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等速运动装置在肩关节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等速运动装置对肩关节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应用等速运动装置的连续被动运动程序、助力运动程序和等速向心收缩程序对10名肩关节术后患者进行促进肩关节屈曲角度和增强肩关节屈曲肌力的训练,每周3次,共训练12—24次。结果:训练后患者患侧肩关节屈曲角度增加(P<0.01),训练后患侧肩关节屈肌肌力增强(P<0.01),但与健侧对比,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仍遗留明显差距(P<0.05)。结论:等速运动装置可用于肩关节术后康复训练,对改善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力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维运动采集系统分析健康中老年人利手和非利手侧上肢饮水动作的运动学特点,探讨利手和非利手执行特定功能性动作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用Vicon Nexus运动采集系统对18名右利手健康中老年人左右侧上肢执行饮水动作的运动轨迹进行采集,分析并比较利手和非利手侧肩、肘和腕关节的三维运动角度变化及角速度峰值。结果:肘关节X、Y、Z轴上运动角度利手和非利手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角速度方面,双侧肩关节X轴上最小值、肘关节Y轴和Z轴的最大值及最小值、腕关节Y轴的最大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康中老年人在执行饮水动作时,利手侧肘关节的屈伸幅度显著高于非利手侧;而非利手侧肘关节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角度及角速度显著高于利手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单纯运动疗法组(单纯组)和运动疗法结合封闭治疗结合组(结合组).两组均行运动疗法,结合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封闭疗法,于治疗4周后对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即VAS法)、肩关节活动度(屈曲方向)、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进行评定.结果:结合组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与单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肩关节和肘关节屈曲角度对握力的影响,确定最佳施力位置,从而指导移动辅具相关结构设计。 方法:采集32例志愿者在不同手臂姿势下的握力数据,选取4个肩关节屈曲角度(0°、30°、60°、90°)和4个肘关节屈曲角度(0°、30°、60°、90°)进行实验,使用CAMRY-EH101型握力计分别测试13个角度组合下的双侧握力,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优势手握力均大于非优势手握力;肘关节屈曲角度对握力值差异有显著影响,肩关节屈曲角度对握力值差异无显著影响;握力较大的肩关节屈曲角度范围是0°—60°,肘关节屈曲角度范围是0°—30°;握力较小的角度范围是90°肘关节屈曲伴随着肩关节屈曲60°—90°。 结论:在进行移动辅具结构设计时,推荐将使用者的手臂操作姿势保持在肩关节屈曲0°—60°、肘关节屈曲0°—30°范围内;同时,该实验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使用者在使用移动辅具时的手臂姿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太极拳右"野马分鬃"阶段正确与错误动作下膝关节周围各肌肉肌力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膝关节疼痛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中选取练习太极拳在8年以上,级别在七级以上,无下肢伤病的运动员9例进行正确、错误动作各演练3次。利用Vicon红外捕捉系统和AMTI测力台记录运动过程中运动学数据和动力学数据,通过Visual3D软件把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转换成OpenSim识别的数据格式,通过OpenSim模型进行肌力计算,从而分析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在动作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正确动作中膝关节屈曲角度大于错误动作,这与太极拳裁判员的判断相反;正确动作中踝关节外旋角度小于错误动作,这与太极拳裁判员的判断一致。错误动作中右膝关节的伸肌力量降低,特别是股外侧肌(P0.05),而后腿即左腿膝关节的股直肌肌力增加明显(P0.05),而其他肌肉的肌力减小明显(P0.05);屈肌主要表现为股二头肌肌力在错误动作中增加明显。结论:膝关节的屈曲角度的大小不能作为判断"野马分鬃"动作正确与否的标准,而踝关节的外旋角度过大可以作为判定动作错误的标准。伸肌力量减弱,膝关节在弯曲状态下不稳,同时具有外旋功能的屈肌肌力增加导致膝关节受外旋力作用,长期受到向外剪切力作用,由此可能引发膝关节慢性劳损或炎症,导致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1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并使用量角器对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4.81±8.86)、肩关节前屈(150.88°±21.32°)、肘关节伸展(135.56°±17.22°)主动活动度的改善程度显著(P0.05);两组患者,除治疗后的对照组FMA评分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FMA评分与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不相关(P0.05)外,其余FMA评分均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及腕主动背伸活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   

8.
