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30%~4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超过50%的TIA是由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1]。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容乐观,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同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7.8%。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被认为是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措施。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尽管给予“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ASID)实验的结果显示,华法令抗凝并不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而且明显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本院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9处病变,手术成功率94.7%;术前平均狭窄率69.2±8.4%;术后残余狭窄平均6.9±1.4%;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平均随访10.8±6.7月,TCD复查显示2例发生再狭窄,但无脑梗塞、TIA、眩晕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显示,颅内支架成形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18例患者计19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1处、后循环8处)行球囊膨胀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1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植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5例,1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包括45处病变,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8例,闭塞7例,基底动脉狭窄7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通过分析介入治疗效果以及6个月临床功能与影像结果评估血管内成形术的疗效。结果 44例患者共行45次手术,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成形术,无一例失败。球囊扩张+一期支架植入术44次,单纯球囊扩张术+二期支架植入术1次。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事件3例,出血性事件4例。4例患者出院时mRS下降,包括死亡1例。37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5例(94.6%)表现为预后良好,1例出现卒中复发事件。31例影像学随访患者中28例(90.3%)无再狭窄或闭塞,1例轻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结论 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Solitaire ab型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共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6处,其中位于前循环11处,位于后循环5处;均应用Solitaireab支架治疗.结果 术前血管狭窄度为60%~99%,平均(78.2±13.8)%,Gateway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度为(31.1±13.5)%,Solitire ab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度为(25.2±11.6)%,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Solitaire ab型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但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药物治疗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9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及自愿原则,分为支架成形术(SAA)组30例和内科药物治疗组66例.每半年临床随访一次,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9个月.详细记录(1)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及病死率;(2)MMSE评分;(3)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以mRS 2分以下为生存质量高,3分以上为生存质量差.结果SAA组有2例(6.7%)发生原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轻微卒中,内科治疗组10例(15.2%)再发卒中(P<0.01);MMSE评分提示SAA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优于内科治疗组(P<0.05);两组mRS评分比较提示SA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内科治疗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可行的,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介入方法将金属支架置入犬的基底动脉内,建立颅内动脉支架的动物模型.方法 12只犬行血管造影后,利用导管导丝交换技术将2.0 mm x 8.0 mm不锈钢支架通过椎动脉VI段一根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S1段-脊髓前动脉S2段-椎动脉V5段-基底动脉路径置入犬基底动脉.存活的动物观察4周后,行造影检查,判断有无血管狭窄.结果 11枚支架成功置入犬基底动脉,随访观察后,11只犬中1例发生基底动脉闭塞,但无神经功能缺失,其余10例无明显管腔狭窄.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犬基底动脉支架置人模型,并根据支架置入技术需要对犬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进行分段,探索出安全、高效的支架置入路径,为研究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血管反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在有症状的卒中患者中8%~10%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0%~2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颅外/颅内动脉搭桥及药物治疗被证明是不成功的,支架置入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而且被证明是可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病例,共计3438例,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3072例受试者纳入统计分析; 基于头颈部CTA检查表现,所有受试者分为4组: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及颅外动脉狭窄组和正常受试者组; 基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和表面抗原的检验,所有受试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为4种类型:核心抗体(+)/表面抗原(+); 核心抗体(+)/表面抗原(-); 核心抗体(-)/表面抗原(+); 核心抗体(-)/表面抗原(-);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纳入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表面抗原(-)与颅内动脉狭窄显著相关(OR=1.462, P=0.004),而与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及颅外动脉狭窄无显著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表面抗原(+)与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及颅外动脉狭窄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颅内动脉狭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因颅内外动脉狭窄拟行支 架治疗且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患者2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结果、并发症及预 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70%的狭窄或闭塞病变54处,动脉瘤30枚(非同流域16枚,狭窄后7枚,狭窄 处3枚,狭窄前4枚)。26例患者中21例实施了狭窄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共干预25个狭窄/闭塞病变,技 术成功率100%。选择个体化的动脉瘤干预措施:16例患者的17枚动脉瘤(非同流域、直径<5 mm、 夹层)建议随访观察;2例患者的2枚动脉瘤(直径>5 mm、形状不规则)择期行栓塞术;5例患者的 6枚动脉瘤(狭窄后、狭窄处、多发性、直径>5 mm、后交通段)同期行栓塞术或支架覆盖;3例患者 的5枚动脉瘤(狭窄后、分叶状、多发性、直径>5 mm)建议介入治疗但因家属拒绝手术等原因选择随 访观察。术后发生脑室出血1例。临床随访10~21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仅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 再狭窄1例。 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时根据动脉瘤与狭窄病变的位置关系,动脉瘤大小、 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给予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球扩支架19 例与自膨支架18 例治疗37 例狭窄>5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结果 球扩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8.2%,术后平均狭窄程度7%,技术相关性并发症5 例;自膨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9.4%,术后平均狭窄程度22%,技术相关性并发症1 例.结论 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技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应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1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共置入12枚Wingspan支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10例患者支架置入顺利,一次性成功,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出现支架前移,未覆盖斑块,再置入Wingspan支架1枚。术后1例出现TIA发作,其余病例未出现相应供血区域新发缺血事件,无颅内出血并发症。随访12个月,发现2例出现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经成熟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已经十分广泛,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对于介入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和分型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技术,可有效预防发生脑缺血及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死。2008-03~2010-03我院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6例;年龄48~76岁,平均60.2岁。术前均行CT或MR和脑血管造影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狭窄9例;临床表现:反复眩晕、TIA发作13例,脑梗死15例(发病>3周)。本组患者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尤其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及P300的变化。结果52例患者进行了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水平段24例,椎动脉28例。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7%±5%。在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MSE明显提高而P300明显缩短;而且随随访时间延长P300及MMSE变化越明显;随访期间患者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经TCD随访,没有发现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有效缓解颅内动脉狭窄并能改善短期认知功能,且是安全的。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031例在院脑梗死和TIA患者的DSA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DSA显示,1000例患者中有68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累计有1417条血管狭窄.发生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337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291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280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207条、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115条、大脑前动脉狭窄100条、大脑后动脉狭窄70条.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动脉颅外段是最常见的动脉狭窄好发部位.颅内动脉狭窄331例,颅外动脉狭窄134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15例.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仍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最近三年,多发病变、颅外动脉病变检出率明显上升,值得关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6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1例,大脑中动脉M1段3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狭窄程度60%-95%。在全麻或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在微导丝导引下将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结果6例均手术成功,5例患者狭窄血管恢复到正常管径,1例椎动脉狭窄未达到正常管径75%的患者用球囊进行后扩张,达正常管径的90%。结论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即刻效果满意,5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与术前病灶相关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