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原发性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属生殖细胞肿瘤,罕见且高度恶性,偶见于男性病人。该病治疗困难,预后极差,在心理护理方面有其独特之处。现将我院滋养细胞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5例男性绒癌病人的心理护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1992年—2013年我科收治5例男性绒癌病人,年龄42岁~55岁,均已婚有子。诊治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绒癌又称非妊娠性绒癌,是极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男、女性腺生殖系统内,如女性卵巢和男性睾丸,生殖器外的绒癌同生殖细胞肿瘤相似,有沿身体纵轴线分布的倾向,如原发于脑-松果体、纵隔、腹膜后、食管、胃、空肠、结肠、胰腺、肝胆管、肾、膀胱、乳腺和腹股沟汗腺等,胃绒癌在生殖  相似文献   

3.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绒毛膜癌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妊娠之后,称“继发性绒癌”或“妊娠性绒癌”.发病率不到10万分之一[1,3].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能及时就医,检查治疗的进展,绒癌发展到Ⅳ期的已少见.  相似文献   

4.
颅内原发性绒毛膜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非生殖细胞性生殖细胞瘤,其临床罕见,以易发生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外播散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国内外对其治疗方法不一,且认识不足,常出现误诊及延误治疗,预后极差。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延误诊治,改善预后,现就国内外对于颅内原发性绒毛膜癌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绒毛膜癌是细胞滋养细胞、中间型滋养细胞及合体滋养细胞混合性增生的恶性肿瘤。绒毛膜癌50%继发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25%发生于正常妊娠及25%发生于流产后。绒毛膜癌好发于子宫,罕见病例发生在异位部位,而原发性输卵管绒癌,则更少见,约占女性牛殖道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本文报道4例原发性输卵管绒毛膜癌.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蔡惠兰 《护理研究》2006,20(9):839-839
绒毛膜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早期就可通过血液转移至全身、破坏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对妇女生命威胁很大。绝大多数绒毛膜癌继发于正常或非正常妊娠,极少数绒毛膜癌于妊娠无关,称原发性绒癌[1]。在病人手术及化疗期间,及时适当的生活护理、生活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病人  相似文献   

7.
温黎  曹丽群  曲保清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192-192,i016
卵巢绒癌占原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不足1%,临床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卵巢非妊娠性绒癌,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  相似文献   

8.
颅内原发性内胚窦瘤6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颅内原发性内胚窦瘤(E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 临床资料分析及运用组织学、组化、免疫组化(ABC或S-P法)和电镜观察6例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结果 6例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16岁,平均10岁,临床以颅内高压为主要症状。EST组织学特点:疏松网状结构、嗜酸性透明小球及基膜样物形成、腺泡状和腺管状结构,部分伴有“血管套”结构、多囊性卵黄囊结构。免疫组化:瘤细胞AFP、CEA和α-1-抗胰蛋白酶(+)。电镜观察最有特征性的是瘤细胞内外有大量高电子密度圆形物质,瘤细胞外可见无定形基底膜样物质。随访的4例患者3-10个月内死亡,1例术后7年复发。结论 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男性,好发于青少年,多位于松果体区、鞍区和第三脑室。颅内原发性EST及伴有EST的生殖细胞肿瘤少见,高度恶性,起源于多能性原始生殖细胞。  相似文献   

9.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 ,及减少毒性反应 ,我们自 198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采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更生霉素 (Acti nomycinD ,ACD)、 5 -氟尿嘧啶 ( 5-Fluorouracil,5 -Fu)、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 )联合用药(简称VAFC)同步序贯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10 2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0 2例均为妇科住院患者 ,其中绒毛膜癌 (绒癌 ) 4 3例(原发性输卵管绒癌 2例 ) ,侵蚀性葡萄胎 (侵葡 ) 5 9例。病程 1 5个月~10年 ,平均 13 8个月 ,超过 4个月46例 …  相似文献   

