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人群血清肝功能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宜兴市官林镇都山村年龄≥30岁共3000人作为调查对象,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对参与调查的2237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体格检查,同时检测血清ALT、AST、GGT、血脂和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1)本次调查共有1673例纳入分析,ALT、AST和GGT水平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8,P〈0.01;t=3.719,P〈0.01;t=4.579,P〈0.01)。(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ALT和GGT水平呈现下降趋势。(3)总体上男女之间ALT和GGT的异常率(≥40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50,P〈0.05;χ2=32.928,P〈0.01),而AS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93,P=0.158)。男性ALT和GGT异常率均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降低(χ2=15.700,P〈0.01;χ2=25.069,P〈0.01),而女性60-70岁组GGT异常率最高(χ2=10.790,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除年龄和性别外,影响ALT、AST和GGT升高的因素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酸(UA)和体质量指数(BMI)。(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TG和UA均与ALT升高相关,TC和UA与AST升高相关,而性别、年龄、BMI、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肌酐(CR)、空腹血糖(FBG)和饮酒均与GGT升高相关。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人群血清ALT和GGT在男性中都呈现下降趋势,肝功能酶水平的升高受到BMI、血脂、血糖、UA水平及饮酒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对艾滋病(AIDS)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40例AIDS期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基线和治疗3、6、9、12个月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肝功能。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检验,显示两组病人观察时间点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丙氨酸转氨酶(ALT)下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治疗组病人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结论中药复方能够提高AIDS期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轻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窒息后血清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后血清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早产儿,其中有窒息者30例(观察组),无窒息者20例(对照组);均于出生48 h内检测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转肽酶(GG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ɑ-羟丁酸脱氢酶(ɑ-HBDH)活性。结果观察组血清AST、ALT、AKP、GGT、CK、CK-MB、LDH、ɑ-HBDH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28~31周早产儿血清AST、ALT、AKP、GGT、CK、CK-MB、LDH、ɑ-HBDH活性均高于32~36周早产儿(P均〈0.01)。结论早产儿窒息后血清酶活性升高可作为临床判断心肌、脑、肝脏等重要器官损伤的依据之一;不同胎龄窒息早产儿血清酶活性变化可作为临床评估脑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基本特征,探讨HI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就诊的3452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HAART前不同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身体质量指数(BMI)、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及症状体征、其他混合性感染的合并情况及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情况]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137例(3.97%),其中轻度104例(3.01%),中度19例(0.55%),重度14例(0.41%)。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增加而降低(P〈0.001)。HAART前HIV RNA≥105拷贝/mL[调整OR值(AOR)=1.903,95%CI:1.125-3.218,P=0.016],CD4细胞计数≤50个/μL(AOR=8.828,95%CI:2.939-26.519,P〈0.001)及CD4细胞计数51-199个/μL(AOR=3.714,95%CI:1.317-10.479,P=0.013),HBsAg+(AOR=4.949,95%CI:2.372-10.323,P〈0.001)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HIV/AIDS病人HAART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低基线CD4细胞计数、高基线病毒载量及合并乙型肝炎是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因此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精准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ART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2011-2020年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85例(75.2%)在ART一年后达到病毒抑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ART一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1.80,95%CI:1.16~2.79)、大专及以上(OR=2.29,95%CI:1.05~5.01)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37,95%CI:1.09~5.15),免疫恢复情况较好(OR=2.21,95%CI:1.45~3.38),治疗基线无临床症状(OR=4.08,95%CI:2.43~6.86)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确诊后超过180天启动ART(OR=0.28,95%CI:0.14~0.57),ART期间曾漏服药物(OR=0.29,95%CI:0.12~0.67)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低。