背景:应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关节损伤或合并锁骨远端骨折时,钩钢板钩部的角度固定不变,而人体肩锁关节正常角度或在上臂运动时会发生相关变化.目的:探讨正常肩锁关节倾斜角度与肩关节活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包含肩部CT检查的TOP图像资料97例,其中男57例,女40例,选择CT时TOP图像,在CT上用机器进行角度测量.肩锁关节角度:为肩峰长轴沿线与锁骨远端长轴沿线的夹角,盂肱关节的角度为肱骨外展与垂线的角度.结果及结论:在上肢下垂时平均肩锁角为(162.04±10.53)°.下垂平均肱骨角为(16.06±11.87)°,R=0.010(P<0.01),说明肩关节与肩锁关节两个角度相关.在上肢上举时肩锁角(174.34±10.14)°,上举肱骨角(137.65±14.48)°,R=0.053(P<0.01)两个角度也是相关的.提示,肩锁关节角度在肱骨上举运动时发生变化.肩关节活动时肩锁关节相关活动,既盂肱关节活动时,肩锁关节角度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三维动作捕捉分析系统COFT-Motion?评估健康受试者上肢主动关节活动度的信效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22年1-3月公开招募健康受试者入组。由评估者对健康受试者应用三维动作捕捉分析系统COFT-Motion?和角度尺评测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肘关节(屈曲、伸直)的主动关节活动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效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价信度。结果 COFT-Motion?与角度尺评估健康受试者上肢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值呈正相关,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肘关节(屈曲、伸直)主动关节活动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0.964、0.961、0.941、0.864、0.919(P<0.05)。不同评估者使用COFT-Motion?评估健康受试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肘关节(屈曲、伸直)主动关节活动度的结果显示,ICC分别为0.892、0.942、0.961、0.98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分析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上肢触碰试验的运动学和生理学特点,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采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Qualisys结合表面肌电,记录上肢和手BrunnstromⅤ期、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1级的北京博爱医院4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偏瘫组)和40例健康成年人优势侧上肢(对照组)执行目标触碰任务时,肩、肘、腕关节和前臂的三维运动角度及相关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偏瘫组结果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偏瘫组肩关节内旋、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尺偏角度绝对值较对照组增大(|t|> 2.321, P <0.05),而肩关节内收,前臂旋前较对照组显著减小(|t|> 6.426, P <0.001)。偏瘫组上肢各关节角度与FMA-UE评分间无相关性(P> 0.05)。偏瘫组上斜方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胸大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指伸肌RMS小于对...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被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代偿运动的影响。 方法:组织符合试验要求的6例脑卒中患者和6例健康受试者分别接受传统康复训练和康复机器人被动训练,分析受试者在两种训练模式下的关节运动轨迹,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肩、肘关节协同运动关系。 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上肢训练会产生躯干自由度代偿,两种训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躯干运动轨迹没有差异。②脑卒中患者上肢训练会产生关节活动度代偿。康复机器人被动训练相对于传统康复训练,躯干运动角度范围减小,肩、肘关节运动角度范围增大。③脑卒中患者上肢训练会产生肩、肘关节协调性代偿。康复机器人被动训练相比于传统康复训练,患者肩、肘关节角度关系曲线没有明显差异,但躯干、肩和肘关节的加速度峰值明显降低,速度曲线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结论:康复机器人被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代偿运动有一定影响,其没能缓解上肢自由度代偿和协调性代偿,但能抑制躯干活动度代偿,增加肩关节活动度代偿,且关节运动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研究正常人和偏瘫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ADL)中的上肢运动学特点。 方法应用Vcion运动捕捉系统(简称Vicon系统)采集15名正常人(健康组)和10例偏瘫患者(偏瘫组)在执行抬臂、梳头、喝水、摸对侧肩、摸后口袋这5项ADL时的上肢关节三维运动数据。经数据处理得到2组的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三维运动角度和各动作的运动时间,并进行比较。 结果偏瘫组胸锁关节旋外和外展角度,肩锁关节旋内和后伸角度,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康组均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肩锁关节内收角度,肩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后伸、旋外和旋内角度较健康组则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组运动时间较健康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Vicon系统的上肢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提示偏瘫患者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关节运动模式来完成AD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一"云手"锻炼对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影响效果,为老年人科学健身提供方法引导和指导。方法:以城市社区无健身锻炼习惯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选者基本资料筛选标准确定初选对象,从中随机抽取男、女各40例为观察对象,并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陈氏太极拳精要-18式"全套动作进行锻炼干预;试验组则采用"云手"进行单一动作锻炼干预。分别于分组锻炼前及经8周、16周和24周锻炼后各时间点,对两组老年人的眼手协调能力、本体感觉功能、身体稳定性和身体运动灵活性等相关评价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经8周锻炼后,对照组仅有身体运动灵活性指标较干预前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且部分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6周后,两组指标较入选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指标改善效果各有部分差异优势;24周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指标总体改善效果日趋处于优势。