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早期和远期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我院因膀胱癌行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48例术后护理,重点进行术后早期的引流管护理和新膀胱贮尿功能和排尿功能训练,以及远期尿动力学检查监测。结果:48例患者早期无尿瘘、感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显示:38例患者控尿功能和肾脏功能满意,10例患者经再次留置尿管,增大膀胱容量,目前控尿功能满意。结论:正位新膀胱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手术,坚持随访是疗效的保障,排尿和控尿功能训练是护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37例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行自主排尿功能训练.19例术后3个月内代膀胱控尿功能形成,日夜间均能完全控尿,每次排尿250ml以上;8例3个月时夜间熟睡后有轻度尿失禁,强化夜间定时闹钟训练1个月后好转;7例术后6个月达到完全控尿;2例术后10个月达到完全控尿;1例高龄患者术后1年代膀胱控尿功能仍未完全形成,出现清醒期尿失禁.认为代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掌握和适应新排尿方式的有效途径,可以明显提高控尿和排尿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总结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排尿训练的护理。术后2周开始通过夹闭尿管对患者进行储尿功能训练,拔出尿管后在护士的指导下通过腹肌和提肛肌训练进行排尿功能训练1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控尿指标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尿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针炙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分别于两个疗程后评价患者排尿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针灸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法 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患有膀胱癌并行子宫、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的女性患者2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储尿功能、尿意、控尿和排尿功能训练。结果术后3个月17例能良好控制排尿,每日排尿5~9次,每次250~400ml。3例夜间有轻度尿失禁现象,通过控制睡前2h饮水及每隔4h闹钟叫醒排尿后症状逐渐好转。1例长期尿失禁,术后10个月时因重度肺炎死亡。结论按照训练计划坚持全面的膀胱功能训练是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形成满意控尿和排尿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排尿功能训练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患者膀胱充盈感和自主排尿及排尿完全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3)。结论:系统排尿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效果.方法 45例伤后1~4周脊髓损伤伴有排尿障碍患者,其中23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者纳入观察组,22例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者纳入对照组.对这些患者均进行6~10周的规范训练.结果 观察组完全拔除尿管者10例,明显改善4例,部分改善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8.3%,对照组完全拔除尿管6例,明显改善2例,部分改善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0.0%.结论 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有效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建立,较单纯采用膀胱功能训练的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及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回顾分析4例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后22~24d拔除尿管,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以夜间较明显。但经过训练后,除1例女性患者外,其余患者约在术后4~6周尿控均达到满意的程度。而该女性患者在术后3个月白天能基本实现尿控,夜间仍有尿失禁。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回肠新膀胱排尿功能的训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电话随访对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例膀胱癌行原位新膀胱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8例,两组住院期间接受相同治疗护理,出院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术后6、12个月训练依从性,训练后尿垫试验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6、12个月排尿日记比例、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24 h平均尿垫数、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护士主导电话随访,能够提高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功能锻炼依从性,帮助患者重建术后尿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训练等措施。结果术后平均住院25d,出院时28例可日间控尿,16例可夜间控尿;随防6个月~3年,25例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满意,6例夜间熟睡时不能控尿。结论该类患者术前重点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术后注重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的观察与训练,有利于促进其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膀胱功能训练仪对拔除尿管后患者自主排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需要留置尿管5d以上的患者60例,按照人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仪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则常规续开放尿管,在拔尿管的前Id间断夹闭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及排尿5次后的残余尿量.结果 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5次后,观察组患者的残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仪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减少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俞募穴,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效率达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P<0.05)。两组康复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量、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及24 h排尿量均明显改善,而联合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针俞募穴应用于SCI后NB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护理干预结合围术期膀胱功能训练对胃肠手术后尿潴留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肠手术后急性尿潴留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护理干预结合围术期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有效率、首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及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力及初尿感膀胱容量均优于对照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护理干预结合围术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胃肠手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促进尿动力学指标及心理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排尿方式干预在降低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35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新膀胱储尿功能、排尿方式和控尿方式训练,并建立排尿日记。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尿流动力学指标,如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泌尿系B超结果,如肾积水程度、膀胱残余尿量等。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观察组患者的Qmax、Qave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肾积水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采用排尿方式干预法,对改善此类手术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排尿日记对提高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8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8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新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的新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应用排尿日记,并根据每阶段的排尿日记调整训练方案;出院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新膀胱功能。结果排控尿指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每次尿量增加,夜尿次数减少,日间控尿率及夜间控尿率均升高(均P0.05);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下降,最大尿流速增快及膀胱逼尿肌压力升高(均P0.05)。结论使用排尿日记有利于提高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胱训练及康复指导方法。方法:12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行膀胱癌根治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术后给予规律、渐进、个体化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患者储尿、控尿、排尿情况,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控尿能力良好10例,单次排尿最大量450 mL,平均270 mL,残余尿量0~50 mL,平均30 mL。尿流动力学检查新膀胱容量270~410(310±70)mL,充盈期膀胱内压9~18(12±5)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33~46(39±5)cm H2O,最大尿流率17~22 mL/s。结论: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储尿、控尿、排尿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拔管方式对骨科术后留置导尿患者排尿的影响。方法将94例骨科术后留置导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定时夹管排尿训练,在膀胱充盈时拔管。观察组尿管持续开放,直接拔管。比较两组拔管后排尿情况。结果两组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科术后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有无夹闭尿管,不会影响拔管后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症(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监测方法和提高自主排尿的功能。方法对18例TCS病人术后进行膀胱充盈度的测试、尿流动力学检查、残余尿量测定,以测定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间歇性导尿和手法训练膀胱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结果本组除2例术前已有肾积水的病人外,其余16例病人均于术后15~54d拔除尿管,基本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结论密切的膀胱功能监测结合适当的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掌握TCS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和促进病人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丁萍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54-756
报告了对11例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训练的方法和结果.训练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术后2~3周)进行代膀胱贮尿功能训练,使重建膀胱做循序渐进的充盈和排空;第2阶段(3周后)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包括尿意习惯训练、腹压排尿和盆底肌训练.3~6个月后,本组重建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均达到接近生理状态.认为排尿功能的训练可提高肠道代膀胱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将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病人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排尿功能进行分期。[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2月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病人行前列腺切除术进行随访的53例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尿流动力学结果、排尿情况,将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病人术后排尿功能进行分期,并形成不同时期排尿功能训练模式。[结果]术后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术后控尿率提高,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稳定,功能膀胱容量增加,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排尿量增加,排尿急迫程度减少,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降低,急迫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下降,膀胱顺应性提升,最大膀胱内压下降,最大逼尿肌压下降,且各项指标在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将前列腺术后病人排尿功能训练分为住院期(早期)、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恢复期)、术后3个月以后(稳定期),各期护理重点是早期加强引流管护理,恢复期加强尿失禁护理,稳定期加强排尿功能训练。[结论]依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对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病人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功能进行分期,提出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排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