结论 HIV/AIDS患者的病毒学效果与文化程度、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免疫恢复状况、治疗基线临床症状、确诊后启动ART的时间、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建议尽早启动ART,加强随访和治疗监测,提高依从性,促进病毒抑制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德宏地区艾滋病(AIDS)病人在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耐药的情况。方法为德宏地区进行ART的病人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基因型耐药性,以SPSS 17.0分析病人的耐药数据。结果 78例病人中,男49例,女29例,以汉族(41.0%)和景颇族(34.6%)病人为多,农民占71.8%。随访地点主要在陇川(43.6%)和潞西(37.2%)。性传播、静脉吸毒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分别占53.8%(42/78)、30.8%(24/78)和15.4%(12/78)。ART 24个月后最常见的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是M184I/V、D67N/S、T69F和T215F/Y,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中K101E/I/Q、K103N/R/S/V、Y181C和G190A/S发生率最高,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较少。结论德宏地区AIDS病人ART后出现较多反转录酶耐药位点,ART规范应加强并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红河州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体内HIV基因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5-2011年入组的、抗病毒治疗超过1年的在治病人3371例,于2010-2012年间检测血浆HIV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扩增测序,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对比得到基因耐药结果。结果治疗1年以上的3371例病人做过血浆HIV病毒载量检测,HIV毒株总耐药率为4.5%(152/3371),对核苷类反转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率为3.1%(105/3371)、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为3.7%(121/3291)、对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2.5%(2/80),对NRTIs、NNRTIs的耐药程度明显高于PIs类(χ^2=94.791,P〈0.05)。最为常见的耐药基因位点有M184V、D67N、T215Y、K219R、K70R、K103N、Y181C、G190A、K101P。经静脉吸毒感染者,HIV的耐药发生率高于性接触途径感染者(χ^2=10.898,P〈0.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近期吸毒、无固定性伴、不规范服药与耐药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云南省红河州进行HAART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HIV毒株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对PIs耐药率极低,PIs仍可作为非核苷类药物耐药后的替代药品。应加强吸毒、无配偶或无固定性伴病人的随访,提高服药依从性,及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有利于降低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调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444例老年人群,检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尿酸(UA)等。结果与非MS组相比,MS组GGT、BMI、SBP、DBP、TG、ALT、UA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显著减低(P〈0.01);随着GGT四分位间距的递增,MS发生率、MS各组分(肥胖、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GGT与DBP、TG、ALT、uA、MS组分个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GT是M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OR=1.008,95%CI1.0001.024,P=0.046)。结论老年人群血清GGT水平与MS关系密切,其水平的升高能够反映MS的发生风险;在排除肝脏疾病以后GGT可以作为MS发生风险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告知随访管理,对相关服务可及性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县,每县将50例自2008年进入管理并一直随访的〉15岁的HIV/AIDS病人作为管理组,以50例2011年检测发现并至少接受过一次随访的〉15岁HIV/AIDS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网路直报数据,对2006-2010年云南省接受相关服务的HIV/AIDS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403人,其中对照组203人,管理组200人。对照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70.0%(142人)、免费安全套42.4%(86人)、民政救助5.4%(11人)、结核病筛查50.7%(103人)、抗病毒治疗12.8%(26人)、美沙酮维持治疗0.5%(1人)。