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盆底筛查的24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20例,由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盆底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能够促进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用于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60例自然分娩产后盆底肌肉功能受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法国PHENIX)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一个疗程(12次),对照组患者自行在家中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又称Kegel运动进行盆底肌锻炼[1])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张力、持续时间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性生活质量提高率。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率(86.25%)、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72.5%)要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并结合盆底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并且有效地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减轻盆底脱垂程度。  相似文献   

3.
顾萍 《当代医学》2021,27(9):160-162
目的探究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产科住院的正常足月妊娠、要求阴道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娩过程中,观察组采取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而对照组在整个阴道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产后第8周对产妇进行常规随访,通过检测产妇的盆底肌张力以及盆底肌压力评估产妇的盆底功能;此外,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受损发生率为60.0%(60/100),对照组为62.0%(62/100);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20.0%(20/100),对照组为19.0%(19/100);观察组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为22.0%(22/100),对照组为23.0%(23/100)。两组盆底功能受损、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阴道分娩会不可避免的损伤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在初产妇生产过程中采用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探讨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40例产妇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行盆底肌肉训练 ,就两组产妇的肌肉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资料整合 ,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盆底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盆底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接收的分娩产后6周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盆底肌肉训练,给予对照组常规产后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在产后3个月以及12个月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产后12个月的盆腔器官脱垂I度的发生率为3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显著。结论: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良好的效果,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用于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60例自然分娩产后盆底肌肉功能受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法国 PHENIX)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一个疗程(12次),对照组患者自行在家中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又称 Kegel 运动进行盆底肌锻炼[1])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张力、持续时间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性生活质量提高率。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率(86.25%)、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72.5%)要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并结合盆底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并且有效地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减轻盆底脱垂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垦利县人民医院2012年1~3月收治的150例住院足月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盆底康复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力评估和电刺激治疗一个疗程加盆底肌训练(也称Kegel运动);观察组采用普通产后康复教育。通过盆腔肌肉电生理诊断、压力性尿失禁、POP-Q诊断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指标。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6个月、12个月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6个月、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0%(2/80)和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5%(3/80)和14.29%(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6.25%(21/80)和42.86%(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加Kegel运动,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支持功能,减少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剖宫产初产妇200例为对照组,另外选取同期经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初产妇200例为观察组,于产后42d、6个月检测盆底肌力,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包括阴道前、后壁脱垂,子宫脱垂)情况。产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填写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和性生活质量问卷(SLQQ)以评价2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产后42d对照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为70.5%(141/2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0.0%(100/200)(P<0.05);产后6个月对照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为88.0%(176/200),与观察组的81.0%(162/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2d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4.0%(28/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14/200)(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4.5%(9/200),对照组为2.5%(5/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2d和6个月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6个月,2组产妇的IQOL评分和SLQ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剖宫产,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自然裂伤在近期对于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影响更大,且易加大PFD发生风险,但通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远期尿失禁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与剖宫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与分析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接收的产妇中,随机抽取90名产妇,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5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实施盆底肌肉训练。观察两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肉张力情况以及盆底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张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盆腔器官Ⅲ度脱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妇盆底肌肉张力以及功能的恢复,减轻产妇尿失禁的发生几率,从而预防产后其他疾病的发生,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检查,根据产妇不同分娩方式随机分成阴道顺产组62例和剖宫产组35例。观察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总正常率为58.06%,剖宫产组总正常率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SUI率为19.35%,剖宫产组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2.58%,剖宫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55%,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32.26%,剖宫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57.14%,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4.52%,剖宫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盆底肌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于君  钟准鸣 《当代医学》2021,27(13):48-50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仪与拱桥式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行盆底康复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4)、对照组1(n=33)和对照组2(n=33)。观察组为经阴道难产分娩产妇,对照组1为经阴道顺娩产妇,对照组2为剖宫产产妇。3组产妇均进行盆底康复仪与拱桥式训练。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肌力恢复、膀胱尿失禁及残余尿量、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盆底肌肌力恢复情况、膀胱尿失禁及残余尿量情况、性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拱桥式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肌力与尿失禁情况,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深入探讨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80例产妇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行盆底肌肉训练,就两组产妇的肌肉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资料整合,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盆底肌肉张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产后盆底训练对预防女性早期盆底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住院分娩的产妇240名分成研究组(118例)和观察组(122例)。研究组产后42d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产后随访,两组分别以产后42d及产后3、6个月进行随访,项目包括测定盆底肌肉张力及问卷调查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并进行POP~Q分度评估。结果:研究组产后3、6个月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产后3、6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后3、6个月随访期间无脏器Ⅲ度脱垂情况发生。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训练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盆底康复训练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分娩的初产妇21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盆底肌肉锻炼组、盆底生物反馈组、阴道椎体训练组,采取不同的训练,对产妇训练前(产后3天)、训练后(产后6周)尿失禁情况和会阴肌力进行评价。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产后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训练后会阴肌力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盆底功能训练方法各有优劣,临床医师可根据产妇身体情况、锻炼条件综合评估,指导产妇选择合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肉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3—12月在该院产后6~8周有盆底功能障碍妇女318例行早期护理干预,疗程结束后再次行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功能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盆腔肌肉松弛改善有效率为80.00%,有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有效率为73.02%,盆腔脏器脱垂改善有效率为52.78%,盆腔痛改善有效率为78.58%,产后性生活质量下降改善有效率为85.19%。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盆底功能,缓解产后盆腔疼痛,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性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足月单胎顺产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性生活满意度、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顺产初产妇,分成两组,治疗组100例,于产后6周及3个月分别进行1个疗程的盆底康复治疗,并坚持进行Kegel训练;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护理。产后6个月,通过性生活满意度问卷调查、尿垫试验、POP-Q分度分别评价两组产妇性生活满意度、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为85.00%,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00%和2.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提高女性产后性生活满意度,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力恢复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闫梅  王晓银  温琦  张琳琳  李玉梅   《四川医学》2017,38(11):1295-1300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42d检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后42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后进行一个疗程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303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水中分娩组54例,剖宫产组55例,产钳/胎吸助产组9例,会阴侧切101例,会阴撕裂组84例,比较盆底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SUI及脏器脱垂情况。结果五组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电测肌电值均较训练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组,其他组盆底Ⅰ、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外,其余各组经盆底康复训练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组,其他组阴道前壁脱垂率和子宫脱垂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产钳/胎吸助产组、阴道侧切组,其他组阴道后壁脱垂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的盆底功能障碍近期疗效显著。对产钳/胎吸助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和阴道侧切伴阴道后壁膨出的产妇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对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评估。方法: 使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监测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 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明显低于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P<0.01);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与剖宫产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显著高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结论: 应尽早针对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进行早期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4月—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后42d复查的产妇150例,随机分为锻炼组(70例)和对照组(80例)。锻炼组于产后42d始进行1个疗程(10~12次)的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盆底肌肉训练,疗程结束后,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3个月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9个月再次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和POP-Q分度,以评价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作用。结果锻炼组产后3个月、9个月盆底肌肉张力均高于对照组;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9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9个月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4.62%和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减少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腔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区产后6~8周随访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常规检查。将盆底肌力差确诊为存在PFD的960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结果:两组分别进行1个疗程观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盆底肌力改善上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6.2%,在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妇产后6~8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干预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