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ICE内镜技术对63例大肠病变患者的103个病灶进行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Ⅰ、Ⅱ型pit者)及肿瘤性病变(Ⅲ、Ⅳ、Ⅴ型pit者)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85%、98.63%,总病理符合率为94.34%。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早期大肠癌的浸润程度,指导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放大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加靛胭脂染色观察了108例患者共129个大肠隆起性病变。结果129个病变中经病理诊断为肿瘤性病变(腺瘤及癌)的有106个。其腺管开口呈Ⅱ型者10个、ⅢL型者73个、Ⅲs型者1个、Ⅳ型者7个、V型者15个,没有Ⅴ型单独存在者。10个腺管开口Ⅱ型者病变病理多为轻度异型,无重度异型。15个出现Ⅴ型结构的病变中,10例癌变,5例病理为重度异型。10个癌变病变中均出现了Ⅴ型结构,7个黏膜内癌中6个呈ⅤA型,1个ⅤN型;2个黏膜下层癌均呈ⅤN型;一个进展期癌呈ⅤN型。研究中观察到10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放大内镜下腺管开口呈ⅢL型、Ⅳ型或Ⅴ型,其中1例癌变。结论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腺管开口形态基本一致。通过腺管开口观察可以很好的区分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其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染色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FICE染色放大内镜下178枚胃息肉的腺管开口分型,将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78枚息肉中,胃底40枚,胃体75枚,胃窦63枚。腺管开口Ⅰ型53枚,Ⅱ型74枚、ⅢL型34枚、Ⅲs型6枚,Ⅳ型10枚、Ⅴi型1枚。病理结果提示炎性息肉多为Ⅰ型,少数为Ⅱ型和ⅢL型,增生性息肉主要为Ⅱ型,胃底腺息肉主要为Ⅲl型,腺瘤性息肉主要为Ⅳ型。[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胃息肉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可有效拟诊胃息肉性质,为胃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肠腺管开口形态鉴别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大肠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的工藤分类是公认的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标准.pit pat-tem诊断正确与否将影响对内镜所见病变的诊断及处置,本文目的 是对其鉴别诊断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对一组放大色素内镜图像的pit pattern按工藤分类进行诊断,并根据pit pattern预测其临床诊断为非肿瘤或肿瘤性病变,以Kappa分析计算pit pattern诊断及预测临床诊断的观察者间差异.结果 根据pitpattern预测临床诊断非肿瘤和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一致百分率分别为80.8%和92.1%.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平均值=0.733)显著高于pit pattern诊断本身的一致性(P=0.015).由于Ⅱ型和ⅢL型之间的鉴别诊断差异所导致的诊断差异占全部预测临床诊断差异的72.2%.结论 根据pit pattern作出非肿瘤或肿瘤性病变的预测临床诊断时,观察者间一致性显著提高.但有一部分肿瘤性病变会被误诊为非肿瘤病变,因此在放大色素内镜检查时需注意鉴别诊断,特别是Ⅱ型与ⅢL型的鉴别,并应与其他检查手段相配合以明确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锯齿状腺瘤(SA)的内镜特征和癌胚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8年7月在消化内镜室检出的SA患者27例(SA组),另选择同期检出的进展期结直肠腺癌(ACC)患者共26例(ACC组)。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后用0.4%靛胭脂溶液进行喷洒染色并判断息肉的腺管开口,采用活检钳钳咬、高频电切除术、EMR等方法摘除息肉,对大肠癌等病灶则采用活检钳钳咬组织。上述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常规检查和腺体组织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A组锯齿状腺瘤47枚,其它类型息肉27枚。SA形态以隆起亚蒂型多见,2枚最大径≥10mm,45枚最大径在3~8mm。SA腺管开口较常见到Ⅱ型pit与ⅢL型pit的混合表现,Ⅱ型pit也占一定比例,好发部位均在左半结肠。SA的腺瘤性腺体CEA阳性表达明显强于其增生性腺体CEA阳性表达(P〈0.01)。结论SA是一种独特的大肠腺瘤类型,其瘤细胞已有较强合成CEA能力,具备一定的恶变潜能,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方法观察了144例患者共162处大肠黏膜病变,并结合病变大体形态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2处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者占76.5%(26/34);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Ⅲ、Ⅳ和Ⅴ型腺管开口者占96.1%(123/128).癌性病变则主要以Ⅴ型腺管开口为主,占75.0%(9/12),其中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ⅤN型腺管开口.结论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普通窄带成像(NBI)内镜下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与腺瘤腺管及微血管特征的差异,评价NB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将普通内镜下诊断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证实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者纳入研究并进行NBI内镜检查.将腺管形态参照改良的工藤分型法分为A型和B型.将微血管形态分为3型,无微血管判为Ⅰ型,微血管沿腺管开口排列、粗细均匀判为Ⅱ型,微血管粗细不均、排列紊乱判为Ⅲ型.比较增生性息肉和腺瘤NBI图像中腺管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特征的差异,同时对无放大NBI图像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87例患者的107个息肉(腺瘤73个、增生性息肉34个)进行普通NBI内镜检查.