结论: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延缓老年人肢体运动功能自然衰退的进程,而单一"云手"更利于老年人快速适应和接受,短期效果更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单侧肘关节僵硬患者在执行腰部屈伸动作时对屈曲-放松现象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例单侧肘关节僵硬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相同数量健康成人纳入对照组。要求2组受试者在15 s内完成躯干前屈、保持最大屈曲及躯干伸展3个动作,每个动作均持续5 s。在运动过程中采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记录2组受试者L3处两侧竖脊肌肌电值,取中间3 s均方根(RMS)平均值并计算2组受试者躯干屈曲/伸展比值以及保持最大屈曲时RMS值,对2组受试者上述sEMG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单侧肘关节僵硬患者躯干屈曲/伸展比值及保持最大屈曲时RMS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僵硬侧屈曲/伸展比值亦显著大于对侧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单侧肘关节僵硬可明显影响患者腰部肌群神经肌肉控制功能,且对僵硬侧肌群的影响明显大于对侧肌群,故针对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康复干预应同时关注腰部肌肉功能训练,以预防腰痛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并观察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方法:对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超声定位下肩关节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进行疼痛视觉类比法(VAS)、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关节活动度测量及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后,患者的VAS评分明显减低(P0.01),且治疗当天降低最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角度较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当天的角度提高最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的上肢运动功能FMA-U明显提高(P0.01)。卒中后肩痛的主要原因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或炎症,发生率73.3%,其次为关节积液及关节滑膜炎,发生率50%。结论:超声下肩关节类固醇注射有助于降低卒中后肩痛,提高患肩被动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且注射早期止痛及被动关节活动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Kinect是否能替代传统运动捕捉设备用于肢残者运动姿态研究。方法:将30例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在Kinect与VICON运动捕捉系统下进行实验,并对各组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皮尔逊系数相关法,验证两组受试者各个关节角之间的相关性,对各关节角相关性强度进行评定。结果:关联性较高的数据为矢状面数据,髋、膝、背曲、腰部屈伸等关节V-K(VICON与Kinect)数据相关性最高(r0.7)。假肢者的姿态识别中V-K相关性系数低于健体者(r2r1)。假肢者的髋、膝、背曲等关节相关性系数差异不大,健体者与假肢者的肘关节数据相关性系数差异性较大。结论:Kinect替代VICON需从采集的关节角的映射面、任务及被试者三方面考虑,在人体矢状面、任务过程中有较少自遮挡关节点、被试者能够自由完成规定任务动作情况下,Kinect可以作为有效替代工具研究人体姿态识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MOTO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留针组(留针运动)和联合组(留针运动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每组30例,分别对应性进行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间参数、时间参数及关节角度进行智能化定量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3组空间及时间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高于MOTO组和留针组(均P0.05),MOTO组与留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OTO组及联合组各关节屈曲角度均较治疗前及留针组明显提高(P0.05,0.01),留针组各关节屈曲角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高于MOTO组(P0.05,0.01)。结论: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是一种有效改善步态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强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对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对58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的基础上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旋转运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肩痛症状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肩痛症状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时,强化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指标为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应用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及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用于脑卒中导致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康复,结合脑卒中康复的基本理论及各康复阶段的特点,设计出针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主动康复系统,以期提高康复效果。方法:通过3D建模技术创造虚拟训练场景,结合Kinect体感交互技术对人体姿势及动作进行识别,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Brunnstrom理论、运动再学习等康复理论,设计出符合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特点的虚拟游戏,同时实现患者即时训练信息的实时反馈,建立上肢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并验证该康复系统对上肢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效度与信度。结果:应用体感交互技术设计出上肢主动康复系统,包括切食物、射击等多个虚拟训练游戏,通过运动检测及判别算法,实现患者与虚拟环境的交互,同时实现运动功能评估及关节活动信息的实时反馈。系统对肩关节外展、屈曲、后伸与肘关节屈曲等关节活动度测量与设定的目标值有较高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进行比较,系统测量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的95%一致性界限为(-1.29,1.57),肩关节屈曲活动度的95%一致性界限为(-1.46,1.60),肩关节后伸活动度的95%一致性界限为(-1.53,1.67),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