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入艾滋病(AIDS)发病期,越来越多的感染者死于AIDS相关疾病。另外,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不断扩大,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于AIDS相关疾病的比例不断降低,而死于其他非AIDS相关疾病的比例却不断升高。文章就当前国内外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亡原因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医疗机构加强和提高对重点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中国AIDS死因监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菏泽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菏泽市的死亡HIV/AIDS病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死亡情况。结果至2013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菏泽市的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171例,其中男性占63.74%,已婚占69.59%,血液传播占53.22%。平均死亡年龄(40.5±13.41)岁,年龄最小3岁,最大78岁。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其他原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分别占67.84%、17.54%、8.19%、0.58%;5.85%的死亡原因不详。死亡病例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18.13%。2009年之前的死亡病例以血液传播为主,占74.19%;近5年(2009-2013年)的死亡病例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48.7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6.02%。结论艾滋病为菏泽市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病例传播途径由血液传播为主转向性传播为主;病例发现晚,应扩大HIV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4.
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特殊的含义和重要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不但大大降低了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死亡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HIV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影响HIV感染者和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及疾病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同时,改善社会支持也是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陕西省山阳县、武功县HIV/AIDS病人33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进行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超过半数调查对象感染HIV后感到羞愧、自责、痛苦、恐惧、绝望,且山阳县HIV/AIDS病人感到羞愧和自责的比例显著高于武功县。一半以上的HIV/AIDS病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一般。约1/3的HIV/AIDS病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满意。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心理领域得分和参加活动3个因素影响HIV/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3个因素均为正向影响因素。结论鼓励与支持HIV/AIDS病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其对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促进心理健康,均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89名HIV/AIDS病人,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并与同期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进行对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HIV/AIDS病人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依次为44.5、58.1、62.6和57.7分。HIV/AIDS病人生活质量显著低于HIV阴性的高危人群以及健康人群(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低收入、低文化程度、缺少家庭支持和食欲差,是HIV/AIDS病人较低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 HIV/AIDS病人生活质量较低,尤以MSM人群明显,高效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提高HIV/AIDS病人生活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低文化程度、低收入和缺少家庭支持的MSM人群的医疗和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贵州省全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的随访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现住址属于贵州省的人员名单,分县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录入。结果截至2008年9月30日,全省HIV/AIDS病人的随访管理比例为63.6%。性别、年龄、民族、地区、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样本来源,均为随访管理的影响因素。结论 HIV/AIDS病人管理难度大,在首次随访时对此类人群的信息收集应完整、详细。同时应加强与监管场所的合作,提高干警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在所内收集必要的资料,防止出所后失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死亡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对1995-2012年凉山州报告的28394例HIV/AIDS病人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HIV/AIDS病人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累计死亡4075人(14.4%),其中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1494人(36.7%),吸毒过量死亡1001人(24.6%),其他原因死亡1457人(35.8%)。因艾滋病死亡的1494例HIV/AIDS病人中,诊断时平均年龄为(31.0±9.7)岁,男性1199人(80.3%),已婚有配偶970人(64.9%),彝族1398人(93.6%),经注射吸毒感染915人(61.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1311人(87.8%),诊断到死亡平均时间为(28.9±24.1)个月。研究对象平均生存时间为166.97个月[95%可信区间(CI)=159.58~174.36]。1年生存率为98.42%,5年生存率为89.43%,10年生存率为76.39%,15年生存率为65.59%。总病死率为2.11/100人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的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感染途径、病程阶段、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病人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凉山州HIV/AIDS病人因艾滋病死亡主要集中在农村,青年彝族男性为多;早期发现,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9.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测量其生活质量,对215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为50.74(生理领域)、46.01(心理领域)、53.78(社会关系领域)和43.94(环境领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居住地、病情、感染途径、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艾滋病知识水平和耻辱等因素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各个领域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收入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有利因素,而感受到的耻辱和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则是不利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会经济等因素在不同方面影响着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人口学问卷、服药依从性量表、AIDS耻辱量表等收集信息,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104名HIV/AIDS病人,在耻辱量表、症状量表、敌意心理趋势、经济费用担忧以及医生信任度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3.83±3.98)分、(18.64±15.16)分、(83.57±19.65)分、(45.51±29.31)分及(73.20±23.78)分;病人在过去的7天内平均服药依从性为90.24%;41.35%的病人在过去1个月内曾发生过漏服药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AIDS耻辱得分,以及经济费用担忧得分对服药依从性有影响(P〈0.05)。结论有近一半HIV/AIDS病人存在漏服药物的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提高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济南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死亡情况,探索减少死亡的办法。