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劈开增量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骨劈开增宽上颌前牙槽嵴 ,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患者 ,缺失上前牙1~4颗 ,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3mm) ,但牙槽嵴骨厚度仅2~3mm ,采用骨劈开术 ,形成唇侧骨瓣。在唇侧骨瓣与腭侧骨板间植入3.4~4.5mm直径的Frialit-2种植体共25枚,骨板间隙充填Bio -Oss骨粉 ,覆盖Bio -Gide胶原膜或纯钛膜 ,无张力下缝合黏骨膜瓣。术后第10天和6个月时拍X线根尖周片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 ,并于术后6个月时行Ⅱ期手术 ,翻开软组织瓣 ,检查骨增量效果和种植体稳固性 ,测量牙槽嵴骨的宽度和拆除钛膜。结果 :1枚种植体术后1个月脱落 ,其余种植体稳固 ,且完全被骨质包埋 ,X线根尖周片证实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牙槽嵴宽度增加达3~5mm ,平均增宽4.4mm。Ⅱ期手术时种植体成活率96 %。24枚种植体完成金属烤瓷修复 ,经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 :当前牙区牙槽嵴骨厚度2~3mm时 ,采用骨劈开术增宽牙槽嵴 ,使植种植体获得同期植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骨劈开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2例患者,缺失上前牙1-4颗,牙槽嵴可利用骨高度〉10mm,宽度3-5mm。采用骨劈开术形成唇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侧骨瓣之间植入直径3.5mmAnkyl os种植体83枚,劈开部位应用GBR技术,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和固定修复。结果:二期手术时所有种植体稳固,1例(2枚种植体)唇侧骨板部分吸收,产生2.0mm种植体颈部唇侧暴露。其余种植体被骨质完全包绕,牙槽嵴宽度增加2.8-4.1 mm,平均增宽3.5mm。83枚种植体完成固定修复,经过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牙槽嵴扩张技术在上颌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9例牙槽嵴骨量不足的上颌牙种植采用骨扩张器Condenser进行牙槽嵴扩张。根椐不同的缺牙位置,植入与天然牙根直径相当的种植体,以满足患者功能与美学的需要。结果 在49例患者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缺牙区,植入了86枚种植体。术前患者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宽度平均为3~5·1 mm,术后牙槽嵴宽度平均增加3·3~5·4 mm;术前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平均为6~ 10 mm,术后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2~7 mm;种植体均获得初始稳定性;术后6月,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了紧密的骨性结合骨,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进行2期修复。结论 ERE技术适用于上颌牙槽骨扩张,可达到功能与美学的要求,方法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上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联合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2013年9月,选取来本院就诊的24例上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患者,应用超声骨刀行前牙牙槽骨劈开术,骨扩张、同期植入30枚Ankylos种植体,辅以GBR技术。6个月后,平行投照根尖片、CBCT复查,完成修复,随访1年。结果:牙槽嵴唇腭侧术前、术后平均宽度分别为(3.2±0.12)mm和(6.4±0.16)mm,差异有统计意义(t=239.024,P<0.05),牙槽骨宽度在术后基线与半年后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t=1.795,P>0.05)。结论:骨劈开、牙槽嵴扩张联合GBR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短期临床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牙槽嵴唇(颊)鄂(舌)向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及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并同期种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的患者24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植入54枚种植体后同期植入骨粉,行GBR技术,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将54枚种植体按不同植入部位分为上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前牙区及下颌后牙区4组,通过临床检查、X线片及锥形束CT(CBCT)等观察比较4组种植体手术前后及术后半年牙槽骨宽度的变化,修复后6个月及1年的骨高度变化等。结果    种植手术当天至修复后1年的临床随访检查显示,无种植体松动,全部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存留率100%。种植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宽度在术后与术后半年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比较4组植入部位的骨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及1年,比较4组植入部位的骨高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牙槽嵴唇(颊)鄂(舌)向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和GBR技术并同期种植,可增加骨量,达到牙槽嵴宽度的水平扩增。不同种植部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颌前牙区不同骨条件种植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四例上颌前牙区不同骨条件下种植方式的选择方法,探讨上颌前牙区骨量对选择种植修复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四例上颌前牙区不同骨条件的患者.对上颌前牙区骨量无缺损的患者,行即刻拔牙同期植入种植体技术;对上颌前牙区唇侧骨板部分缺损的患者,行即刻拔牙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应用GBR技术诱导成骨;对上颌前牙区骨厚度为3mm的患者,行骨劈开后同期植入种植体技术;对上颌前牙区骨厚度约1mm的患者,一期行异体骨骨增量技术,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四例患者术后种植体愈合良好,修复治疗后对修复效果均满意.