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颈部静脉阻断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价值比较,为临床护理操作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该院行PICC置管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采取传统偏头法同时助手可辅以指压法进行颈部静脉阻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导管总异位率、颈部静脉异位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总异位率及颈部静脉异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可显著降低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在判断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操作,当导管头端近置管侧胸锁关节时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33%,对照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超声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能降低置管中PICC的异位漏诊率,从而降低置管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分析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IEGM)定位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4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B超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组接受B超联合IEGM定位PICC置管。观察两组置管后成功率,记录并比较两组导管异位情况及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 对照组37例患儿中,PICC置管成功27例(72. 97%);观察组37例患儿中,PICC置管成功36例(97. 30%)。观察组PICC置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649,P=0. 003)。观察组非计划拔管与导管异位的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B超联合IEGM定位早产儿PICC置管的效果较佳,置管成功率较高,且非计划拔管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在预防颈外静脉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及按压部位的置管方式,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导管异位3例,对照组导管异位11例,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6例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5例设为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心电监护II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置管成功后再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78.95%(χ~2=12.153,P=0.001);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21%(χ~2=4.668,P=0.031);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33%低于对照组10.53%(χ~2=5.596,P=0.034)。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9.
吴莉  贾仕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82-2384
目的探讨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送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预防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平卧位,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配合转头至预插管长度;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卧位置管,置入PICC约15cm时嘱患者深吸气并送管,每次送管2cm,直至到达预插管长度。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108例,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99例,成功率为90.00%。观察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入术后穿刺点出血或感染、导管堵塞或脱出、静脉炎及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置入PICC,可显著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且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恰当的呼吸配合对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5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7例、对照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操作,观察组将常规置管操作中的患者侧头配合改为呼吸配合,术后统计PICC异位部位及对应例数,对比组间异位发生率。结果共发生16例导管异位,观察组2例,发生率1.57%;对照组14例,发生率1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3,P<0.01),其中两组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4.197,P均<0.05),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患者恰当的呼吸配合可显著降低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对降低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前患者行胸片定位法体外测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科置入PICC乳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法,观察组采用结合患者入院时所拍胸片定位法行体外测量。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及置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采用胸片定位法行体外测量,可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提高导管置入长度准确率,并且简便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掌压迫法和下颌贴肩法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按入院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7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时采用手掌压迫法;对照组在PICC置管时采用下颌贴肩法,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手掌压迫法可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探头压迫法在阻止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中的效果。方法将59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6例)和对照组(2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送管,即当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观察组在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采用B超探头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异位入颈静脉的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P0.05)。结论超声探头压迫法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B超引导结合脉冲冲管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式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ICU接受床旁PICC置管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15分的危重症患者512例,以2011年11月—2012年11月采用传统置管方式265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以2012年12月—2013年12月247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结合脉冲冲管方式,比较2组不同置管方式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1.9%,观察组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5,P0.01)。结论 B超引导结合脉冲冲管的置管方式可以减少危重症患者PICC置管的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降低早产儿PICC置管异位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PICC置管早产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体位护理,观察组采用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患儿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早产儿PICC置管采用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可显著降低导管异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因导管带来的疼痛程度,有效提高患儿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撤部分导丝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实验组在送管过程中拔出部分导丝。置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结果:实验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置管过程中拔出部分导丝能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头法预防颈内静脉异位,观察组采用横位按压颈内静脉,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血,判断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比较2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8.13%,观察组发生率为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位按压联合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回血,再次判断可降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内静脉。  相似文献   

19.
黄晓琴 《护理学报》2013,(15):61-6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40例经健侧上肢静脉留置PICC,比较两组导管异位率及置管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5%,对照组为25%,观察组异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可疑感染、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定位准确率高于上肢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低于上肢静脉,是安全可行的静脉置管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