10.
性腺外生殖细胞瘤 (Extragonadalgermcelltumor,EGCT)以良性多见 ,如畸胎瘤、卵黄囊瘤等 ;恶性者以恶性畸胎瘤、胚胎性癌为多 ,精原细胞瘤和绒癌均少见。EGCT仅占成人生殖细胞肿瘤的 2 %~ 5 % [1~ 4 ] ,临床上容易误诊。我院近年收治 1例罕见的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 ,现结合文献分析本病临床特点如下。1 病例资料男 ,4 8岁。偶然发现左上腹部无痛性包块 ,于 1999年 6月入院。查体 :全身情况较好 ,无贫血貌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偏左侧可触及直径约 15cm大小包块 ,表面不光滑 ,固定 ,质硬 ,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OGCTs)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n Vision法)检测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蛋白在55例原发性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包括16例无性细胞瘤、10例胚胎性癌、12例卵黄囊瘤、1例绒毛膜癌、16例畸胎瘤(其中6例为未成熟性,10例为成熟性)。另选取10例正常卵巢组织及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作为对照。结果SALL4在无性细胞瘤(16/16)、胚胎性癌(10/10)和卵黄囊瘤(12/12)中均呈弥漫强(+),在绒毛膜癌(1/1)、未成熟畸胎瘤(3/6)和成熟性畸胎瘤中(2/10)局灶(+)。CD30在胚胎性癌(8/10)中(+),在无性细胞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和畸胎瘤中均(-)。D2-40在无性细胞瘤(16/16)呈弥漫强(+),在胚胎性癌(3/10)中局灶(+),在卵黄囊瘤、绒毛膜癌和畸胎瘤中均(-)。glypican-3在卵黄囊瘤(11/12)中弥漫(+),在绒毛膜癌(1/1)和胚胎性癌(2/10)局灶(+),在无性细胞瘤和畸胎瘤中均(-)。10例正常卵巢组织和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均未见SALL4、CD30、D2-40和glypican-3的表达。结论 SALL4是诊断OGCTs较好的抗体,CD30、D2-40和glypican-3分别是诊断胚胎性癌、无性细胞瘤及卵黄囊瘤较好的抗体,特别有助于与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正>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多原发于子宫,极少数原发于输卵管,临床上易误诊为输卵管异位妊娠。输卵管绒毛膜癌非常少见,以下就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输卵管绒癌进行如下报道,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1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停经51天,阴道流血7天,下腹痛5h就诊于我院。患者停经51天,7天前出现阴道少量出血,少于平素月经量,5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微下腹痛,可忍受,伴肛门坠胀感就诊于我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0.02%~0.05%,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35%[2],占小肠恶性肿瘤的33%~48%[3]。但是近年来,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4]。  相似文献   

14.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回顾10年间34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其中生殖细胞瘤20例,畸胎瘤7例,高度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7例。结果:20例生殖细胞瘤中15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9例放射治疗,2例联合化疗,5例复发;畸胎瘤7例全部手术切除,除1 例恶性畸胎瘤外其他6例无复发;7例高度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中1例行γ-刀治疗后手术治疗,2例行放疗联合药物化疗,随访1~3年并存活至今,其他4例均于1年内死亡。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放疗,并联合化疗;畸胎瘤者应予手术切除,其中恶性畸胎瘤者应加用足量放疗和化疗;高度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应用“三明治”疗法,先化疗观察肿瘤标志物降低情况,接着足量放疗(50~60Gy),待肿瘤标记物正常时,如仍有肿瘤残存可再手术切除,如肿瘤标记物仍高,则继续化疗和(或)放疗。[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5.
李香风  刘承霜 《护理研究》2013,(25):2808-2809
绒毛膜癌多发生于性腺,发生于性腺外的称为原发性绒毛膜癌,相当罕见。原发性胃绒毛膜癌仅占所有胃恶性肿瘤的0.08%,而且仅有8%的原发性胃绒毛膜癌是由术前活检确诊的[1]。该病恶性程度很高,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肺、肝、骨等脏器,往往就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大多数病人在术后1年内死亡[2]。在病人手术及化疗期间,及时、适当的护理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男性颅内原发性绒毛膜癌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开颅手术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性绒毛膜癌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男性颅内原发性绒毛膜癌是临床少见病例,恶性程度高,临床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外常无其他特异性表现,如患者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死亡。结论影像学发现青少年颅内占位性病变且有出血倾向,血或尿β-HCG升高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疾病,应尽早给予包括手术和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绒毛膜癌(绒癌)伴多脏器转移患者肿瘤的生长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胃原发性绒癌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阴道不规则出血6+个月入院。在当地医院查尿妊娠试验(+),行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提示未见妊娠囊。后在我院查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 CG)明显升高,结合胸部、腹部、盆腔CT检查及肝穿刺活检、免疫组织化学、胃镜活检及诊断性刮宫(月经期子宫内膜),明确诊断为胃原发性绒癌,予化疗及生物治疗,存活近8个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胃原发性绒癌临床较为少见,恶性程度高,肿瘤进展迅速,早期多已出现远处转移,监测血清β-h CG水平可评价治疗效果,但预后一般较差。  相似文献   

18.
正绒毛膜癌多继发于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也可继发于流产、早产、足月妊娠或异位妊娠。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发生率为8%~28%~([1])。但活胎妊娠合并绒毛膜癌临床上十分罕见,国外报道发病率约1/160 000次妊娠。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通常为6周~([2])。我科于2014年9月30日收治了1例绒癌脑转移患  相似文献   

19.
正外阴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女性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器肿瘤的4%左右,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范围大,出血多,极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和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外阴癌微创手术已在临床开展[1]。本科于2017年5  相似文献   

20.
绒癌系生殖细胞肿瘤,在过去由于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且病程进展快而被称为“癌中之王”。母子同时被确诊患绒癌,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就是胎盘。经Medline和SCI收录的文献检索,迄今世界上共报道过7例母婴同为绒癌的病例,其中婴儿死亡率为100%,母亲死亡率为42.9%。我院妇科和儿科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