讨论:上前牙缺失的患者,缺牙区牙槽嵴往往较窄,常规备孔植入种植体的方法通常比较困难,而且患者对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效果要求较高,因此,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是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及最终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细致的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和修复设计,可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牙槽骨劈开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6例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大于12 mm,颊舌向厚度在3~5 mm之间的牙列缺损患者,行牙槽嵴劈开同期植入种植体治疗。共植入ITI种植体147枚,Replace种植体52枚。根据骨劈开术后间隙及唇颊侧骨壁厚度等不同情况选择植入或不植入自体骨、人工骨粉等修复手段。术后6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无红肿,颊舌向牙槽骨较种植前明显增宽。术后除1颗种植体失败取出外,其余种植体稳固,种植修复体能正常使用。复诊时X线检查骨吸收≤1 mm。结论 骨劈开术使牙槽骨宽度在3~5 mm的病例有了一期种植的可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宽牙槽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前牙区行微创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牙缺失患者15名,植入种植体21颗。缺牙区牙槽嵴呈薄刃状,宽度约2~4mm,平均为3.3mm。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嵴顶小切口,微翻瓣,仅暴露嵴顶部分,先锋钻定位,刃状骨凿将颊舌侧骨板分开并将颊侧骨板向外移位,基底部仍与基底骨相连,形成青枝骨折,相应扩孔钻行种植窝的精确预备并收集自体骨屑,同期植入种植体,两侧的骨沟隙内填入自体骨屑或自体骨与人工骨混合物,严密缝合创口,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结果:术后CBCT影像未见唇侧骨板折断、游离,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轻微,二期手术时可见种植体周围骨成形理想,修复完成后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讨论:微创骨劈开术可以减小创伤,保留骨组织并提高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同期植入种植体缩短了患者就诊疗程,保存牙槽嵴劈开后的骨宽度,该技术应用于前牙区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微创骨劈开术是解决前牙区水平骨量不足的一种可预测的有效的骨增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颌菲薄牙槽骨劈开同期人工牙种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上颌菲薄牙槽骨在行骨劈开同时植入种植体及人工骨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上颌牙缺失、剩余牙槽骨宽度为3-4mm、高度大于12mm的病例,行骨劈开,植入29颗种植体,同时在缺隙处植入Bio—Oss骨粉。结果:术后6-8个月X线片检查种植体骨结合良好。行二期手术,重新暴露术区,发现牙槽嵴植骨区已矿化,27颗种植体牙槽嵴顶骨厚度5-6mm.种植体已形成骨结合。有2颗种植体唇/颊侧部分骨质菲薄如牛皮纸,需采用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所有病例修复后美学效果好。追踪12个月以上,无种植体失败。结论:牙槽骨劈开同期植入种植体。解决了上颌菲薄牙槽骨患者的种植修复难题,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牙区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右下后牙区45、46牙位牙列缺损患者,患者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尚可(≥12mm),水平宽度不足,约为3~4mm。行改良骨劈开术,采取减张设计及器械撑开结合,顺利劈开12mm长,扩张约4mm后同期植入Strauman种植体两枚,间隙植入骨粉;骨愈合后上端采用固定修复方式。结果:术中未出现骨壁折断游离状况,种植体窝洞预备情况良好,患者疼痛,肿胀反应轻微,观察6个月后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理想,未出现明显骨壁吸收情况,上部结构修复后功能和美观效果俱佳。结论:下颌后牙区在把握好适应症,做好术前评估的前提下,采用改良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水平骨宽度,为种植体同期植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修复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高度1.7—8ram的病例62例,共植入Bicon短种植体252枚,其中植入长度6ram的种植体192枚,长度8mm的种植体60枚。其中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部分植体使用上颌窦基台固位。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62例252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9—26个月的随访观察及X光片和牙科CT检查,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结论: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病例种植修复中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填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骨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Bicon种植体在牙周病性失牙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牙周病性失牙,后牙区骨高度1.7~8mm的患者,共植入Bicon植体162枚,其中植入长度6mm的种植体107枚,长度8mm的种植体49枚,长度5.7mm的种植体6枚。上颌后牙区植入102枚,下颌后牙区植入60枚。其中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部分植体使用上颌窦基台固位。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 45例161枚植体完成修复后经至少12个月临床观察及X线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最长随访28个月。种植成功率99.4%。结论在牙周病性失牙患者中,Bicon短种植体可以简化手术,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在骨质疏松区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研究背景:当牙槽嵴尤其是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宽度不足时,采用骨劈开同期种植体植术能获得可靠地临床效果。然而许多研究和作者本人的临床观察均发现,采用该手术后常见种植体唇侧骨壁部分吸收,致种植体唇侧上、中部多个螺纹暴露于骨面,其表面仅有软组织覆盖,当患者的附着龈较薄时甚至会透出种植体的颜色,这种状况无疑将对种植义齿的长期美观效果和寿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研究目的:评价"夹心植骨"法防止骨劈开后唇颊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上颌前牙缺失区牙槽嵴宽度2~4mm,有足够骨高度患者,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植体40枚,其中16枚种植体唇侧骨瓣较稳固,可与种植体紧密相贴,直接采用颗粒骨移植材料(天博骨粉或Bio-Oss)和胶原膜覆盖(海奥修复膜或Bioguide膜),作为对照组。