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传播载体。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实验人员、标本采集的护理人员和清洁工人)每天接触各种疾病的患者、患者的血液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与防护。1血液检验人员…  相似文献   

2.
针刺伤在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是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我院门诊采血室每天面对大量的采血检查者,其中不乏乙肝病毒,甚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了加强防护,避免采血者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感染血源性疾病,本文对针刺伤的危害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资讯文摘     
对SARS标本的处理应根据生物研究安全性规则,以避免与实验室相关的感染和接触性疾病传播,SAR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操作时要谨慎小心,消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所有的实验室操作均会接触病毒,通过飞沫、空气、或污染的各层面及物体传播;所有标本应放入密封未被污染的容器内。SARS病人的标本,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悬浮物质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室人员防护包括:一次性手  相似文献   

4.
HIV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近1年发生数十起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事件,本文从临床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这对于杜绝医护人员医源性HIV感染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疆艾滋病疫情的增加,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应受到重视.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AIDS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1].职业暴露是威胁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严峻问题.由于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穿刺操作最多和污染物品接触的机会较多,临床职业暴露大多发生在护理人员中[2].  相似文献   

6.
张蕾  程江 《农垦医学》2014,(2):129-131
检验科是医院各种标本集中检验的主要科室,是样本污染的集中场所。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肝炎、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各种病人样本,存在标本离心时产生气溶胶、试管破裂及标本溢出造成手部及工作台污染等、穿刺伤等多种职业性危害,为降低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必须加强实验室职业暴露培训,认真高效地进行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乙型肝炎、艾滋病及SARS)的流行,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目前临床已告别了传统的开放式采血法,从而减少了污染,有效地避免了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机会。笔者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器对2460名体检者进行了血标本的采集,未发生血标本的污染,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达99.2%。现就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器的使用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HIV抗体检测数据,了解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与确证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检测质量。方法用2种不同的试剂对2010年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送检的2 312例标本进行HIV抗体筛查和WB确证试验。结果筛查实验室与确证实验室之间的HIV抗体初筛结果符合率为99.61%,确证实验室初筛为阳性的2 303例样本中有2 184例确证阳性、70例阴性、58例不确定。结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与确证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高,筛查实验与确证试验的符合率为94.79%,筛查实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必须进行确证试验,对确证试验不确定的标本需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中心实验室是全省惟一的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负责全省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认工作,同时还负责全省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实验室考核审评。该实验室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HIV抗体检测,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视各类标本的收集。在此,我们于2006年发现一例HIV抗体确认条带快速进展的感染者,该例感染者于2月底首次进行HIV确认时条带为gp160、gp120、p24,经随访时隔58d后,WB确认结果为全带,现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病毒及其家族树提供了该病毒致病力的一个新观点. 日本的研究者上周报道在非洲猴中发现的一种明显无害的病毒是致人艾滋病病毒的唯一远亲并且可能不应对爱滋病的流行负责。他们的发现载于6月2日的《自然》杂志,与较早认为致艾滋病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由于猴病毒的最近一次演变”飞跃”的论断相反.那个假定是部分根据科学家在今年初报告的污染的实验室标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目前对职业暴露说得最多的是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临床实验室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场所,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检验专业教学中,只有井然有序的管理好实验室,密切配合教学和科研,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实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的资源共享。但是,在临床检验实验教学工作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就不可避免的在实验室中使用一些特殊标本:如携带乙肝病毒(HB)和艾滋病病毒(HIV)的血和其它病原体在内的多种疾病的传播载体。实验教学工作中所用试剂,绝大多数都具有毒性和腐蚀性,部分试剂还具有易燃易爆性。所以在临床检验教学工作中,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应首要被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西宁地区HIV-1抗体阳性标本蛋白免疫印迹带型分布情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西宁市辖区内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HIV筛查实验室HIV筛查阳性标本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和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判断,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 283份确证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水源污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肠道疾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及处置措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水源污染引发此次感染性腹泻,采取的处置措施效果明显.结论 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是控制肠道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都要与带有生物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的标本打交道,特别是艾滋病及其他一些传染性的标本,更是增加了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威胁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前艾滋病在全球流行日趋严峻,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生物危害.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人[1] ,防止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成为人类一项艰巨的任务.HIV抗体初筛实验室作为我国检测艾滋病体系中的基层实验室,长期以来与检验科其他实验室混在一起,只注重质量管理,忽视生物安全管理.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 B19489-2004 )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和<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将HIV的危害程度定为二级,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定为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因此,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防止实验室交叉感染,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对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美茹  米明仁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1016-1017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疫苗,也没有彻底治愈的药物和方法,所以,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而开展HIV抗体筛查是发现传染源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必要手段。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同时参加卫生部的室间质评,进行了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根据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指出(2004.4),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主要通过同性恋、异性性乱、注射吸毒、输入被H IV污染的血液制品以及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传染。由于本病的特殊  相似文献   

19.
空气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检验科集中了医院送检的人体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各类标本,这些标本大多带有致病微生物,并且在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都易污染空气,如果微生物实验室空气消毒不严,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微生物实验除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外,实验室的空气质量也是决定实验成功的关键,不容忽视。而消毒效果的质控又是其中重要环节。因此,现将微生物实验室内空气细菌污染及消毒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日常工作中很难避免发生职业暴露。本文报道一起在一次工作中不慎被职业暴露的病例及其临床处理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