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病人有较好的控制和排空尿液能力。方法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8例,通过规律性、渐进性的腹肌、耻骨尾骨肌和提肛肌训练等方法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结果18例病人在1~3个月达到能控制和排空尿液。结论回肠重建的新膀胱,术后经过规则的膀胱排尿训练,可达到有意识地排尿,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科对膀胱肿瘤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为正位可控膀胱术(新膀胱术),该手术可恢复近于生理的排尿功能,具有可控性和原位排尿的优点,患者术后无需膀胱造瘘口,无需佩带尿袋,过着与健康人无异的正常生活,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拨除尿管后尿失禁是困扰患者的最大的难题,所以新膀胱功能训练是后期护理的重点.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工作,现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进行排尿功能训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病人术后定时进行排尿训练、提肛肌训练、耻骨尾骨肌训练、腹肌锻炼,以及夜间遗尿的预防.结果 本组均随访6个月到3年,8例术后3个月恢复日间可控功能,夜间可控率达22.3%,1例因尿漏未能坚持训练,于恢复训练后5个月恢复日间可控功能,随访3年,除1例由于癌细胞转移死亡外,日间可控率达100%.结论 新膀胱排尿功能系统训练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丁萍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54-756
报告了对11例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训练的方法和结果.训练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术后2~3周)进行代膀胱贮尿功能训练,使重建膀胱做循序渐进的充盈和排空;第2阶段(3周后)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包括尿意习惯训练、腹压排尿和盆底肌训练.3~6个月后,本组重建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均达到接近生理状态.认为排尿功能的训练可提高肠道代膀胱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位可控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随病变发展常需行膀胱全切术。全切术后正位可控新膀胱是最好的膀胱替代术式[1]。但新膀胱失去了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患者常出现尿失  相似文献   

6.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随病变发展常需行膀胱全切术。全切术后正位可控新膀胱是最好的膀胱替代术式。但新膀胱失去了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患者常出现尿失禁或残余尿多等并发症。因此,加强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科2003—2005年实施17例T-Pouch型(近似口袋形)回肠新膀胱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排尿功能训练,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回肠代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能否正常排尿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我们对11例术后患者进行系统排尿功能训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球形原位回肠膀胱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的护理23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 ,原位回肠膀胱术是最常应用的膀胱替代术式[1 ] 。原位回肠膀胱是最接近原膀胱的膀胱替代方法 ,但由于新建的膀胱失去了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 ,故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手术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999年 1 2月~ 2 0 0 3年 1月 ,我院对 2 3例膀胱癌患者成功施行改良的可控性球形原位回肠膀胱术 ,术后经过系统的膀胱排尿功能训练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 2 3例皆为男性 ,年龄 4 8~ 79岁 ,平均年龄 6 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道狭窄、尿道受侵及远处转移 ,无尿失…  相似文献   

9.
总结20例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全腔镜下Studer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肠道管理,术后严密观察出血、感染、肠梗阻、尿漏、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做好疼痛、管道、活动的管理和出院前新膀胱功能锻炼的指导。20例患者中2例发生肠梗阻,2例发生尿漏,术后(15.7±6.17)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直肠代膀胱术后排尿功能的训练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代膀胱术是采用膀胱全切,直肠代替膀胱功能、乙状结肠腹壁造瘘的手术方式,是泌尿外科常用的一种尿流改道术。适用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肿瘤,或因巨大膀胱阴道瘘、膀胱外翻无法修补的患者。由于直肠容量相对较小,加上肛门括约肌不能马上适应管理液状的尿液,术后早期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尿失禁现象。为此,1995年~1997年,我们对26例直肠代膀胱术的患者实行了一套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1.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EBN),是护理人员在制订护理计划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护理决策的依据[1]。1999年12月-2005年8月,我科对26例可控性球形原位回肠膀胱术后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26例均为男性,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道狭窄,在硬膜外或全麻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二、方法1.循证护理问题。找出患者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存在的护理问题或难题,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  相似文献   

12.
总结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排尿训练的护理。术后2周开始通过夹闭尿管对患者进行储尿功能训练,拔出尿管后在护士的指导下通过腹肌和提肛肌训练进行排尿功能训练1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控尿指标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正位膀胱排尿功能训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膀胱全切除后采用回、盲肠管重建膀胱与尿道吻合,由外扩约肌控制,利用腹压通过原尿道排尿的尿流不改道手术,可以避免bricke术式因腹壁造瘘需佩带腰侧尿袋及可控膀胱术腹壁造瘘需反复自行导尿的不便。正位膀胱是最接近原膀胱的膀胱替代法。但由于新建的膀胱失去了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故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手术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膀胱全切除后采用回、盲肠管重建膀胱与尿道吻合,由外扩约肌控制,利用腹压通过原尿道排尿的尿流不改道手术,可以避免bricke术式因腹壁造瘘需佩带腰侧尿袋及可控膀胱术腹壁造瘘需反复自行导尿的不便。正位膀胱是最接近原膀胱的膀胱替代法,但由于新建的膀胱失去了正常的排尿生理反射,故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手术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直肠代膀胱术后病人排尿功能的训练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护理研究》2009,(6):1563-1563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年龄为50岁~70岁,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直肠代膀胱术是采用膀胱全切、直肠代替膀胱功能、乙状结肠腹壁造瘘的手术方式,是泌尿外科采用的一种尿流改道术.适用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肿瘤或因巨大膀胱阴道瘘、膀胱外翻无法修补的病人。  相似文献   

16.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好发年龄为50岁~70岁,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直肠代膀胱术是采用膀胱全切、直肠代替膀胱功能、乙状结肠腹壁造瘘的手术方式,是泌尿外科采用的一种尿流改道术,适用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肿瘤或因巨大膀胱阴道瘘、膀胱外翻无法修补的病人[2].  相似文献   

17.
膀胱全切胃代膀胱术后排尿功能锻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总结自1991年5月至1994年12月对22例膀胱癌、2例结核性膀胱挛缩病人行膀胱全切胃代膀胱术后,出现的遗尿现象,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使病人建立起新的随意控尿机制,排尿功能基本接近常人,提高了病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