腺瘤组息肉最大径和表面分叶者比例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组(P值分别=0.0023和0.0047).腺瘤组中B型腺管形态[86.3%(63/73)]及Ⅱ或Ⅲ型微血管形态[82.2%(60/73)]者较多.以B型腺管形态、Ⅱ型或Ⅲ型微血管中任一特征诊断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3%、82.4%、92.5%.以B型腺管形态联合Ⅱ型或Ⅲ型微血管诊断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2%、91.2%、77.6%.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平均Kappa值为0.761.结论 普通NBI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和增生性息肉的微血管特征和腺管特征存在差异,依据以上两方面可在NBI内镜下实时初步鉴别腺瘤和增生性息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80.0%(80/103),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隆起样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03/103);NBI普通内镜观察隆起样病变腺管开口,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其中腺管开口呈Ⅱ型18例,Ⅲ(L)型54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81/85)、83.3%(15/18)、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为93.2%(96/103),与文献报道的NBI放大内镜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NBI普通内镜,也可以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大肠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瘤性、非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腺管开口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放大观查判定腺管开口为Ⅰ~Ⅴ型的结肠病变标本(Ⅰ~Ⅴ型各20例),Ⅰ、Ⅱ型纳入A组,Ⅲ、Ⅳ型纳入B组,Ⅴ型纳入C组。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判断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不同腺管开口结肠病变中Ang-2表达情况及MVD值,分析3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非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2.5%,符合率为90.2%;对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和91.7%,符合率为93.2%;对结肠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2.0%。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在A组(Ⅰ、Ⅱ型合并组)、B组(Ⅲ、Ⅳ型合并组)、C组(腺管开口V型)3组逐渐升高。且Ang-2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增高。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腺管开口分型的判断可基本准确区别瘤性、非瘤性病变,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其腺管开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窄带光谱成像技术(NBI)对大肠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白光及NBI模式下分别对大肠可疑病灶进行观察、诊断,以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NBI与传统肠镜诊断大肠炎性增生、腺瘤、早癌及进展期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NBI模式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各种大肠增生性病灶的腺管开口分型及病灶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评分,总结NBI下大肠各种增生性病灶的内镜下特点。结果(1)传统肠镜及NBI技术检查280例患者共发现368处病灶,NBI诊断大肠炎性增生、腺瘤及早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传统肠镜。(2)NBI下大肠炎性增生的腺管开口多为Ⅰ、Ⅱ型,腺瘤多为Ⅱ、Ⅲ型(共占94.2%),早癌的腺管开口可为Ⅲ(18.8%)、Ⅳ(56.3%)和Ⅴ型(25.0%),进展期肿瘤多为Ⅴ型开口(94.0%)。(3)NBI下大肠炎性增生、腺瘤、早癌及进展期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形态学平均评分分别为1.35±0.72、3.86±1.07、6.52±2.59和11.42±3.59,评分在6.5分以上病灶高度提示为恶性病灶。结论NBI在鉴别诊断大肠增生性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传统肠镜,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病灶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的观察能帮助预测病灶的病理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色素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NBI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78例患者96个结肠病变进行NBI放大观察并与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息肉的敏感性为78.7%,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息肉性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息肉的敏感性99%。放大NBI肠镜对于Ⅱ型,Ⅲ1型,Ⅳ型,ⅤN型息肉腺管开口的图像与色素内镜图像有较好的相似性,NBI对于腺管开口的识别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但是次于色素内镜。NBI对息肉表面血管形态进行分类对判断结肠是否有肿瘤的能力,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7.8%,同样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而次于色素内镜。结论NBI肠镜及色素内镜均能提高发现结肠息肉的特异性、敏感性。色素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表面结构和腺管开口,使内镜下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诊断接近病理诊断。