组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BMI、手术节段均无显著差异。术前MIS-TLIF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分别为4.9±2.5分、6.6±2.4分、23.3±10.2分和14.7±5.8分;open TLIF组分别为5.4±2.2分、6.0±2.8分、23.8±9.0分和3.6±4.8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35.8±46.3min、198.6±81.6ml和115.7±74.5ml;open TLIF组分别为127.8±45.8min、350.0±143.6ml和494.7±243.9ml。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open TLIF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均明显低于open TLIF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年(6个月~2年),术后3个月内腰痛VAS评分MIS-TLIF组改善较明显,3个月以后VAS评分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ODI、JOA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行CT三维重建判定椎间融合率,MIS-TLIF组椎间融合率81.8%(18/22),open TLIF组椎间融合率为92.3%(24/2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可获得与open TLIF相同的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并且出血量、引流量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不稳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对5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单纯性应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前凸角度以及应力位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域,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进行评定,同时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8个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椎间隙前凸角度5.3±1.2°,动力位片术前椎间活动域:19.2°±1.4°,术后椎间活动域:4.3°±0.5°(P〈0.01)。全部患者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按照ODI评分疗效判定法,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0.1%及93.5%。结论 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疗效好、且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时的腰椎稳定性。重建了椎间隙的前凸,保持了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后路半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对侧椎板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测定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后的疗效。结果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8±3)%恢复至(89±5)%,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57±2)%恢复至(97±6)%,Cobb角由术前(21.6±2)°恢复至(9.3±3)°。6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12例恢复至B级2例,10例无明显变化;B级25例恢复至D级12例、C级13例;C级18例均恢复至D级;D级7例均恢复至E级。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对侧椎板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病人62例,按手术方法分为TLIF组36例,PLIF组26例,首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分别通过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或后路融合器椎间融合,应用钉棒提拉结合融合器撑开复位。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6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2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TLIF组手术时间为(134.17±27.40)分钟,PLIF组为(130.38±30.00)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TLIF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个月;PLIF组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无神经症状,TLIF组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椎弓根系统无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4.4%及92.3%,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结论应用TLIF、PLIF技术均能行有效的减压及椎间融合,结合后路内固定,均能达到稳定椎体、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但TLIF组创伤小、神经及硬膜囊损伤发生率低,对于后结构保护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和B组(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A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单节段不稳38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B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单节段不稳53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A组由术前平均(10.11±2.4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4.88±2.30)分,其中优25例,良12例,中4例;B组由术前平均(9.62±2.6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5.19±2.40)分,其中优37例,良13例,中6例。A组39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5.1%(39/41),B组53例获得融合,融合率94.6%(53/56)。术后7d平均椎间高度A组为(11.2±1.2)mm,B组为(11.3±1.4)mm,术后2年A组为(11.0±1.4)mm,B组为(11.1±1.4)mm。经组间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或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高,且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而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相对双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保留后柱结构、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椎板或节段椎板开窗减压并固定.其中固定2节段27例,3节段9例,4节段2例。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腰腿痛采用VAS评分,椎间融合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二维重组CT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28.9%)。平均随访31个月.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3.44±2.94分增加到术后23.39±3.88分(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03±1.89分改善至术后3.08±3.33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9.28±2.39分降到术后1.65±2.69分(P〈0.01)。X线平片评估示37例为不确切性骨融合.1例为假关节形成:12例二维重组CT评估示骨融合7例,不确切性骨融合5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相对适应证的前提下.多节段节段内固定能够促进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减少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3椎6钉固定骨折椎及上下邻椎治疗胸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上下邻椎及骨折椎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37例,先植入骨折椎的上下邻椎椎弓根螺钉,后植入骨折椎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锁固定在连接棒上,撑开使椎体高度恢复,植骨融合。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6~36(17.3±8.2)个月,骨折椎椎体高度恢复至85%~100%(95.9%±8.2%);术后矢状面Cobb角2°~8°(3.2°±1.3°)。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25例,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断裂,随访24个月时,Cobb角为2°~17°(7°±2.8°)。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折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增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单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VBE)系统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VBE-TLIF)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因单节段腰椎疾病于我院接受VBE-TLIF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8~77岁,平均57.0±11.7岁。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评估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症状缓解情况。分析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影像学资料等,评估手术优良率及融合率。结果: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7.0±3.6个月(24~36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平均术前下肢痛VAS评分6.3±1.6分,腰痛VAS评分5.7±1.1分;术后3d下肢痛VAS评分1.9±0.9分,腰痛VAS评分2.3±0.8分;术后18个月下肢痛VAS评分0.7±0.6分,腰痛VAS评分0.9±0.7分,疼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ODI为(15.0±5.8)%,较术前[(60.2±15.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屈髋乏力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改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伴神经根激惹症状,二次手术翻修,融合率为95%(19/20);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结论:VBE-TLIF是安全有效的腰椎微创融合技术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成人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6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28例采用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块融合治疗(植骨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2.78±10.50)岁。病程3~16个月。退变性不稳12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L3 、41例,L4,517例,L5、S1 10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3.24±6.62)mm,椎间隙活动度(10.50±5.07)^o,矢状滑移距离(4.50±1.15)mm,JOA评分(18.56±2.68)分。32例采用Cage融合治疗(Cage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1.75±10.44)岁。病程3.5~14.0个月。退变性不稳16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其中L4,516例,L5、S1 16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4.34±7.22)mm,椎间隙活动度(11.12±5.67)^o矢状滑移距离(4.38±0.75)mm,JOA评分(19.00±4.12)分。