与对照组相比,管理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100%(200人)(P〈0.05)、免费安全套69.5%(139人)[比值比(OR)=3.1,95%可信区间(CI):2.0527~4.671,P〈0.05]、民政救助65.0%(130人)(OR=32.416,95%CI:16.529~63.573,P〈0.05)、结核病筛查81.5%(163人)(OR=4.277,95%CI:2.725~6.712,P〈0.05)、抗病毒治疗60.0%(120人)(OR=10.212,95%CI:6.197~16.827,P〈0.05)、美沙酮维持治疗44.0%(88人)(OR=158.714,95%CI:21.814~1154.766,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2010年,云南省获得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配偶HIV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和转介、母婴阻断转介和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的HIV/AIDS病人均呈逐年大幅上升。结论综合管理工作促进HIV/AIDS病人获得相关服务,符合HIV/AIDS病人需求,对艾滋病防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拉米夫定治疗儿童CHB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选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309例儿童CHB患者。Meta分析显示:拉米夫定组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①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48周[OR=2.96,95%CI(1.71,5.12),P<0.001];②HBeAg阴转率:24周[OR=2.96,95%CI(1.71,5.12),P<0.001]。48周[OR=6.64,95%CI(3.47,12.7);Z=5.72,P<0.00001]。52周[OR=2.52,95%CI(1.44,4.42),P<0.01]。96周[OR=10.98,95%CI(3.26,37.05),P<0.001];③ALT复常率:12周[OR=2.84,95%CI(1.61,5.00),P<0.001]。24周[MD=4.56,95%C(I 1.46,14.28),P<0.01]。48周[OR=6.17,95%C(I 3.2,11.92),P<0.00001]。然而,在治疗12周和24周,患者HBV 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OR=56.66,95%CI(0.12,27661),P>0.05]、[OR=120.84,95%CI(0.67,21659.97),P>0.05],而在治疗48周[OR=66.02,95%CI(3.65,1195.7),P<0.01]、52周[OR=4.97,95%CI(2.35,10.51),P<0.0001]和96周[OR=46.92,95%CI(3.27,673.4),P<0.0001]时,HBV DNA阴转率明显提高。随访发现:拉米夫定治疗儿童CHB不影响正常的身高与体重的增长。结论拉米夫定可有效提高CHB患儿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治疗48周后HBVDNA阴转率才有明显提高。拉米夫定治疗儿童CHB,无明显的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脂肪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109例T2DM患者的病史资料、生化指标、肝脏超声检查结果,根据B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T2DM组和T2DM合并NAFLD组,采用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评分(NAFLDFS)的高诊断阈值(>0.676)、低诊断阈值(<-1.455)将T2DM合并NAFLD组分为纤维化亚组、不确定亚组、无纤维化亚组进行分析。结果(1)T2DM合并NAFLD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舒张压(DB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空腹C肽(FCP)、FCP代替胰岛素改良稳态模型指数(HOMA-C肽)均更高(P<0.01或P<0.05),而年龄、糖尿病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显著低于T2DM患者(P<0.01,表1)。(2)逐步logistic回归提示BMI[比值比(OR)=1.325,95%CI 1.249~1.406]、ALT(OR=1.025,95%CI 1.013~1.038)、TG(OR=1.283,95%CI 1.105~1.490)是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HDL(OR=0.532,95%CI 0.286~0.989)则是保护因素。(3) T2DM合并NAFLD患者中,纤维化亚组占13.4%。与无纤维化及不确定两亚组比较,年龄、病程、BMI、WC、HC、收缩压(SBP)、AST/ALT、GGT、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增加(P<0.01),然而ALT、白蛋白(ALB)、TG、血小板(Plt)显著减少(P<0.01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BMI、ALB、AST/ALT、Plt是T2DM合并NAFLD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住院T2DM合并NAFLD患者比例较大,与BMI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家庭感染者对早期治疗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浙江、湖南部分地区的HIV单阳家庭感染者进行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对于早期治疗的认知和态度等。结果共调查HIV单阳家庭感染者207人,平均年龄为(39.8±9.9)岁,早期治疗的可接受率为71.5%(148人),影响其接受早期治疗的因素为:认为早期治疗可以延缓疾病发展、认为早期治疗可以预防配偶感染和配偶支持治疗,优势比(OR)(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4(1.30~3.19)、5.69(2.22~14.63)、3.40(2.12~5.48)。结论 HIV单阳家庭感染者对早期治疗的可接受性较高。