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复杂,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层面,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PF级8~12周龄SD大鼠15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40只。模型组140只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又分为7组亚组,创伤即刻组(0.5 h)、血栓形成初始期组(2.5 h)、高峰期血栓形成组(25 h)、高峰期血栓不形成组(25 h)、血栓消退组(72 h)、血栓不消退组(72 h)和创伤后持续无血栓组(168 h),每组10只。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总RNA,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对股静脉血管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检测。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不形成和消退与不消退的发生率;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在各时相点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模型组死亡3只,14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造模后25 h血栓形成率约为50.5%,血栓不形成率约为49.5%;168 h,有血栓的大鼠中大概有56.7%发生消退,43.3%的血栓持续存在不消退。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等均呈不同程度差异表达。血栓不消退状态时,基质金属蛋白酶仍呈高表达,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表达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下调状态,在消退过程呈明显抑制状态。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消退演化过程中,创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可能是影响血栓生物学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深静脉血栓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形成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预测也无理想的方法。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L/G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的预测。 方法:采用蚊式钳夹闭50只SD大鼠双侧股静脉的3个不同部位3 s随后予以模具制动制备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根据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生物学特征,将模型大鼠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取大鼠创伤静脉,提取总RNA,经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应用real-time PCR进行验证。 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杂交结果发现组织蛋白酶L/G基因在各组间差异表达明显,其中血栓形成组最高,无血栓形成组和血栓形成前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real-time PCR分析结果与基因芯片杂交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局部静脉血管壁中组织蛋白酶L/G表达水平升高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预测的候选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3.
背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清楚。因此有必要采用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目的: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从11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其余100只大鼠作为实验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髋人字石膏固定方式,建立大鼠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在伤后即刻、24,72,120和168 h时相点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总RNA,采用Affymetrix 230 2.0芯片对股静脉血管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检测。 结果与结论:在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演化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实验组的表达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可能是影响深静脉血栓生物学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 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潜在的临床危害性,可并发肺栓塞、脑栓塞。Wnt信号途径调节控制多种疾病过程,可能影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高峰期血栓形成组和高峰期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5d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 2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并分析Wnt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栓形成组发现1 906个基因出现表达差异,无血栓形成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合计1 568个;与无血栓形成组比较,血栓形成组有437个出现表达差异,其中Wnt信号通路卷曲相关蛋基因、膜联结合蛋白基因、酪蛋白激酶Ⅱ基因、p53基因、蛋白磷酶2A 基因、环腺苷酸依赖性激酶同功酶基因、连接素β基因、原癌基因、fos相关抗原基因、Rac基因、钙调素依赖型蛋白激酶Ⅱ基因、钙调神经磷酸酶基因等均上调;卷曲蛋白基因、磷脂酶C基因等下调。提示Wnt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血栓的生物学状态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组织蛋白酶B及其抑制因子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区别良恶性脑膜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脑膜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研究组织蛋白酶B及其抑制剂StefinA和CystatinC在肿瘤组织的胞内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76例脑膜瘤中,组织蛋白酶B在恶性脑膜瘤组及非典型性脑膜瘤组的高免疫组织化学积分(4-6)率显著高于良性脑膜瘤组(X2=6.24,P<0.05;X2=6.28,P<0.05)。结论组织蛋白酶B水平在恶性脑膜瘤中显著高于良性脑膜瘤。因此有望成为区别良性脑膜瘤与恶性脑膜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各种方法诱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兔模型。 方法:采用专用击打装置,用位于28 cm高度的击打物击打家兔后下肢左侧大腿根部;建立兔髋部骨折模型,另一侧兔后下肢不击打设为对照侧。4周后选取下肢髂静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家兔经打击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长度(124±37) mm。对照侧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率81.8%,死亡率为9.1%。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建立的兔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初步得到临床认证。 目的:观察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特异性抑制物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与固本颗粒胶囊干预的影响。 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以烟熏及气管内滴注脂多糖的方式建立COPD模型。造模 29 d,泼尼松组、固本颗粒胶囊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醋酸泼尼松 1.04 mg/(kg•d),固本颗粒胶囊0.47,0.94 g/(kg•d),1次/d,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COPD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显著增强(P < 0.05)。药物干预后,COPD大鼠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有所降低;其中,醋酸泼尼松的作用最为显著,固本颗粒高剂量次之,低剂量最弱。