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璇 《中国医药杂志》2004,1(5):191-193
气机升降出入足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名医周学海在其代表作《读医随笔》中,对这一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气机升降出入以肝为枢纽,临床治疗注重因势利导给邪出路的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是人体气机运动的主要形式。升降运动的基本过程通过取类比象,从自然界的升降出入运动化生了万物,引到人体的气血生化,脏腑功能活动产生的生理病理等。故《素问·天微旨大论》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进一步揭示了升降出入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升降出入是五脏六腑的根本,五脏六腑之病皆因气机升降出入的不平衡,是故治病应"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早已为大家熟知,但五脏的以通为用鲜有所闻,本文就从五脏的功能和病机来阐述五脏的以通为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廷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6):477-477
辛开苦降法,系张仲景宗《内经》升降相因说而首创,悉以辛开苦降以开结散痞,调节寒热,涡漩中土,从而达到畅达三焦通道,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以治疗因在寒热虚实错杂,痰湿中阻而致的三焦气机失调之病证。现代多用于湿热中阻证,即“用辛味药开通胸脘痰湿,用苦味治胸脘湿热,两者合用,治疗胸脘因痰浊湿热阻滞而痞闷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笔者在临床中,凡遇因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用此法,多有效验,现举数案,以求教于同仁。1 …  相似文献   

5.
吴泽湘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89-89,92
吴光炯教授注重心理因素对胃肠病的影响,强调心身同治;提出升降出入是脾胃肠运动的基本形式,脾胃用药,贵在升降和合;重视肝胆对胃肠动力的影响,调节脾胃升降,总以辛开苦降法为主。  相似文献   

6.
高淑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96-297
目的中医升降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用药规律,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方法本文仅结合多篇有关文献资料,从升降学说的理论基础到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阐述了升降规律,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结论人是活的整体,而气机升降又无刻不在,结合药性的升降沉浮、灵活运用方药,方能见效。  相似文献   

7.
咳喘乃肺系常见疾患,咳嗽之因分内外,喘息辨证分虚实,其病机不外寒热痰气,升降失职。辨证施治亦不外治脾治肺,治痰治气。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胡国俊副主任医师治疗咳喘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息风通络的药物,如蜱蜕、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蜂房等。余曾随胡老诊疗,得其教诲,验之于临床,体会颇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即脾主升清,胃主和降,以及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的升降失常,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脾胃病重在调升降的学术思想,并拟定"益气健脾,温阳健脾,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等12种辨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阴阳升降失调是小儿汗证发生的根源,同时营卫不和,心、脾、肺三脏功能异常,脏腑热邪出入失调亦会影响汗液排泄。结合小儿现代生活环境特点,指出应重视实证、热证,经辨证分为肺脾气虚证、营卫不和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胃肠积热证,分别治以健脾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调和营卫,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消食和胃、清热化湿,方用保和丸加减。临床疗效显著。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经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阐发而发扬光大,成为治温名方。两者都是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无论外感、内伤都可辨证应用。本文试从方剂的来源、理论依据、方解、病机、病位、临床应用等比较两方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陈述  陈逸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618-619
三焦联系最广,外通皮毛,内连肝胆,上系心肺,中近胃肠,下出肾系,表里上下,无所不包。三焦之膜大至胸腹之膜,小至细胞之膜,广阔无垠。膜腠三焦在生理上是津、气升降出入之通道,在病理上则是病邪入侵之道路,在治疗过程还是袪邪外出之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内科疾病用药:理气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定人  张石革 《中国药房》2001,12(9):573-574
理气剂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肺腑功能的作用,是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气滞、气逆之证的制剂,统称理气剂。1 理气剂的功效 理气剂具有调理气机、解郁散结或降逆止呕,使气机通畅而脏腑功能协调,升降正常,阴阳平衡之功用。2 理气剂的分类 人体气素来源于脾胃,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与腑腑功能关系非常密切。若外感内伤,脏腑受病,则气机郁结或气逆不降,发为“气病”。气病涉及的范围,从广义上说,有气滞、气逆、气虚等,包括实证和虚证两个方面。而这里所指的“气病”,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仅仅…  相似文献   

13.
论述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小儿各种急慢性、顽固性腹泻病的临床经验,尤以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和菌痢。若能明理识病,审证求因,精确辨证,立法选方用药得当,治疗过程中注意随症变方,时刻护卫脾气胃津,斡旋脾胃气机,重视枢机升降作用,则能药中病所,应手而愈,彰显出中医药治疗现代儿科多发的腹泻病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4.
脾胃温热型慢性胃炎是中医学中"胃脘痛"、"痞证"的范畴,也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运化水谷、水湿的枢纽。本文运用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以调畅中焦气机,清热化湿,可消除及减轻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李曼玲 《中国药业》2009,18(14):70-71
目的提高阴黄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其病机,总结出温肺疏肝、健脾温中化湿、温阳通便和利胆退黄4种治疗方法并运用于临床。结果针对病机辨证施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期,有效增加肠蠕动,解除腹胀纳呆等症状,使气机通畅,升降有序,瘀胆自除。结论中医中药对阴黄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RF)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进行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方法:选取1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组,对61例CRF进行辨证分型,并测定血浆ET及血清NO水平。结果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血ET及NO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与正常组比较CRF各证型血ET含量明显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其中以脾肾气虚证升降程度最小,阴阳两虚证升降最为显著。结论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与血浆ET及血清NO水平存在一定关系,为临床辩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质辨证思想,丰富了中医体质辨证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探讨叶天士著作中的体质辨证思想,为临床辨病、辨体、辨证模式提供决策依据,作者收集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探寻规律。发现叶天士临证重视体质,在辨证中抽丝剥茧,既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又考虑疾病的具体情况,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与临床内涵,较为符合临床实际,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调整气机升降为其治疗的根本大法。并进一步阐述平肝下气、畅利枢纽、宣降肺气治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医疗实践中,治疗和护理是不可分割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一脉相通。而医疗过程中治则不但指导与规范着保健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同时对护理工作中提出护理原则、实施护理内容与方法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是护理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规范化的辨证施护,认为在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护理、辨证护理、危重症护理的同时,又不脱离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的特点,就必须用治疗原则来指导临床的护理工作,实施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升降散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苍术白虎汤治支气管肺炎、竹叶石膏汤治小儿性早熟3则案例治验分析,探讨张仲景"阳明病,法多汗"理论在儿科疾病辨证施治中的价值,并对生石膏运用方法进行发挥,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