NBI放大肠镜能清晰显示息肉表面的毛细血管形态,较好地区分肿瘤与非肿瘤。NBI内镜切换简单快捷,便于全结肠观察,利于发现早期结肠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07年8月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腺管开口分型采用工藤进英分型标准.结果 结肠镜检杳大肠病变共1496个,非肿瘤性病变占30.6%(458/1496),各类型腺瘤占43.9%(657/1496),大肠癌占25.5%(381/1496).早期大肠癌61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6个,直径10~62 mm,其中Ⅱ型3个,Ⅲ1.型14个,Ⅳ型17个,Ⅴ型2个.管状腺瘤中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居多,占87.5%(363/415);管状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0.7%(61/150);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以Ⅳ型为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达85.7%(42/49).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检出有重要意义,对及时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揭示中医"证"的本质,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法:对705例经肝穿活检证实的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中医辨证分型:属肝胆湿热型245例(34.8%),肝郁脾虚型206例(29.2%),瘀血阻络型184例(26.1%),肝肾阴虚型43例(6.1%),脾肾阳虚型27例(3.8%)。②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33%)、G2(57.8%);肝胆湿热型主要为G2(49.8%)、G3(36.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3(48.4%)、G4(40.7%);肝肾阴虚型主要为G3(48.8%);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1(37%)、G2(40.8%)。③肝脏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1(81.0%、56.7%、40.8%);肝肾阴虚型主要为S3(32.5%);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51.6%)、S4(23.4%)。结论:①CHB肝脏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性。肝郁脾虚型及肝胆湿热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较轻,随着病情进展,肝脏损害逐渐加重,最终多表现为瘀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②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显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了解胆总管扩张的分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天津南开医院确诊的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病例68例,采用Alonso分类法分型,比较各型的临床表现、合并疾病、病情进展.结果 共收集先天性胆管扩张病例68例.其中Ⅰ型占47.1%,Ⅳa型占35.3%,Ⅳb型17.6%,未见Ⅱ、Ⅲ、Ⅴ型.67.6%患者合并胆囊炎,70.6%患者合并胆道结石,胆管狭窄占26.5%,胆囊萎缩占17.6%,胰腺炎占8.8%,胆汁性肝硬变占5.9%,脂肪肝占11.8%,胆囊息肉占17.6%,脾轻度肿大14.7%,肝囊肿8.8%,肾囊肿2.9%.癌变占23.5%.结论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Ⅰ型最多见,其次为Ⅳa型,未见Ⅱ、Ⅲ、Ⅴ型.常见并发症为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约1/4发生癌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nital cholangiectasis,the classification of choledochectasia and its complications. 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cholangiectasis admitted to Nankai hospital of Tianjin from Jan. 2000 to Dec.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using Todani method.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com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were compared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Results In 68patients, type Ⅰ , Ⅳa and Ⅳb were accounted for 47. 1%, 35.3%, 17.6%,respectively. Wheraes type Ⅱ , Ⅲ and Ⅴ were not found. Th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cholecystitis (67.6%) and bile duct stone (70. 6%). Biliary stricture and gallbladder atrophy were accounted for 26.5% and 17.6%,respectively. Pancreatitis was found in 8.8% patients, biliary cirrhosis in 5.9% patients,carcinogenesis in 23.5 % patients, fatty liver steatosis in 11.8 % patients, cholecystic polyps in 17.6 %patients, slight spleen enlargement in 14.7% patients, hepatic cyst in 8. 8% patients, renal cyst in 2.9% patients. Conclusions Tyep Ⅰ is commonly found in congenital cholangiectasis, and the next is the type of Ⅳa, but no type of Ⅱ , Ⅲ or Ⅴ is found.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are cholecystitis and bile duct stone. Carcinogenesis is found in 25 %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