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本文报告从1991年12月至2001年12月诊治的14例陈旧性颈椎关节突交锁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3.9个月(1~10个月).脱位节段:C3~42例,C4~54例,C5~65例,C6~73例.单侧脱位9例,双侧脱位5例.本组患者均有被误诊、误治的病史.在交锁关节突切除,脱位节段植骨融合的基础上,分别采用4种复位固定方法.术后随访平均2年8个月(6个月~5年3个月),9例患者中有7例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还对该病的诊断要点,误诊误治原因及目前的处理观点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从1991年12月至2001年12月诊治的14例陈旧性颈椎关节突交锁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3.9个月(1~10个月)。脱位节段:C_(3~4) 2例,C_(4~5)4例,C_(5~6)5例,C_(6~7)3例。单侧脱位9例,双侧脱位5例。本组患者均有被误诊、误治的病史。在交锁关节突切除,脱位节段植骨融合的基础上,分别采用4种复位固定方法。术后随访平均2年8个月(6个月~5年3个月),9例患者中有7例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还对该病的诊断要点,误诊误治原因及目前的处理观点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雪锋 《北方药学》2013,(10):71-71
目的:探讨运用整体观念和生物力学原理,由脊柱整体性,研究通过对脊柱的整体调节,采用正骨、推拿、针灸、拔罐等方法,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方法:经对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临床病例筛选,选取病例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例作为治疗组,采取对脊柱的整体调节,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兼顾对胸椎、腰椎三维力学结构的调整,运用正骨、针灸,拔罐等手段进行治疗,而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正骨、针灸、拔罐等手段,仅对颈段关节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疗效对比、一年内两组治愈患者复发率对比。结果:治疗组结合脊柱整体调整,疗效优于对照组,一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①中医整体观念可指导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治疗;②脊柱整体手法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应在矫正颈部小关节紊乱的同时,兼顾胸、腰椎各关节异常力学结构的调整;③临床研究结果证明,结合脊柱整体手法调整,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优于常规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5.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是颈椎病的重要表现,对下颈椎的三维运动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下颈椎运动的特点,阐述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发病机制。本文在利用体视图像确定脊柱运动三维坐标的原理上,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脊柱三维运动双平面立体测量系统,对下颈椎的三维运动进行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术式治疗高位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2010年高位颈椎损伤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3~62岁。其中,齿状突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4例。本组采用经颈前入路松解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4年,本组通过高位前入路显露完成内固定置入,无1例舌下神经、颈动脉分支、颈动脉鞘和喉上神经损伤以及咽后壁损伤,对术后颈椎生理旋转功能影响较小,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采用经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能明显改善高位颈椎的稳定性,固定确切,不影响c1、c2活动,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目前治疗高位颈椎损伤手术方式众多,各有其优点及缺点,选择不一样的术式需根据患者损伤特点及是否椎体间脱位,严格把握适应症,在解除症状的前提下给予稳定固定和不影响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4月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完善X射线、CT平扫及重建、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资料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估,对3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行持续颅骨闭合牵引复位,据复位情况早期选择后路、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其中3例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加大牵引质量复位成功。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术后X射线随访提示:颈椎序列、椎体高度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平均约提高1级以上。植骨4-6个月融合,无内置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行持续颅骨闭合牵引,根据复位情况及损伤类型择期选择后路、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联合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手术方式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联合手术治疗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所有关节突绞锁复位成功,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三组JOA评分改善率在术后3d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C组(80.32%)明显优于A组(70.15%)及B组(67.16%),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C组[(320±162)mL、(175±32)min]明显多于A组[(87±35)mL、(67±16)min]及B组[(110±42)mL、(83±21)min](P<0.05),在手术出血比较中A组少于B组(P<0.05));在手术时间比较中A组多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联合入路是治疗关节突绞锁的最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中后纵韧带切除前后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变化。方法 14具新鲜小牛颈椎标本(C3~T1)随机平分为单节段(1)组和双节段(2)组。每组又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椎间盘切除植骨组(A组)、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组(B组)、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组(C组)和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内固定组(D组)。使用万能材料实验机分别测试各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的应变、载荷-位移关系、刚度及抗扭转性能。结果 (1)应变:A1组较N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应变增大(P<0.05);C1组平均应变大于A1组(P<0.05)。(2)载荷-位移关系:A1、A2组的平均位移比N组位移大(P<0.05),C1比A1组平均位移增大11%,前屈状态增大20%(P<0.05);C2组的平均位移比N组增大15%(P<0.05),加用内固定后B2比C2平均位移小18%(P<0.05)。(3)刚度:在100N生理载荷作用下,N组的平均轴向刚度为(25.38±1.78)N/mm,A1、A2组分别比N组下降8%、12%;平均轴向刚度B1组、B2组高于N组;D1、D2组颈椎的轴向刚度与同节段B组无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植入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的颈椎节段的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尸体颈椎功能单位,分为四个试验组:完整组(A组)、摘除髓核组(B组)、柔性稳定组(C组)和人工髓核组(D组)。施加最大载荷为2·0N·m的6种力偶,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参数变化情况;在0N和100N轴向载荷下测量四组标本的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柔性稳定组同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髓核摘除组同完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人工髓核组同完整组相比较,颈椎后伸活动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髓核摘除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1·5mm,加载100N负荷后,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2·0mm;柔性系统组和单纯髓核组,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平均升高0·5mm,100N载荷下椎间隙高度较正常组平均升高0·3mm。结论颈椎间盘摘除术后植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能满足颈椎的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1.