对于早期治疗的认识、配偶态度和医生的宣教,是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无锡地区人群中间隙性连接蛋白37 (connexin 37,CX 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初次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 126例,8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均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CX37基因1019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人群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 (1)两组人群中均存在CX 37基因1019C/T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2)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升高(57.37%vs.42.05%,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CC+TC)在原发性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46% vs.66.70%,P<0.01).与Tr纯合子相比,(CC+TC)基因型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OR=2.06,95% CI:1.68~2.52).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79.19%vs.69.05%,P<0.01;女性:81.75% vs.64.40%,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明显高于TT型(男性:OR=1.71,95%CI:1.28~2.27;女性:OR=2.48,95% CI:1.85~3.31).结论 CX37 C等位基因可能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2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家庭中,HIV阴性配偶的阳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7—12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单阳家庭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HIV单阳家庭的基本信息、配偶间性行为信息、原阳者的治疗信息、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并对阴性配偶进行采血检测其HIV抗体阳转情况。结果共随访单阳家庭3850户,阴性配偶3850人,其中HIV抗体阳转17人,2012年驻马店市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HIV阳转率为0.44%。按原阳者性别分层,分别得到原阳者为男性的女性配偶阳转的危险因素为:近一年夫妻性生活不坚持使用安全套[比值比(OR)=31.176,95%可信区间(CI):6.617-146.884,P〈0.0001]。原阳者为女性的男性配偶阳转的危险因素为:近一年夫妻性生活不坚持使用安全套(OR=37.859,95%CI:10.058~142.504,P〈0.0001),近一年夫妻性生活频次〉2次/月(OR=5.875,95%CI:1.200~28.771,P=0.0289),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OR=5.983,95%CI:1.213~29.503,P=0.0280)。综合来看,家庭内配偶间HIV传播的影响因素为:近一年夫妻性生活不坚持使用安全套(OR=32.557,95%CI:11.772-90.042,P〈0.0001),近一年夫妻性生活频次〉2次/月(OR=5.630,95%CI:1.775-17.854,P=0.0033),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OR=4.895,95%CI:1.536-15.606,P=0.0073)。结论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阳转率较低,仍需要加强安全套的宣传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肺结核耐药现状,探讨影响复治患者耐药产生的因素。 方法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广西开展结核病耐药性监测,对14个市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0个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机构门诊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纳入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41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22例。收集复治患者社会和既往临床诊疗信息。收集痰标本培养,培养阳性菌株采用比例法进行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药敏试验。对硝基苯甲酸(PNB)培养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对复治患者社会经济以及既往诊疗因素对耐药的影响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 结果 监测收集到1545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阳性患者,总耐药率17.22%(266/1545);其中新发涂阳患者耐药率为11.97%(142/1186),复治涂阳患者耐药率为34.54%(124/359),复治患者总耐药率高于新发患者(χ2=98.473,P=0.000)。耐多药率为6.28%(97/1545);其中新发涂阳患者耐多药率为2.45%(29/1186),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18.94%(68/359),复治患者耐多药率高于新发患者(χ2=127.450,P=0.000);广泛耐多药率为0.19%(3/1545),全部为复治患者,复治患者广泛耐多药率0.84%(3/359)。复治患者耐药单因素分析表明,女性患者耐药率高于男性(OR=2.009,95%CI:1.145~3.523, χ2=6.062,P=0.014);壮族患者耐药率高于汉族(OR=1.609,95%CI:1.024~2.529,χ2=4.289, P=0.038);首次诊疗机构为综合医院的患者耐药率高于到结防机构或专科医院诊疗的患者(OR=1.967,95%CI:1.210~3.198,χ2=7.565, P=0.006);既往治疗次数2次及以上的患者耐药率高于仅接受过1次治疗的患者(OR=4.128,95%CI:2.506~6.801,χ2=33.160, P=0.000);非联合用药患者耐药率高于联合用药者(OR=3.419,95%CI:1.952~5.988,χ2=19.775, P=0.000);低收入家庭患者耐多药率高于高收入患者(OR=4.777,95%CI: 1.117~20.435,χ2=5.336, P=0.021)。 结论 当前广西耐药肺结核疫情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女性、壮族、低收入、不到定点结防机构诊治、反复多次治疗、不联合用药等可能是导致复治患者耐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