说明固本颗粒胶囊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缓解COPD大鼠的临床表现,改善气道重塑,纠正COPD大鼠体内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应用玄参、麦冬、当归、红花等组成的活血I号方能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活血I号作用机制,观察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纤溶系统功能和静脉内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下腔静脉的方法制备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活血I号,阳性对照药为脉络舒通颗粒,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并设立不结扎静脉的假手术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深静脉血栓湿质量、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水平的变化;电镜下观察大鼠结扎后下腔静脉内皮细胞形态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对照组相比,活血I号各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栓湿质量(P < 0.05或P < 0.01),升高大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的含量(P < 0.05,P < 0.01);高剂量组于造模后1,3,6 d,中剂量组于造模后3,6 d,低剂量组于造模后3 d,均可降低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的水平(P < 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于造模第1,3天粗面内质网明显,线粒体呈凝聚态;第6天,胶原纤维开始增多。提示活血I号能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其作用机制与通过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活性,抑制纤溶酶原活化剂的分泌及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组织蛋白酶B(CB)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加入不同浓度溶解状态的Aβ1-40后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四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上清CB表达水平。结果将不同浓度新鲜Aβ1-40加于星形胶质细胞分别培养24 h,各浓度Aβ1-40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随时间延长,经40~60μmol/LAβ1-40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出现肿胀、坏死;经15、20、25μmol/L Aβ1-4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上清中检测到CB表达,随Aβ1-40浓度增高可见蛋白质显影增强且带形清晰。结论 Aβ1-40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并诱导其释放CB,提示Aβ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及其释放的CB可能在AD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手段。KLF2、KLF4在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表达下调,有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抗凝基因KLF2、KLF4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 方法:从100只大鼠中随机取90只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按取材时间点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血栓消溶组,其余的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在相应时间点采集各组大鼠血液,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液中KLF2及KLF4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栓形成前及血栓形成组KLF2和KLF4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而血栓消溶组血清KLF2和KLF4 mRNA水平较正常组高。提示KLF2及KLF4可能成为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有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特异性抑制因子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参与再狭窄过程。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在大鼠胸主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SD雄性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球囊损伤组及对照组各30只。 方法:单纯球囊损伤组大鼠采用2F Fogarty导管损伤胸主动脉;对照组行左颈总动脉结扎术,不插入2F Fogarty导管。 主要观察指标:2组于术后第1,3,7,10,14,28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完整的血管内膜,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于大鼠动脉损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第28天几乎无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于大鼠动脉损伤后第1,3天仅有较弱的表达,第7,10天表达明显增加,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有较强表达。对照组中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 > 0.01)。术后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的表达水平单纯球囊损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的表达均明显增加。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2;动脉损伤;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环氧化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相互关系仍不明确。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缝线法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有关机制。 方法:采用缝线法建立SD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术后每日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于1,4,7,14, 21 d取材,行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环氧化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布及二者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角膜缝线后三四天可见明显从角膜缘伸入角膜的毛刷状小血管,垂直角膜缘切线方向,角膜缝线处水肿;7 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旺盛,角膜水肿继续加重,14 d新生血管延伸到达或超过缝线位置,分支密集并互相吻合形成袢状血管;21 d角膜新生血管变细。免疫组化及RT-PCR显示环氧化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于缝线后表达逐渐增加,7 d 达高峰,以后随炎症细胞的减少而减弱,主要分布于炎症细胞胞质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两种因子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中具有正相关性(r=0.981, P < 0.05)。证实炎症相关的角膜新生血管中环氧化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增加,并且与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新生内膜异常增殖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但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350 g 左右。②实验方法:将大鼠一侧颈动脉行球囊损伤术作为实验组,另一侧颈动脉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6 h,3,7,14,28 d 后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③实验评估: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因子κB的活性。 结果:纳入大鼠36只,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6只,进入结果分析30只。①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在7,14,28 d 逐渐增厚,内膜/中层比率增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两组的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血管重塑指数在损伤后6 h 最大,之后不断减小。②核因子κB在对照组几乎不表达。而球囊损伤后6 h 即可见核因子κB表达,并于14 d 达高峰,28 d 仍有较强表达。实验组核因子κB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被迅速激活并持续增加,可能是内膜增生、血管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局部应用凝血酶特异抑制剂——重组水蛭素治疗血肿周边组织损伤的价值和治疗时间窗。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50μl自体血注入同时、3h后以及9h后血肿内给予10U重组水蛭素干预,术后72h记录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检测血肿周边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脑水含量及TUNEL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并通过检测血红蛋白含量评价水蛭素对血肿容量的影响。