颈丛阻滞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项前路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5年颈椎前路手术麻醉60例,麻醉选用右侧颈深丛阻滞加左侧颈浅丛阻滞,麻药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右侧12mL、左侧8mL,总麻药剂量20mL。结果57例阻滞效果满意,有3例阻滞不全,加用少量局麻药,无局麻毒性反应及全脊麻发生。结论右侧颈深丛阻滞加左侧颈浅丛阻滞是颈椎前路手术安全、可靠、良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多种融合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多种融合方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时融合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总结了44例经1年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将前路手术3种融合方式的融合率和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自体髂骨植骨融合与cage植入融合的融合率均较令人满意,异体骨植入融合的融合率相对较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与cage植入融合的术后疗效相近且均较异体骨植入融合的疗效好。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自体髂骨植骨融合与cage植入融合是较理想的融合方式,而异体骨植入融合不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3.
谢言虎  柴小青  音樱  章蔚  耿擎天 《江苏医药》2012,38(9):1080-1082
目的比较不同气管插管方法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颈椎择期手术患者按插管方法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采用手法保持轴线稳定性(MILS);B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FOB);C组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比较三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相关资料。结果 A组插管费时最少。B、C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6.7%,均明显高于A组的80%(P<0.05)。三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手术麻醉宜在FOB引导等技术下实施气管插管,以减少颈椎损伤机率,提高插管成功率。BTII技术可为颈椎损伤患者插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环锯减压柱状植骨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前路环锯减压柱状双面皮质骨植骨术(22例)及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块状双面皮质骨植骨加内固定术(23例),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5.8个月,环锯减压组平均改善率48%,优良率65%,1例并发脊髓损伤致瘫痪;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改善率为75%,优良率为85%,无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两组融合率为100%。环锯减压组术后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平均2.0mm)明显大于椎体次全切除组(平均0.69mm)(p<0.0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术中减压更为安全有效,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更为可靠,疗效优于单纯环锯减压植骨术。双面皮质骨植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王伟炎  刘海鹰  王波  王会民 《中国医药》2013,8(9):1271-1273
目的 分析比较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4例行单节段ACDF,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SF-36健康调查评分.运用McAfee分级法评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情况,动态X线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结果 Prodisc-C组和ACDF组患者术前颈痛VAS分别为(7.0±1.0)、(6.6±1.4)分,术后5年随访颈痛VAS分别为(2.1±0.9)、(2.9±0.9)分,2组患者术后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患者术前NDI为(54±13)分,ACDF组为(54±11)分;术后5年随访NDI分别为(20±8)、(23±6)分,2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2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5年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Prodisc-C组术前、术后5年ROM分别为(8.4±0.6)°、(8.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前为(7.8±0.6)°,术后5年为(1.1±0.3)°,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disc-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5年随访临床效果优良,为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术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0例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四节段压迫的改善率。结果随访20—73个月,平均43个月,两种减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在单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节段、三节段压迫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单节段压迫者,前路手术效果好,对于两个或三个节段压迫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相同,对于四个节段的压迫,后路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对恢复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生理前凸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脊髓型颈椎患者行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钛质钢板内固定术,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12个月随访,平均12周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随访时Cobb角及D值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Cobb角及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恢复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