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腹泻患者120例肠道微生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增加临床对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重视。方法: 采用粪便涂片染色诊断120例腹泻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并回顾性调查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 98例出现菌群失调,与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76例,真菌感染率为10%。引起菌群失调的抗生素主要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结论: 腹泻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平衡易被打破,对于腹泻患者使用抗生素时,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诱发因素、治疗与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分析住院病例4 966例,应用抗生素者486例,发生菌群失调42例.对42例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为0.85%,应用抗生素患者发生率为8.64%,≥60岁患者发生率为1.20%,<60岁患者发生率为0.22%.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菌群失调发生率50.2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发生率40.26%,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42.30%,使用二种以下和三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2%和16.7%,抗生素应用1~(周)和2~4周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4%和18.1%.42例菌群失调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有原发基础病、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是防治菌群失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 AAC)的发生情况及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方法 180例入住ICU初次接受抗生素治疗,不伴腹泻且无胃肠道利用禁忌证的危重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7~10d内AAC的发病率、肠道菌群失调和AAC的严重程度构成及抗生素应用情况,采用粪涂片染色镜检法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结果 180例患者AAC总发病率为15.6%(28/180),其中重度AAC占28.6%(8/28)。易导致AAC的抗生素依次为广谱青霉素类、头孢三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联使用AAC发生率为9.21%(7/76),二联使用为13.16%(10/76),三联使用为31.82%(7/22),≥四联使用为66.67%(4/6),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8例重度AAC中,抗生素一联使用2例,二联使用1例,三联使用2例,≥四联使用3例,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 <0.01)。结论 抗生素抗菌谱愈广、联合使用种类愈多,AAC的发生率愈高,病情愈重。危重患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AAC的发生。目的:观察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 AAC)的发生情况及与抗菌素使用的关系。方法:180名入住ICU初次接受抗生素治疗,不伴腹泻且无胃肠道利用禁忌症的危重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7-10天内AAC的发病率、肠道菌群失调和AAC的严重程度构成及抗菌素应用情况,采用粪涂片染色镜检法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结果:180例患者AAC总发病率为15.6%(28/180),其中重度AAC占28.6%(8/28)。易导致AAC的抗生素依次为广谱青霉素类、头孢三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联使用AAC发生率为9.21%(7/76),二联使用为13.16%(10/76),三联使用为31.82%(7/22),≥四联使用为66.67%(4/6),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8例重度AAC中,抗生素一联使用2例,二联使用1例,三联使用2例,≥四联使用3例,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 <0.01)。结论:抗生素抗菌谱愈广、联合使用种类愈多,AAC的发生率愈高,病情愈重。危重患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A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AAC)的发生情况及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方法统计180例入住ICU初次接受抗生素治疗,不伴腹泻且无胃肠道利用禁忌证的危重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7~10d内AAC的发病率、肠道菌群失调和AAC的严重程度构成及抗生素应用情况,采用粪涂片染色镜检法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结果180例患者AAC总发病率为15.6%(28/180),其中重度AAC占28.6%(8/28)。易导致AAC的抗生素依次为广谱青霉素类、头孢三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联使用AAC发生率为9.21%(7/76),二联使用为13.16%(10/76),三联使用为31.82%(7/22),≥四联使用为66.67%(4/6),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8例重度AAC中,抗生素一联使用2例,二联使用1例,三联使用2例,≥四联使用3例,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生素抗菌谱愈广、联合使用种类愈多,AAC的发生率愈高,病情愈重。危重患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A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及发病因素.方法:对54例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较高(1.5%);腹泻与菌群失调有密切关系;病情越重,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时间越长,腹泻发生率越高,腹泻程度越重.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降低肺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失调与广谱抗生素应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探讨临床发生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及其有效预防措施。②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了解患者年龄、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③结果在随机调查的患者中,60岁以上发生菌群失调的患者约占60%;其中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超过2周者占51.4%;联合应用3种抗生素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为70%;碳青酶烯和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较其它种类抗生素更易导致菌群失调。④结论老年人、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长期用药以及使用疗效高的广谱抗生素都是继发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菌群分布、抗生素应用与念珠菌感染的关系及条件致病菌的主要来源。方法 :采用菌种收集、鉴定 ,回顾以往的用药史。结果 :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致病菌以外籍菌为主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诱发菌群失调使外籍菌成为优势菌的主要因素 ;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菌群分布与女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群分布成正相关。结论 :预防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发生的重点应以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诱发因素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述儿科范围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药物副作用给儿科患者带来的损害.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多,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对小儿身心健康危害尤为严重,抗生素在儿科要加强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合理用药 ,对内科住院病人院内感染和抗性素应用之间关系作一探讨 ,以便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对 1996年~ 1997年内科 96 0份住院病历院内感染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院内感染率 8.1% ,抗生素使用率 86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性应用 1.4倍 ,依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用药仅占 13.5 %。 (2 )应用广谱抗生素占 6 5 .9% ,联合用药占 5 8.8% ,疗程 >2 1天占 2 2 .2 %。预防用药院内感染率 10 .7% ,盲目用药 14.9% ,应用广谱抗生素10 .6 % ,使用 3种抗生素 2 3.9% ,疗程 >2 1天 17.9%。结论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 ,必然产生细菌耐药和导致菌群失调 ,增加院内感染率。