方法收集2000-2012年国家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济南市HIV/AIDS死亡病例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济南市累计报告HIV/AIDS病人876例,累计死亡152例,累计死亡率17.35%;其中67.11%在确认1年内死亡,32.89%在确认1年后死亡,存活≥3年的占9.88%。死亡前检测过CD4+T淋巴细胞的占37.5%;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50个/μL、50~200个/μL、≥201个/μL各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前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占11.84%;平均服药时间为1.01年;平均生存时间年2.53年。结论济南市AIDS病例发现晚,CD4+T检测覆盖面、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AIDS知识宣传力度,消除歧视,扩大自愿咨询、主动检测的力度,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Symptom clusters are gaining importance given HIV/AIDS patients experience multiple, concurrent symptom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clusters of patients with similar symptom combinations; describe symptom combinations distinguishing the clusters; and evaluate the clusters regarding patient socio-demograph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302 adult HIV/AIDS outpatients consecutively recruited at two teaching and referral hospitals in Uganda. Socio-demographic and seven-day period symptom prevalence and distress data were self-reported using the 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hedule. QOL was assessed using the Medical Outcome Scale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using the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Symptom cluster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with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s using Ward’s clustering methods based on symptom occurrence. Analysis of variance compared clusters on mean QOL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scores. Patient subgroups were categorised based on symptom occurrence rates. Five symptom occurrence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Cluster 1 (n = 107), high–low for sensory discomfort and eating difficulties symptoms; Cluster 2 (n = 47), high–low for psycho-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Cluster 3 (n = 71), high for pain and sensory disturbance symptoms; Cluster 4 (n = 35), all high for general HIV/AIDS symptoms; and Cluster 5 (n = 48), all low for mood-cognitive symptoms. The all high occurrence cluster was associated with worst functional status, poorest QOL scores and highest symptom-associated distress. Us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all high symptom occurrence rate (Fisher’s exact = 4, P < 0.001). CD4 count group below 200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ll high occurrence rate symptom cluster (Fisher’s exact = 41, P < 0.001). Symptom clusters have a differential, affect HIV/AIDS patients’ self-reported outcomes, with the subgroup experiencing high-symptom occurrence rates having a higher risk of poorer outcomes. Identification of symptom clusters could provide insights into commonly co-occurring symptoms that should be jointly targeted for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complaints.  相似文献   

14.
摘要:通过检索分析国内外文献及指南,收集国内外与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文献,分析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中,开展复方新诺明针对机会性感染预防用药的效果和影响其推广使用的因素。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开展抗病毒治疗,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肺孢子菌肺炎(PCP)、弓形虫病、腹泻的发病率,其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0.3、0.7、0.4,并可降低20%~40%的病死率。患者对复方新诺明的认知、医务人员的水平和医疗实践、交通条件、药物供应、国家政策等,是影响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使用及推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或之前,开展复方新诺明的预防用药,对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的AIDS病人有着重要意义。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效推广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提出和应用,使艾滋病(AIDS)由不可治愈的疾病变成了可治疗的慢性疾病,保证HAART效果要求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中途退出HAART是依从性差的主要表现。文章主要从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体因素、治疗相关因素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综合阐述退出HAART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梅毒感染情况,分析HIV/AIDS病人感染梅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市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血液样本,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形成检测数据库,同时结合这一时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病例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北京市共报告HIV/AIDS病人3806例,经性传播占94.0%(3579例);梅毒阳性者450例,梅毒感染率11.8%。报告的HIV/AIDS病人,有1911例在HIV抗体检测确证阳性前3个月内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66.6%(1272例);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不同特征对应的梅毒感染率水平为:男性高于女性,汉族高于其他民族,年龄40岁以上者高于年轻者,男男同性性行为途径高于其他传播途径,婚姻状态为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高于已婚及不详者,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者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者,既往曾患性病者高于未患性病及不详者,报告单位为传染病医院者高于其他报告机构,样本来源为性病门诊者高于其他样本来源者。结论应根据HIV/AIDS病人感染梅毒的主要特征开展梅毒筛查及规范治疗,降低感染梅毒对HIV传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川省安岳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状况,为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对HIV/AIDS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做描述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2例病人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及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93,P0.001);当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其出现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性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5.675倍;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的风险较大。按医嘱定期检查肝功、血常规等的次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抗病毒治疗后,病人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基线CD4细胞计数越低,治疗效果就越差;抗病毒治疗病人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依从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