结果脑出血同时及3h后给予水蛭素可显著减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局部MPO活性、减少脑水含量及TUNEL阳性细胞数量,9h后给予水蛭素仍可减轻局部组织脑水含量。与出血组比较,局部应用水蛭素未导致血肿红蛋白含量增加。结论脑出血后早期(9h内)局部应用水蛭素可减轻血肿周边组织的白细胞浸润、脑水肿和细胞死亡,且无明显再出血副作用,抗凝血酶治疗有可能成为防治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的潜力,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向心脏归巢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体外培养的心肌组织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培养大鼠心脏组织块,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只SD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荧光染料DAPI标记间充质干细胞,利用transwell模型进行共培养,共培养48 h。荧光镜下计数迁移细胞数,CD34/CD4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迁移细胞定性,免疫荧光检测迁移细胞CXCR4的表达情况,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平均吸光度分析。 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组单位视野迁移细胞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正常对照组未见迁移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迁移细胞CD44阳性而CD34阴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点,其膜受体CXCR4阳性表达。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心脏切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心肌组织不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心肌梗死组心脏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 < 0.05)。提示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组织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这一效应的实现可能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滑膜血管翳形成后可分泌一系列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可促进血管新生和炎症反应,形成软骨和骨的破坏。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炎症及滑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治疗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7-06在扬州大学完成。 材料:HEK-293A细胞系购于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ECV-304细胞为自备,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或/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GFP-TIMP1及rAD-GFP)的病毒贮存液由南京师范大学分子医学实验室惠赠。清洁级4~6周龄SD大鼠40只。 方法:将rAD-GFP-TIMP1和rAD-GFP扩增、纯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重组腺病毒的颗粒数。用rAD-GFP-TIMP1感染ECV-304细胞检测病毒活力。30只大鼠注射Ⅱ型胶原建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分为:①模型组注射PBS。②模型+ rAD-GFP-TIMP1组注射rAD-GFP-TIMP1。③模型+RAD-GFP组注射rAD-GFP,均为膝关节腔内注射;10只大鼠注射生理盐水造模做对照组。1次/周,4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rAD-GFP-TIMP1及rAD-GFP在HEK-293A细胞中扩增、纯化后病毒的颗粒数及GFP蛋白表达。②各组大鼠每周进行1次关节炎指数评分。③于造模第4周处死大鼠取膝关节行滑膜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密度检测。④取血清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2,3,9的表达。 结果:①纯化后的rAD-GFP-TIMP1和rAD-GFP滴度分别为:5.7×1012,4.8×1012 pfu/mL;A260 nm/A280 nm均> 1.3;用rAD-GFP-TIMP1感染ECV-304细胞获得成功提示病毒活力正常。②感染rAD-GFP-TIMP1的关节炎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 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获得了高表达,rAD-GFP-TIMP1治疗组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rAD-GFP治疗组。③rAD-GFP-TIMP1治疗组的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④感染rAD-GFP-TIMP1可使滑膜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同时能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3,9的表达,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结论:①感染rAD-GFP-TIMP1的大鼠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获得了有效的表达。②感染rAD-GFP-TIMP1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评分。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2,3,9共同参与促进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新生的形成和发展,rAD-GFP-TIMP1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3,9的表达而发挥抗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创伤性脑损伤组织炎症与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予以右美托咪啶6μg/kg腹腔注射干预,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损伤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ELISA检测损伤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浓度水平,Western-bolt分析损伤组织内凋亡信号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TUNEL法观察损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啶处理可明显降低创伤性脑损伤组织内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浓度(P0.05),减少凋亡信号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P0.05),显著抑制创伤性脑损伤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处理具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创伤性脑损伤组织炎性反应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短暂性全脑缺血(tGCI)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WKY大鼠48只,将所有WK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七氟醚预处理组、4%七氟醚预处理组和6%七氟醚预处理组,各组大鼠均建立tGCI大鼠模型,其中2%七氟醚预处理组、4%七氟醚预处理组和6%七氟醚预处理组分别给予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大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溶栓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12只入选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rt-PA溶栓组(C组)及依达拉奉联合rt-PA组(D组),每组大鼠28只。应用红四氮唑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的体积百分比,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MMP-9的表达及相应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t-PA溶栓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SSS评分降低,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与rt-PA溶栓组比较,依达拉奉联合rt-PA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SSS评分降低,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有效的抑制rt-PA溶栓后的大鼠脑梗死范围增大,抑制MMP-9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进而可能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进一步阻止脑梗死体积扩大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