做好病房消毒隔离 ,控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根据病情病原菌及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床发生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度其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调查方法,了解233例患者者年龄、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结果腹泻是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老年人(〉60岁)123例(54.2%)。其中Ⅰ度44例(18.9%);Ⅱ度134例(61.8%);Ⅲ度55例(23.6%)。大便常规检查54%患者正常,46%患者大便检查异常。195患者有应用抗生素史,使用1种抗生素的45例,使用2种抗生素的122例,使用3种抗生素的21例,使用4种抗生素的7例,发生菌群失调在使用抗生素后3~21d,平均(9.8±5.6)d,15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中3例应用2种,11例应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超过14d。结论 老年人、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长期用药以及使用疗效高的广谱抗生素都是连续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同时应用活菌制剂及益生元,可能有利于增加有益菌群,调整菌群失调,增强肠道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黄旭东  郑晓鹏  郑赵利 《河北医学》2011,17(8):1041-104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个体的差异,探讨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空腹血糖>11.1mmoL/L,余20例空腹血糖<9.0mmoL/L)和2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粪便,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一种最常见的全球性慢性病,属于身体各系统出现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脑肾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有难以控制的恶性高血压发生,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及治疗仍然是全球性的一个热点难题。肠道菌群在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包括影响宿主的代谢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调节生理功能、抑制致病菌等等。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发育不良、菌群的失调与很多疾病存在关联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关联性。本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进行总结,探讨肠道菌群高血压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1年3月~2014年2月笔者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106例,依据研究分组时的病情状况分为活动期UC组66例,缓解期UC组40例,同时筛选出54例身体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大便细菌种群的结构与数量,检查3组样本血液中IL-10、IL-6、IL-4、TNF-α与内毒素水平等炎性指标。 结果 与缓解期UC组及健康组相比,活动期UC组病患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的菌群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UC组与健康组相比较,拟杆菌菌群数量降低明显(P<0.05),其余菌群数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期UC组及健康组相比较,活动期UC组 IL-6、TNF-α与内毒素增高显著(P<0.05),IL-10与IL-4降低明显(P<0.05)。 结论 UC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失衡,并导致机体肠道炎症,致使机体内部抑制炎症的因子分泌下降,促进炎症的因子分泌增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88-192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生长代谢底物,且优化了菌群代谢,肠道菌群通过酵解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多种信号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宿主生理病理改变。本文将对近段时间关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有效利用膳食纤维,优化肠道菌群代谢,防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和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孕妇体重对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肠道菌群体外培养和构建细菌通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方法,以解放军113医院妇产科常规产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产检过程中留取的排泄物标本进行肠道菌群组成的研究,同时检测体重、血糖变化;利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孕妇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记录分娩方式、子代出生的体格检查情况。结果 512例孕妇的检查结果显示,孕前肥胖占15.2%,而由于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导致的肥胖占17.4%;7.8%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孕妇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其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孕前和孕期肥胖组肠道菌群在门属上没有显著差别,但在种属多样性上表现不同,孕前和孕期肥胖组比正常对照组含有更多种类的厚壁菌,较少种类的拟杆菌门。结论 孕前和孕期肥胖者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增加,同时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变化。因此制定孕妇健康饮食标准,在源头对孕妇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将会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四君子汤改善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中药四君子汤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方法:小鼠经盐酸林可霉素灌肠造成菌群失调模型。将小鼠分自然恢复组。丽珠肠乐组,四君子汤组,治疗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四君子汤组中肠道菌群最大幅度增加,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显。肠道粘膜损伤修复比自然恢复组好。结论:四君子汤能够促进肠粘膜损伤修复。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是一种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  相似文献   

18.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易园骊 《医学综述》2013,19(6):991-994
脂代谢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机体发生脂代谢紊乱时往往会造成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多种菌属数量及分布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会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故明确两者间相互作用机制对临床上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等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就脂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其代谢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CVD影响的机制已有报道。本文将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CVD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为CV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是否对子代婴儿免疫系统发育造成影响,为今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医院产前检查的孕晚期孕妇建立母婴出生队列,采集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并按照是否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进行分组,肠道菌群失调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比较两组子代婴儿脐静脉血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不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肠道菌群失调组孕产妇子代婴儿免疫五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肠道菌群失调组孕产妇子代婴儿CD3+、CD4+以及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失调即便采取了相关干预措施也会对子代婴儿免疫系统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临床中需引起重视,并积极制定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