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获定期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费用植骨组和Cage组分别为(2.0857±1.1451)万元和(3.3875±0.870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组2例术后2周出现取骨区疼痛,未作处理;3例患者术后1~2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Cage组2例术后1~2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假关节形成、椎间隙感染及Cage移位。两组相对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植骨组椎体融合分别为0、0、7、23例;Cage组分别为0、0、8、29例;术后6、12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植骨组JOA评分与Cag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髂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在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方面与Cage融合无显著差异。自体髂骨可作为下腰椎不稳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无免疫排斥,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argeted one-channel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TO-PTED)和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TO-PTED治疗(TO-PTED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34(31.20±1.67)岁;病程10~39(26.30±0.41)个月。34例采用TLIF治疗(TLIF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2~34(32.10±1.74)岁;病程11~40(27.10±0.3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X线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X线透视次数TO-PTED组分别为(76.30±5.08)min、(38.80±4.21)ml、(3.90±1.13)d、(8.80±2.53)次,TLIF组分别为(118.50±11.06)min、(162.71±19.31)ml、(7.30±1.42)d、(4.10±0.8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8.00±5.63)个月,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TO-PTED组优于TLIF组。结论:TO-PTED和TLIF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TO-PTED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方面更有优势,但手术期间会增加患者接受术中辐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微创Quadrant 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原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微创Quadrant 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椎体间融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26±1.4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2.47±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40.32±3.1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6.67±2.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后路单侧肌间隙入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CT检查评估是否椎体间融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7.31±1.6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3.15±0.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38.54±3.21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5.96±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 10月至 2011年 12月期间,采用 METRx-MD(Microscopic Endoscopic Tubular Retractor System)进行 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并获得长期随访的 6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31例)采用 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双侧组(34例)采用 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估;在 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计算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 18~36个月,平均 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 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 VAS及 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 VAS及 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两组间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度与腰椎前凸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对于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3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按手术方式不同,将60例3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PLIF组(36例)和MIS-TLIF组(2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随访时腰背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PLIF组随访12~20个月,MIS-TLIF组随访13~2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ODI评分两组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MIS-TLIF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2例,两组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1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PLIF比较,MIS-TLIF治疗3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疼痛症状改善速度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9-01—2012—12收治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行MIS—TLIF术,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切除单侧减压、对侧潜行减压或两侧开窗减压,并行自体及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融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12±3)个月的随访,出现椎间植骨不融合1例,椎间植骨融合时间为(7.2±1.3)个月。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及腰背痛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为86.4%。结论MIS-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两种主要方法。如何既有效减压、可靠融合及固定,又能减少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追求的目标。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与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32例采用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MIS-TLIF组),28例采用TLIF治疗(TLIF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3、12、3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2个月,平均随访(38.3±1.4)个月。与TLIF组患者相比,MIS-TLIF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S-TLIF组、TLIF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 d MIS-TLIF组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JOA评分高于开放TLIF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12、3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优良率及椎间融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TLIF相比,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管状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1月—2016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采用管状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治疗28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并评估术后疗效,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5-06—2017-01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30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测量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滑脱程度(SD)、椎间隙高度(DH)。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O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本组30例均获得3~19(12.73±7.0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PT、SS、LL、SD、DH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PT、SD与术前ODI指数、VAS评分呈正相关,SS、LL、DH与ODI指数、VAS评分呈负相关,而PI与ODI指数、VA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手术前后PT、SS、LL、SD、DH的变化值与ODI指数及VAS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改变与临床疗效存在相关性,术中应尽可能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8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40例在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微创组),40例采用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使用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少于常规组。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出血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更加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不能准确定位而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12例;年龄(68.7±5.1)(55~78)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7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1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间隙后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手术13例,经皮后路椎间孔镜手术4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7例,开放TLIF 3例。记录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8.1±5.1)(17~36)个月。VAS评分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3.4±1.1、3.1±1.2和2.3±1.1,与术前6.2±1.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2,0.02);ODI评分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28.1±11.2、20.5±9.7和16.7±5.2,与术前69.6±17.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02,0.01)。结论对于术前难以准确定位的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确定责任间隙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