将24枚种植体唇侧骨瓣撑开,在种植体唇侧面与骨瓣之间形成1mm左右的间隙,间隙内填入颗粒骨移植材料(天博骨粉或Bio-Oss),使种植体唇侧骨质总厚度大于1mm,覆盖胶原膜(海奥修复膜或Bioguide膜),无张缝合创口。6个月后行Ⅱ期手术,翻瓣检查种植体唇侧骨质状况和骨壁厚度。结果:对照组16枚种植体唇侧骨壁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种植体上部有3~5个螺纹暴露于骨面;24颗采用夹心植骨的种植体唇侧均有坚实的骨质,未见骨吸收和螺纹暴露,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均大于1mm。结论:骨劈开术中在唇颊侧骨瓣和种植体表面之间夹心植入颗粒状骨移植材料,能有效地防止唇侧骨壁吸收,保证种植体唇侧有足够厚度完整的骨质覆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帐篷螺丝技术在下前牙区同期种植时水平向骨增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8例下颌前牙区有较严重的水平向骨缺损时使用帐篷螺丝技术进行水平向骨增量,同期植入骨水平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1月后进行上部修复,1年复诊。CBCT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修复后1年牙槽嵴宽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38个种植位点,均获得较满意的骨增量效果。术前及术后6个月、修复后1年牙槽嵴宽度分别为(3.54±0.11)、6.82±0.08)和(6.17±0.07)mm,统计分析显示术后6月牙槽嵴宽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6个月相比,修复后一年牙槽嵴宽度减小(P<0.05)。结论:下前牙区种植体植入伴严重水平向骨缺损时,行帐篷螺丝骨增量技术可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修复上前牙区多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上前牙区多牙缺失牙槽骨骨量不足或基牙分布不均、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17例患者,行骨劈开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共41颗,术后6~9个月采用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的固定义齿修复。随访3~24个月,行X线和临床检查。结果术后上前牙区牙槽嵴唇舌向宽度平均增加2.3mm,1例患者的1颗种植体松动,其余16例患者的40颗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整合,X线检查见天然牙及种植体周围垂直向骨吸收每年不超过0.2mm。结论严格筛选适应证,应用骨劈开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延期行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修复上前牙缺失短期效果评价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上颌前牙缺失种植修复后的美学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门诊收治的43例上颌前牙单颗缺失的患者,根据缺牙区骨的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方式的骨增量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6~8个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术后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6个月)。 结果 种植修复后,牙龈乳头形态良好,临床效果满意率达9768%。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光区,牙槽嵴顶端垂直骨吸收小于1 mm。 结论 上颌前牙缺失后牙槽骨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平坦型、中部凹陷型、缓坡型和不规则型。种植体植入时可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骨增量技术,但绝大多数前牙缺失的病例在种植外科手术的同时,均需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恢复牙槽骨的骨量及丰满度,以达到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观察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患者的55颗磨牙经微创拔牙后行即刻种植,采用多种外科技术如引导骨再生、骨劈开、骨挤压和经牙槽嵴上颌窦内提升术等进行骨增量,共植入直径为4.8mm的Straumman种植体24枚和5.5mm的Ankylosis种植体31枚。上磨牙区在种植体植入4~6月后进行修复,下磨牙区在种植体植入3~4月后进行修复。结果:55枚种植体,有1枚种植体在植入1个月时松动,其余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成功率98.18%,修复后追踪4-52个月,功能正常。结论:磨牙区即刻种植是一种预后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3,(4):245-247
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缺失且无明显垂直骨高度缺失患者的美学种植手术的方案设计与术后临床效果研究。方法 25例上颌中切牙缺失的患者,植入ITI种植体34颗,骨量不足者,在缺损区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植入后3~6个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25例患者共34颗种植体稳固无松动,患者无明显不适感,短期种植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例患者唇侧牙龈退缩。临床效果满意率达96%。结论上颌中切牙缺失且牙槽嵴厚度不足时,可根据牙槽嵴宽度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术式,同时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来恢复牙槽嵴的丰满度,保证种植成功率,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严重骨量不足的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牙列缺损患者24例,牙槽骨高度2.0~5.0 mm,经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3i种植体33枚,同时植入人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种植手术后至少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3~21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3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种植体上部结构无松动,仅1例种植体出现周围黏膜炎,无修复体崩瓷。结论: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病例中疗效显著,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治疗费用,缩短疗程,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